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天可汗”制度兴衰:诸番推举的世界盟主
小编 2023年2月14日 20:16:02 小说大全 200
前言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此次事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八月,李世民接受高祖禅让成为唐朝第二位君主,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除了对内治理上取得
重大成就以外,李世民对边疆其它民族的管理也达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其一度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更是形成了以唐朝为核心的“天可汗”制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如此尊敬李世民呢?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崛起于六世纪中叶,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主要活动于漠北一带。突厥汗国疆域辽阔,面积最大时达到了五千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原最大的威胁。早在隋朝的时候,突厥就曾多次与中原开战,幸得隋文帝积极应战,在对突厥多次作战中均取得不错的战果。
1、突厥兴起
阿史那土门是突厥部落的首领,他率领突厥部落灭掉了原盘踞北部的柔然汗国,并将疆土拓展到了西域和中亚,通过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方圆五千平方公里的强大部落联盟。时值中原正在经历南北朝时期,混战不止,无暇北顾。因此突厥趁机不断的侵扰北周、北齐等中原势力,极大的干扰了中原的统一进程。
▲南北朝后期突厥疆域图
2、一分为二
公元581年,隋朝完成中原统一后,为了消除北方隐患,开始着手对突厥进行作战。隋朝对突厥实行了分化离间和武力进攻双管齐下的手段且效果显著。在公元583年,突厥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势力。东突厥投降隋朝,西突厥在流亡过程中消失了。
展开全文
▲李世民画像
3、再度兴起
隋朝末年,由于隋朝对高句丽开战以及开凿大运河等系列行动导致国力急速下降,这便让东突厥逮到了再起的机会。更甚者,到了隋末各地起义军和军阀混战的时候,许多军阀还要靠着向东突厥称臣以求平安和支援,这其中就包括了李渊。在此间,东突厥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再次成为威胁中原统一的障碍。
▲隋朝末年突厥和中原势力分布图
平定诸夷
公元626年,李世民继位大唐君主,自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段璀璨耀眼的大唐文明。他对内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对外平定诸夷,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两大威胁,迫使高句丽、高昌、吐谷浑、龟兹等势力尽皆臣服。又在西北设立安西四镇,极大地巩固了西北边防,保护了中西陆地的交通要塞,又起到了安抚西突厥的作用,使得西北部获得了和平和稳定。
1、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也就是太宗李世民刚刚继位不久,东突厥听闻唐朝发生权力交替,趁机发兵攻唐。东突厥大军十余万直扑泾州,随后逼近武功,此时的都城长安已在东突厥的攻势之下。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尉迟敬德率兵抵抗,虽然取得小胜,但仍无法阻止东突厥的前进。随即东突厥兵临渭水,威慑长安。此时长安城中兵力空虚,不具备守城的能力。此时李世民彰显了一代君主的超强魄力,自己只带了六个人前往渭水河畔对话东突厥,以疑兵之计迫使东突厥和唐朝签订了和平协议,订立了盟约,史称“渭水之盟”。
▲唐朝初期周边势力分布
2、灭东突厥
从李渊时期向东突厥称臣到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八年的时间东突厥就侵扰唐朝多达四十余次。为彻底消除威胁,李世民自“渭水之盟”后便开始积极备战,历时数年,练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精锐。公元629年,东突厥再次兵扰唐朝,进犯河西。唐太宗意识到,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到了,太宗命李靖为总指挥,率兵十余万,兵分六路大举讨伐东突厥。最终俘虏颉利可汗,余众皆降,自此东突厥灭亡。
▲唐军反攻东突厥之战
3、突厥自治
东突厥灭亡以后,面对和中原习性大不相同的突厥民众,李世民采取了突厥人自治的方式。他从幽州到灵州这一范围设置了四个都督府,都督府的官吏全部由突厥人担任,内部的制度和管理方法全部按照突厥本族的习俗和特点自行制定。这一举措得到了突厥人的极大拥护,同时这种措施也让周边民族看到了唐朝对其它民族的诚意和尊重。
▲唐灭东突厥后疆域图
天下共主
“可汗”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对最高首领的称呼,“天可汗”是当时其它民族对李世民的尊称。唐太宗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周边游牧民族尽皆臣服,共同拥戴李世民做天下共主。其后更是发展为“天可汗”制度,这是一个以唐朝为首的国际联盟,建立了以大唐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体系,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通过该制度,唐朝对周边国家和民族实现了政事、军事、经济等全方面的统一领导。
1、怀柔政策
公元626年,刚刚继位的唐太宗对于周边民族关系就曾说过:“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后又言“朕以天下为家”。通过唐太宗的言语中可以看到太宗对处理民族关系上是保持一种仁厚和关爱的态度。在这种思想和态度下,太宗时期执行力十分友好和善的民族和中外关系。灭掉东突厥而让其自治就是友好策略的最佳体现,面对让唐朝受辱和受到威胁的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唐太宗也没有处死他,反而册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其余投降的官员也都获得了封赏,唐太宗如此仁慈和博爱的胸怀使得各民族心服口服。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各民族的和亲政策,唐太宗并不凭借唐朝强大而鄙夷其它弱小民族,凡是愿意和大唐和亲的民族,无论多么的弱小,唐太宗皆友好相待。史上最为出名的和亲便是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这次和亲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还巩固了唐朝西部的安稳,为民族融合做出了表率。这种平等友好民族制度的实行,极大地减少了民族间的隔阂和对立,促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其意义极其深远,更是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成公主图像
2、统一领导
“天可汗”制度的形成,使唐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军事上,各国和民族要听从“天可汗”的统一调遣,对附庸势力进行保护,对于破坏和平对他国发动战争的行为,其它各国要跟随“天可汗”进行征伐,可以说这是一支以唐军为主的联合部队,这也进一步保障了一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权益。政事上,周边国家和民族的首领更替必须经过唐朝的册封才能算正统,且周边诸国要按时对唐朝进行纳贡、朝贺,凡是没有经过唐朝认可的君主,唐朝都有权力对其进行废立。经济上,形成了以唐为主贸易中心,贸易路线向西到达中亚、西亚一带;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在海路方面到达波斯湾一带;各类药材、钱币、茶叶、瓷器、丝绸等在东西世界往来传递,加强了诸国对唐朝经济的依赖。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期,大小诸国派来朝贺的人络绎不绝,尤其到了正月初一,朝贺的人数多达上千人,形成了高度繁荣的盛世局面。
▲诸国朝贺唐太宗图像
“天可汗”制度的衰败
唐朝的“天可汗”制度止步于唐肃宗。唐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唐代宗初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经过此次战乱,唐朝人口损失惨重,国力大损,虽然后期平定了战乱,但唐朝国力已无法掌控周边诸国。“安史之乱”抽调了唐朝边疆重兵,致使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大举进攻,接连夺取了河西走廊、陇右等重地,到了唐德宗时期,更是失去了安西北庭,自此唐朝对西域一带再无任何管控力度,“天可汗”制度也随着唐朝的不断衰败而灰飞烟灭。
▲晚唐版图
总结
“天可汗”制度的兴衰和唐朝国运是密不可分的,该制度的存亡完全依附于唐朝的国力。唐太宗到唐肃宗时期,唐朝国力处于强盛状态,因此“天可汗”制度得以全面运行;然而一旦中原王朝有变,周边的国家便伺机而动,这也证明了依靠“天可汗”制度下的盟友关系并不牢靠,周边国家和民族对于唐朝的统治并不忠心,吐蕃的趁火打劫也说明了周边国家和民族觊觎中原的野心。因此,从“天可汗”制度的兴衰不难看出,实力才是国家的后盾,你强大时周边都是尊敬和友好;你弱小时周边都是强盗和欺辱。唯有自身强大才能获得他人尊重和畏惧,自古以来这个道理都不曾过时,值得世人警惕。
参考文献: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
《资治通鉴》
《唐会要·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