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妾升职记,但是地狱难度【后宫拾遗录•唐肃宗卷】章敬皇后吴氏&韦妃&杜良娣
小编 2023年2月11日 17:20:41 小说大全 188
但李林甫抓住机会告起了御状:
一个深受器重的太子内兄,一个炙手可热的边疆武将,聚在一起不就是结党吗?结党要干什么?肯定是——
構謀規立太子。
唐玄宗一听,当即下令,将韦坚和皇甫惟明下狱审理。
可审来审去没结果,只能给放出来。
但皇帝余怒未消,不仅特意下旨警示百官,还把这两个人贬去了外地。
那韦家这边也不能干等着呀,于是韦坚的几个弟弟上书喊冤,还搬出了太子。
皇帝本来就心怀芥蒂,现在更生气了,直接把韦坚的几个弟弟和韦坚的儿子通通贬去了外地。
李林甫看准时机,上书加了一把火——
堅又與李適之善。
陛下,韦坚和李适之关系不简单啊!
皇帝直接气炸:太子内兄和边疆武将勾结的疑云未散,又牵扯进一个朝廷重臣?到底还有多少人和他们沆瀣一气?
于是乎,李适之也被踢出了朝廷。
李林甫眼看计谋得逞,继续煽风点火。
转过年来的天宝六载,皇帝干脆分遣御史去各地,将皇甫惟明、韦坚、韦坚的儿子和弟弟们逐一杀死。
李适之本来还在赴任的路上,听闻韦坚等人都被杀了,又发现以狠辣著称的监察御史罗希奭就要往自己这边来了,胆战心惊之下,原地服毒自尽。
不仅如此,在李林甫的攻击下、唐玄宗的猜忌下,还有好些官员被连累,史书记载是——
凡堅親黨連坐流貶者數十人。
这里头唯一逃过一劫的,就是韦坚的妻子、即李林甫的表妹姜氏——
堅妻姜氏,林甫以其久遭輕賤,特放還本宗。
她一直受到丈夫韦坚轻贱,日子想必很是不好过。
毕竟李林甫把韦坚整得那么惨,韦坚对老婆肯定恨屋及乌了。
现在韦家遭殃,李林甫保下了姜氏,把她送回娘家了。
在这连翻的打击中,太子亨哥什么反应呢?
嗯……你让他什么反应呢?皇帝虽然没有动他,但想想连李适之都被吓得服毒自尽,你说亨哥怕不怕?
所以早在韦坚的弟弟们向皇帝求情、还搬出太子,惹得皇帝龙颜大怒时,亨哥就给自己来了个釜底抽薪——
上表自理,言與妃情義不睦,請離婚。
我跟我老婆本来就不对付,现在更是恩断义绝。她娘家干的那些事,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哈!
皇帝一看儿子这么懂事,就——
慰撫之,聽離。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韦妃,当忠王妃的时候安分守己,做太子妃时更是谨慎异常,可突然之间,娘家没了,兄弟死了,丈夫也要把自己赶出去……
除了绝路,世间仿佛无路可走。
但好在,既然只是离婚,就不会让你上绝路;既然曾是太子妃,也不会让你真的流落在外。
路嘛,上面也给你安排好了:
削髮被尼服,居禁中佛舍。
放弃身份,舍下子女,削发出家,一生居于宫中佛舍。
良娣望绝
韦家倒台,韦妃出家,连带着朝中的许多大臣也遭了难……这一番操作下来,李林甫大获全胜,你以为他就此消停了?
不不不,别忘了,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扳倒太子。
如今太子还稳坐东宫,他怎么可能消停呢?
况且这一连串下来,太子对李林甫原本只是反感,现在绝对恨之入骨,李林甫要是就此停手,太子一继位,他岂不是要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李林甫继续发难。
这次,他把目光瞄向了亨哥的另一位枕边人——杜良娣,她便是我们今天的第三位主角。
之前我们讲过东宫妻妾的等级——
良娣二人,正三品
良媛六人,正四品
承徽十人,正五品
昭訓十六人,正七品
奉儀二十四人,正九品
也就是说,这位杜良娣算是太子的高阶妾室。
与韦妃一样,杜氏身居内宅,和李林甫扯不上关系。
所以给李林甫递刀子的,乃是杜良娣的亲戚。
杜良娣有个姐姐,嫁给了左骁卫兵曹柳勣。这个柳勣——
性狂疏,好功名,喜交結豪俊。
和很多大臣私交都不错,偏偏和老婆娘家人关系很差,差到什么地步呢?这个柳勣直接把老丈人杜有邻视为死敌:
既然你大女儿嫁给了我、小女儿嫁进了东宫……好,那我就去告你——
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
搞预言,拥太子,骂皇帝,就差没把谋反二字写明了。
这状子一递上去,老狐狸李林甫双眼放光,立即着人查,查来查去,发现哪有什么“交构”、“指斥”,不过是柳勣在给他老丈人使绊子。
但李林甫怎么可能让这个送上门的案子就这么了结呢?
审,给我加大力度审!
于是乎,在李林甫的“特殊照顾”下,杜有邻、柳勣这对冤种翁婿被直接打死,尸体就堆积在大理寺中,顺带着还牵连了一堆人丢了官位、甚至性命,一时间——
中外震栗。
当然,最震栗的要属亨哥。
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还是老办法:自我釜底抽薪。
如果说韦妃因为身份和子女,离开得还稍微体面点。
杜良娣可就惨了,直接被废为庶人,赶出东宫,此后便再也没有了关于她的记载。
我们推测一下,如果亨哥还念几分旧情,也许暗中帮衬一下;但若亨哥害怕暗中帮助后娇妾成嫡妻,会被人发现、殃及自身,可能干脆就不管不顾了。
杜氏嫁入东宫之时,也许满怀憧憬,也许心有忐忑,但一定不曾想到,一夕之间,会失去一切。
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很愤怒:
一日夫妻百日恩,亨哥你身为太子,怎么一点旧情都不念、一点责任感都没有?
其实亨哥也很委屈,正因为他是太子,所以关于他的一切,都可能化作血腥残酷的政治斗争。
事实上,李林甫针对太子的构陷,还不止这里说的两件事;之后杨国忠上位,也把太子视作眼中钉。
此形此状,无关夫妻情分、感情深浅,也不管他本人是否懦弱、有无担当,而是只要一个不慎,就会让整个东宫万劫不复,朝堂大臣也得来个洗牌,上一秒还身居高位,下一秒就积尸大理、全族流放。
毕竟,皇帝在开元年间可以一日之内杀三子,那天宝年间……哪个太子敢用身家性命去赌一把皇帝的父子之情呢?
时间一晃过了十年,安史之乱爆发。
老皇帝带着杨贵妃、太子和少数大臣仓皇跑路。许多王妃公主都来不及跟上,长安一片混乱。
杜良娣下落如何,我们是不知了;但早已出家的前太子妃,随着京城陷落,落入敌手。
我们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只知道至德二年,韦妃去世了。
这也是长安沦陷的第二年。
宰相•太子•皇帝
故事进行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非常困惑:
李林甫为什么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党同伐异,甚至差点把一国储君拉下马?
唐玄宗李隆基究竟是什么心思?他到底信任宰相,还是信任太子?
滚滚君觉得,《资治通鉴》里有段话说得极好——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
有了这一段解释,我们就可以知道,李林甫为什么能追着太子打?因为他知道唐玄宗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揣摩好了皇帝的心理,就能成为皇帝用得最顺手的工具。
而这把工具,似乎也有了令人胆寒的凛光。
李林甫在没办法直接攻击太子的情况下,疯狂地想通过别的案子把太子拉下水,无论是韦坚事件还是杜有邻案,他进攻的核心都是一点:
交構東宮,指斥乘輿。
看起来是指责那些大臣有异心,其实一切都指向:太子不安分,盯着陛下的龙椅呢。
一个日渐老去却仍旧贪恋权力的皇帝,关于东宫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触碰到他敏感的神经,让他产生一种时刻要被赶下皇位的危机感。
哪怕针对太子的指控都是捕风捉影,他也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毕竟,指控若假,太子失去的只是两个老婆和大批亲信;指控若真,朕失去的可是这把龙椅啊!况且朕是君父,敲打敲打儿子,难道他还敢怨我不成?
对前任太子是如此,对现任储君也一样,谁在太子位都不可能让他放心。
但另一方面来说,李林甫的小心思,皇帝不是不知道。他几近纵容地看着李林甫花式打击太子,是想让这个宰相能牵制太子。
可储君位不能悬空,真要再次废杀无罪的李亨,那势必又会引起动荡,伤害的是他的朝政,他的江山。
因此每每真要危及东宫了,皇帝只轻飘飘一句——
我兒在內,何路與外人交通?此妄也。
就这么揭过了。
而亨哥,眼看着前任太子等人的鲜血未干,他只能谨而又谨,慎之又慎,两次离婚都是主动给皇帝表忠心:
儿臣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然后我们再看看李林甫——
俗话说,诬人者必被人诬。
他这么个喜欢党同伐异、排除异己的小人,在晚年竟宿命般地遇见了比他更小人的杨国忠。
最终,李林甫在抑郁中病死,死后还被陷害了一把,以至于还没下葬,便被——
悉奪官爵,斫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槥,用庶人禮葬之。
皇后、太子、宰相,皇帝想换就可以换,他只在乎自己。
但,当一个皇帝把自己的权欲和私欲看得无比重要的时候,那他的位子和他的江山,可就有人想换一换了。
深宫•朝堂•江山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亨哥在马嵬坡兵变后,跑去了灵武登基,“贴心”地让父亲秒变太上皇。
而现在摆在亨哥面前的,除了至高无上的天子之位,还有河山沦陷的地狱开局。
这种情况下,亨哥自然顾不上落入敌手的前妻韦氏,也无暇去管当年被赶出宫的杜氏,那肃宗朝后宫的女主人是谁呢?
——张氏。
张氏在天宝年间选入东宫,年轻貌美、辩惠丰硕,在战乱中又一路追随、以命相护,把亨哥感动一塌糊涂,先封其为淑妃,不仅更册为皇后,宠遇专房。
张皇后虽生有两个儿子,但他们年纪太小(注:张氏的大儿子李佋在上元元年夭折,被追封为恭懿太子;小儿子李侗也在宝应初夭折),在四海未平的当下,显然不是储君的合适人选。
而亨哥的长子李俶,在收复两京的过程中功劳很大,最终于乾元元年成为了众望所归的皇太子,并改名李豫,此后咱就叫他李豫了。
之后的故事,我们在张皇后专题中讲过(注:当时有一些细节失误/没说清楚,在本期改过来了),这里就简单说下:
张皇后一心想除掉太子,扶持听话的皇次子李係上位,因而在亨哥病重时发动政变,最终失败,亨哥也在当夜断了气。
随后,太子李豫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礼,不日正式即位,是为唐代宗。
从结果上看娇妾成嫡妻,张皇后这次失败的政变就是给李豫送了人头。
因为亨哥当时已是弥留之际,若李豫正常继位,张皇后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
在当皇后时她就已经把手伸向了前朝,展示出了相当的政治野心;当了太后,必然不甘身居后宫颐养天年——史书虽未记载她年纪,但应该和李豫差不了太多。唐朝皇后、太后干预朝政、甚至改朝换代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如今她政变失败被杀,亲族党羽也被剪除,也算是没有了后患。
说到这里,有件事情不得不提,当初韦妃生下了二子二女——
兗王僩、絳王佺、永和公主、永穆公主。
两个公主的故事我们之后会开独立专题,但关于这两个皇子的记载却很奇怪:
降王李佺资料少得不正常,不知是因早夭还是如何。
而兗王李僩,《旧唐书》中仅记载其在宝应元年去世,可《新唐书》、《资治通鉴》里却说,在张皇后政变失败后,不仅参与者,连带着兗王李僩也一同被杀。
这就很让人疑惑了,史书里找不到他也参与政变的记录,是因为他参与了,却没记载?还是因为他曾经的嫡长子身份太过特殊,所以要趁机处理,以绝后患?
无论如何,至此,李豫终于可以正式将自己的生母——去世三十多年的吴氏,追封为章敬皇后。
可在附葬建陵过程中,棺椁一开启,但见——
后(即吳氏)容狀如生,粉黛如故,而衣皆赭黃色,見者駭異,以為聖子符兆之先。
倒也不是不能用科学解释,但这个被记录下来的目的,当然是“以為聖子符兆之先”啦。
惘然记
这一篇写作之初,本来想用轻松的笔调叙述,但写到后来,发现轻松不起来了。
先说早逝的吴氏,只看她的身后哀荣,在古代也绝对是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可史书工笔对其溢美再多,也改不了一个事实:
即便在她自己的传记中,主角也不是她,而是她的儿子、她丈夫的长子、皇帝的嫡皇孙李豫。
吴氏在史书上的意义,就是诞育了未来的皇帝,滚滚君忽然想到了武则天——
她敢为天下先的称帝,是不是因为、至少有那么一瞬是因为:此刻我已是皇后,太后,万民景仰。
可他日史书之上,我却只得《后妃传》里短短一篇,一生的最大意义仍旧是高宗之妻,中宗之母。
若我做了皇帝,我会有自己的本纪,我将是自己开创朝代的主角。
爱我,憎我,崇拜我,唾骂我,我终究把自己铭刻在历史之上,无人能抹去。
想到这里,突然有些小激动,可转念一想,又低沉起来。
其实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帝王家史;翻遍《后妃传》,也满是母凭子贵、妻以夫荣……
或许这就是戏曲话本、小说杂记存在的意义,虽也歌颂了许多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但还有许多主角,就是出身市井、草莽、勾栏……他们活跃在台上,也保留在书里。
我们需要“上流”的宏大,也需要“不入流”的烟火。
以上都只是滚滚君不成熟的感想,说回主题。
吴氏生前身后的那些“传说”,不管是科学还是玄学,都属于帝王之母的“奇迹”。
而韦妃和杜良娣,没有一个当皇帝的儿子,所以身后也没有奇迹发生。
太子、亲王的妃妾,一旦“入职”,除了兢兢业业打好这份工之外,别无选择。
可悲的是,她们的“事业”,皆依附于太子;而她们的“绩效”,却不能取决于自己。
若升职成功,也许能得到尊荣;但升职失败,一定没有退路:
被出家,被废,甚至被杀……
那个时代的她们,没有反抗,甚至不敢怨怼,也许只会绝望地叹一口气,告诉自己: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今天的三位主角,一位在丈夫亨哥做亲王时早逝,另外两位则在亨哥当太子时被迫退出,她们都没有看到亨哥登基,也没有得到她们应得的地位与荣耀。
但细想一想,皇权之下,朝堂之上,“原该”与“应得”也许本就是奢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