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兰州视察,一妇女引起他的注意,当即惊愕:原来你在这里
小编 2023年2月12日 03:16:02 小说大全 161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朝鲜逼迫联合国军签订停战协议,但在国际上面临的军事压力并不轻,特别是美、苏等大国都拥有核武器,这对我国来说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为了避免战争爆发,1956年,毛主席果断决定,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弹。就此,在苏联的援助下,以爱国科学家为骨干,开始了我国在核武器道路上的研究探索,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为了解决核武器的燃料问题,邓小平于1958年亲自批示在兰州建立了504工厂,专门研究、生产核燃料。
1964年,在紧张筹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实验前夕,小平同志亲自来到504厂视察工作,在党委书记张丕绪和厂长王介福的陪同下,邓小平查看了工厂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慰问了科研人员,就在与大家亲切交谈时,他无意间看到了还有一位女同志在场,旋即又惊讶地问道:原来你在这里!
原来,她就是504厂唯一一位女科学家,后来被毛主席称赞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女功臣的王承书。
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己也天赋出众,虽然曾经因病休学两年,但还是在18岁考上了燕京大学物理系。
当时物理系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当年在全国只招收了13个学生,成功毕业的又只有4个,而王承书是其中唯一一个女性,而且成绩名列第一。
随后,王承书又继续攻读了物理学硕士,并留校任教。没多久,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王承书被迫离开北京,辗转全国,后来申请到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并前往密歇根大学学习物理学博士课程。
展开全文
在美国,王承书的才华得到了她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的极大认可,两人一起研究发表了许多有关气体动力学的重要文章。
1951年,她和导师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引起了极大轰动,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项科研成果影响之巨大,被认为是当时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
但王承书并没有因唾手可得的荣誉迷失,因为在她心中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回国。其实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就开始谋求回国,却一直遭到美国方面的阻止。
她对回国的决心是无比坚定的,并一直在做准备。美国有着她大量的研究资料,为了能够帮上祖国,躲过美国检查,她将这些材料和收集来的刊物分成数百次,一点一点地寄回了中国。
1955年,中美达成协议,王承书夫妇和一批滞留美国的中国科研人员终于得以回国。她的想法很简单,哪怕回国种树,也是为祖国做了一点贡献。
但当时百废待兴的国家对科研人员是无比渴求的,无数个重大科研项目等待上马。王承书一回国,就被安排到北大任教,同时担任中科院物理研究员。
国家核工程展开后,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浓缩铀的研究,负责人钱三强第一时间想到了王承书,对于国内的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想要弄懂弄精可谓难上加难。
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迎难而上,改换专业的她不到两年时间就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工作十分得心应手。可是就在这时候,苏联专家撤走,另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台上,那就是事关核燃料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
这项技术是核武器的核心关键,不容有失。钱三强再一次找到了王承书,这位女科学家的科研能力已经折服了所有人。但这一次,对她的要求不仅是科研,由于事关重大,要进行这项研究,必须到地处兰州的504工厂里工作,而且这项任务不能告诉包括她丈夫在内的任何人。也就是说,王承书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王承书还是只有三个字回答:我愿意!很快她就背井离乡来到504工厂,开始用算盘计算铀同位素分离的数据,从学习、研究到出成果,王承书只用了2年时间就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成功提取出了铀-235,满足了原子弹核燃料的要求。
这一成果报到中央后,邓小平十分激动,这才亲自来504厂视察慰问,也是这次过来,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主持这项研究的竟然是王承书。
核燃料问题解决后,原子弹的研制进入快车道,在同年10月份,我国首枚原子弹实验成功,各大报刊以头版刊登了这一喜讯,国民自信心得到无比增强。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承书和大量像她一样隐姓埋名,默默贡献的科学家们。后来王承书担任过科技局总工程师、多个课题组组长,为我国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
1994年,王老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但她留下的科研财富却成为我国和平发展、长治久安的基石,从某种意义来说,她还一直守护着共和国、一直守护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