【医学小常识】如何从中医角度辨治“瘙痒”
小编 2023年2月9日 05:00:02 小说大全 174
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胡博 主治医师 审核杨碧莲 主任医师
俗话说“十人九痔”您可能不甚认同,但我说没有人未曾被“瘙痒”困扰过您一定不会提有异议。瘙痒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很多皮肤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持续、剧烈的瘙痒不仅会降低人群生活质量,同时有可能会导致其心理障碍,威胁生命安全。每个人都有过瘙痒的经历,也许由于诱因不同、个体差异等因素,每个人对痒的反馈千差万别,但往往可以通过皮肤的搔抓情况,瘙痒的持续时间,发生的部位等作出一定的程度评价。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瘙痒”绝对不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很早以前,中医认为疼痛和瘙痒均与热具有密切的联系。早在《黄帝内经》中便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微热则痒,热甚则痛”的认识,认为心火炽盛,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等因素是导致瘙痒的最常见原因。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医学者们对瘙痒诱因逐渐有了外感(感受外界刺激)、内伤(自身功能失调)的认识。其中,风、湿、火、燥、虫、虚、瘀可谓瘙痒产生的核心病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痒”七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如何辨痒、治痒。
风邪致痒当有外受和内生之别,他们共同的特点为瘙痒位置不固定,时有时无,容易合并其他的致病因素。外受风邪多为风寒,风热。属风寒者,皮色多不红或淡红,遇寒凉加重,温暖后缓解。属风热者,皮色多鲜红,遇热加重,遇冷减轻。而内生之风多为肝风内动,大多会有情志表现,比如烦躁易怒,躁扰不宁等。在治疗方面可以祛风止痒为基本治则,常用杭菊花、防风、荆芥、苍耳子等。其中偏于寒者,加麻黄、桂枝、羌活、细辛、辛夷等;偏于热者,加丹皮、浮萍、连翘、薄荷、蝉蜕等;与情志相关者加天冬,柴胡,龟板等。
湿邪所致之痒往往导致病情“黏黏糊糊”,缠绵持续,症状容易反复。属湿热证往往合并浸渍,渗出及鲜红色皮疹;属于寒湿之痒,往往瘙痒相对较轻,如“梅雨天”让人痛苦难耐。治疗时宜除湿止痒违法,常用藿香、佩兰、薏苡仁、苍术、地肤子等。湿热相兼者选用苦参、滑石、茵陈、萹蓄、金钱草等;寒湿相兼者选用细辛、路路通、藿香等。
因火邪致痒者,常起病迅速,皮肤出现红肿,痛痒并作,多发于我们的头面部,而且具有耗伤人体津液、生风动血等特点(通俗一点说,容易伴随口咽干燥,小便短赤,高热、神志改变及各种出血症状)。中医学认为火热之邪较轻时以瘙痒为表现,火热之邪较重时,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治宜清热泻火止痒,常用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黄连、龙胆草、连翘等。热盛化毒者,可加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地丁等。
燥邪同样可以导致瘙痒症状的出现,从季节上来说秋季多见,因此有秋燥之说。中医认为燥邪有内、外之分,外者多来之于环境,内者则多见于人体的水液亏耗(如腹泻,暴汗,大量失血等),但其除了瘙痒外的共同症状常包括: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脱屑、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因燥而痒者,治宜润燥止痒,常用天冬、麦冬、山药、沙苑子、枸杞子、干地黄、合欢皮、白芍、地骨皮、夜交藤等。
展开全文
虫毒致痒几乎所有人都共有的经历,主要是指我们接触了虫体自身或其纤毛、体液后出现的瘙痒症状,比如蚊、疥、蚤、虱等。这种瘙痒往往剧烈而持久,若伴有虫体寄生则经久不愈,通过肉眼观察或实验室检查能发现虫卵或虫体协助确诊。此外,中医之“虫”范围更广,脚气这类真菌感染也属中医“虫毒”范畴。杀虫止痒是中医缓解此类瘙痒问题的第一要义,内服常用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南瓜子等,外用可选用蛇床子、雄黄、土槿皮、轻粉、枯矾、硫黄等。
“瘀”是血行不畅所致。因瘀而痒者,往往瘙痒位置较为局限,瘀停日久者可见出现皮肤粗糙增厚的症状,中医称之为“肌肤甲错”,主要是因为局部遇阻不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这种瘙痒多见于外伤后或老年患者,治宜化瘀止痒。瘀而兼热者,可用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的药物,如生地、丹皮、地榆、赤芍、槐花;瘀而兼寒者,可用三七、当归、泽兰、川芎、苏木、血竭等。
因虚而痒者,常见年老体弱或长期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之分。所谓阴虚,既阴液不足,典型症状为燥热,睡醒汗出,手足心热等,瘙痒症状较阳虚明显。药物治疗时可用石斛、天冬、麦冬、沙参、生地黄等;阳虚者,是指阳气不足,典型症状是畏寒肢冷,瘙痒不甚却缠绵。治疗时可用附子、肉桂、山萸肉;气血亏虚者常瘙痒反复发作,位置不固定,同时伴有乏力倦怠,皮肤干燥大量脱屑等表现,可用益气养血之品,如常见的黄芪、人参、熟地黄、阿胶等。
在瘙痒预防调护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出现瘙痒症状要避免剧烈搔抓和不必要的刺激(烫、搓、酒精、醋、盐水……)防止皮肤结构、微环境的破坏和感染的出现。第二,针对局限性的瘙痒,我们往往可以使用外用药物进行干预,面积较大或反复发作时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治疗。第三,秋冬季、老年性的皮肤瘙痒往往和皮肤水分不足有关,需要及时补充,推荐乳剂、蜜剂为主,必要时再补充油性润肤剂(如凡士林)。第四,皮肤瘙痒只是一个症状,可由外界刺激产生,也可以是机体功能失常,疾病所致,大面积、持续性的瘙痒不要盲目用药,找到问题所在是关键。第五,预防瘙痒没有捷径,规律作息,饮食有度,适量活动,应时调整,关注诱因是养生保健的不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