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常遇春来告状,朱元璋才明白,徐达为何故意2次放走元顺帝!
小编 2023年2月14日 02:00:02 小说大全 169
元顺帝的逃脱,一直是个谜。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击溃张士诚,几乎把所有敌人都扫清了,只还剩下一个摇摇欲坠的元朝,一个只顾逃命的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元顺帝算不上是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否则也不会把整个天下搞得乌烟瘴气。
1368年,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随即朱元璋派徐达北伐,剿灭残元。当年七月,徐达的北伐军到达河北通州,距离元朝国都仅一步之遥。此时的元顺帝还在大都城内,只要徐达一声令下,攻入元大都,生擒元顺帝,就将立下不世功勋。
然而吊诡的是,徐达偏偏按兵不动,在通州啥也不干,安安稳稳待了七天。七天之中,不知所措的元顺帝缓过神来,半夜打开健德门,逃往上都,片刻不敢耽搁。然后,徐达才指挥大军前行,杀死元朝监国淮王,名正言顺占领了大都。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率大军兵临开平(元上都)城下,本可将元顺帝瓮中捉鳖,可是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元顺帝似乎明白了徐达的意思,又从缺口跑了。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
徐达连续两次故意放走元顺帝,白白丢失了活捉元帝的大功劳,开平王常遇春急了,质问徐达。
展开全文
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
“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
徐达认为,元帝虽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如果真的逮住他,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徐达云淡风轻,暴脾气的常遇春却很不认同,心中颇有些怨气,班师回朝后专门向朱元璋告发,说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元顺帝作为前朝皇帝,徐达的这种行为似乎是在“通敌卖国”,这顶“帽子”扣得很大,很多人都认为徐达这次要倒大霉了。然而,“
及归报,上亦不罪。
”朱元璋得知后,只是点点头,并没有怪罪徐达。
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徐达在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是早有默契的。《明史》记载了君臣二人关于元顺帝去向问题做过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元顺帝若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朱元璋回答说: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
《元史》里也有证据,朱元璋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在元朝那边,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
朱元璋为何不不赶尽杀绝?这就体现出朱元璋聪明的政治头脑了。古代帝王对自己得来的政权都讲究“正统”二字,所谓正统,在古代多数都是以“禅让”的形式体现。不管是什么背景,只要是禅让的,都是合法的。不过对于直接起义的朱元璋来说,还是觉得自己的帝位得来的不正统,没有法理依据。
虽然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对象,但是对于元顺帝,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徐达还是把他当成“君”,毕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君臣观念还是很重的。如隋炀帝,同样是被推翻的对象,但当他被杀于扬州之后,造反的李渊、窦建德等人都痛哭流涕,为其披麻戴孝;再如崇祯帝,是李自成推翻的对象,但李自成进京后还是厚葬了崇祯。
朱元璋这样做,首先是为了向天下宣扬君臣的理念,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弑君”之名是绝不能背上的。元顺帝一逃跑,相当于主动让出江山,朱元璋便可顺势宣扬“明兴元亡”,元朝灭亡,明朝兴起,是顺应天意、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说:“ 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其次,元朝虽失去中原,但在草原还有势力。元顺帝个人能力差,并且在中原长大,对草原陌生,蒙古王爷们必然不怎么服他,元顺帝多活一年,蒙古王爷就多一份头疼。如果杀了他,换一个厉害的上台就不好办了,不杀他也利于分散蒙古的有生力量。
(参考资料:《明史》、《智囊·上智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