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纪闻》:宋朝老百姓眼中的“靖康之变”是什么样子?
小编 2023年2月17日 06:32:03 小说大全 140
中国古代的史书大多都是由官方写作班子编纂的,所以总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视角来叙述历史。而许多人在读这些史书的时候,也经常把自己代入其中,仿佛他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是像帝王将相那样可以指点江山的“
大人物
”。他们夸耀雄主的功绩而鄙视弱主的无能,斥责直臣的道德,而崇拜权臣的诈术。在“大人物”们的历史观中,发生在北宋年间的“
靖康之变
”自然是一场国耻,而耻辱发生的原因无非是金兵的野蛮侵略以及北宋的腐败无能。人们对北宋的情感复杂,但总归起来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北宋朝廷最可鄙的地方也就是“
软弱
”这两个字。反过来,假如北宋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能够开疆拓土,威震四夷,那么这些人也就会很自豪地接受它的封建统治了。
然而,从北宋老百姓的视角来看,这个朝廷哪里软弱无能?它对狼呈现羊性,对草民却极尽啃咬之能事,简直残暴到了极点。在靖康之变中,宋朝战败后,居然充当金人的傀儡,对开封府的百姓肆意搜刮,造成了一个人间地狱。这些事情在正史中都被简单带过,而在
《靖康纪闻》
里,却详细记载了下来。这本书
以一个
小人物
的视角来叙述历史
,它虽然很同情宋朝的遭遇,但还是本着客观的态度,将当时发生的事情、榜文全部记载下来,能够让我们从老百姓的角度去看不一样的历史。
展开全文
《靖康纪闻》是一本血泪史
“小人物”眼中的“靖康之变”
《靖康纪闻》没有署名,但序言中作者自称:“孤臣
特起
自春徂夏,适在京师,初迫桂王,尝为西枢门下客,颇得其事。”可知作者名叫“特起”,在靖康之变发生时他正住在汴京,亲历了这件历史大事。而在正文的另一处又说:“
太学生丁特起上书力辨
”,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叫“
丁特起
”,当时是一名太学生,他尚未进入官僚阶层,所以即使上书朝廷也是石沉大海。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金兵共两次围困汴京。第一次发生在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五日,完颜宗望领兵直抵汴京城下,结果因宋朝勤王军赶到,且另一路金兵羁留在太原,未能集中兵力,故而答应宋朝割让三镇以求和的条件,于当年二月十二日退兵。之后宋朝迟迟不肯交割三镇,金兵于同年九月攻陷太原,再次大举入侵,《靖康纪闻》的叙事从这个时候开始。
靖康元年十一月初,北边战报传到朝廷,说金兵已经侵入滑州,河北告急,然而朝廷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答复叫边将慎守备而已。到了十四日,金兵深入之后,宋钦宗才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是否要交割三镇。其中大部分官员都同意割地求和,只有三十人反对,他们大声说:“
天下者,乃太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敬瑭之事,岂可遵乎?”宋钦宗最终还是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同意交割三镇,并于当天下诏“清野”。
榜文贴出后,士民震惊,这才意识到金人真的要来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金兵已渡过黄河的消息不断传入城中,人心汹惧,乡村居民迁徙入城,不绝于道。一些保甲趁机作乱,抢劫难民的财物,官兵斩杀了三百余人才平息下来。
金兵入侵北宋
然而,到了十九日,或许是看到难民过多而带来的骚乱,朝廷忽然又出榜文说金兵并没有来,前几天渡河的兵马只是前线的溃兵,并且说“
城外居民,各仰归业
”,接着又取消了“清野”令,让人不明所以。谁知当天金兵已抵达陈桥驿。朝廷又慌乱起来,急忙派使者去见金人,请求交割三镇。金人对宋朝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很鄙视,嘲讽说:“
待汝家议论定时,我已渡河矣!
”遂继续进逼汴京城。当时金人已经大军压境,宋朝内部还在为迎战还是求和而争论不已。直到二十三日才命保甲、军士、百姓和僧道上城守备,在东西南北西四壁各置弹压提举官一员,负责督战。当时已有少量勤王军抵达,但朝廷皆令其驻扎在城外,导致“
城外者不知庙算为何如也
”的现象。
到了二十七日,汴京城中便率先展开了搜索奸细的运动,许多狡猾的人借此来公报私仇,滥杀无辜。有一些乌合之众聚集起来攻杀太尉辛康宗,导致四壁扰乱,官府捕捉了为首的五个人才使事件得以平息。之后官府又因怕百姓不服管制,于是又下诏不准百姓上城守御,只招募一些市井之徒来做忠义军,让他们帮忙守城。这样
郭京
、傅文政之类的小丑就粉墨登场了——郭京自称有妙术,可以掷豆为兵,还能隐身遁形,被决策者奉为神人。因此,《靖康纪闻》说:
“列皆领兵往来城市,真类儿戏。有识之士,颇为朝廷忧,而庙堂自以为得计也。”
大战当前,宋朝官府还不懂得团结民心,反而处处防备,并且重用一些口头爱国的小丑,将其提拔到高位,真是所用非人,形势堪忧。
“贾生绝口休长恸,用者不才才不用”
汴京城只坚守了一个月便沦陷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人兵临城下,命俘虏运石伐木,造攻城之具。当时有人建议趁金兵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之际主动出击,但朝中皆是畏敌无能之辈,无人敢主动请缨。又有人说京城的形状像一头卧牛,
善利门
是头部,
宣化门
是脖子而
通津门
在二者之间,这三个地方会是金人的主攻方向,却也没有引起重视。在金兵修造攻城器械的时候,宋人只是登城观望,并不主动出击。
闰月初三日,金兵进攻通津门,被宋人击退。之后三天金人继续围攻通津、宣化两门,宋朝大臣亲自到前线督战,却“
犹未有用兵意
”,他们担心激怒金人会导致和谈的希望彻底破灭。初九日,金人攻善利、通津门皆失败,只得弃桥撤退,决定改用火梯、撞竿和鹅车来进攻。
初十日,朝廷突然斩了几个上书进言的人,说他们“扶阙上书,助金人害国”,至此言路堵塞,无人敢上书献策矣。十一日起大雪纷飞,宋钦宗亲自登城慰问将士。十四日,朝廷下诏同意卖官,只要百姓肯输送钱财,即可按数目来换取官爵。之后四天里,金兵攻诸门紧急,朝廷又秘密派使者出城与敌人接触,“
士庶莫测其故
”。大敌当前,军士都抱着必死之心来守城,而朝廷非但没有斩杀对方的使者以凝聚人心,示之以有战无降之意;反而还偷偷摸摸地派人去跟金兵接触,随时准备议和,让人觉得自己拼死作战,结果只是朝廷进行谈判求和的筹码,这很快导致了人心涣散。十九日,朝廷又派曹辅等人到敌营去,“
寨中莫测其故
”。可见,宋朝官府认为是战是和都是自己的家事,并不需要向老百姓和普通士兵公开,他们只有服从指挥的份。
攻城
二十日,金兵进逼城外下寨的宋兵,使其溃散,自填陷马坑而死者数百人,金人看到宋人如此胆怯,皆放声嘲笑。二十三日,宋兵自宣化门而出,袭击了金兵,金人正欲弃寨而走,谁知宋兵贪功,冒然地踏上护城河,结果河冰陷裂,致使大败而归。二十四日,金人士气正盛,大举进攻三门。二十五日天大雪,装神弄鬼的
郭京
率领甲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开宣化门而出,准备迎敌。城上的人都引颈相望,想看看郭大师会使出怎么样的退敌法术。郭京在出城前说六甲正法能隐身,所以城上的人不能太多,以免被金人识破,于是朝廷下令“
除守楼使臣军兵外,余人并不许上。
”之后频频传来“捷报”,说郭京已立大旗于金寨矣。结果话还没说完,金人就兵分两翼包抄合围,一举扫荡了郭大师的部队。
接着金人争相登城,宋朝官兵皆下城逃遁。登城的金兵越来越多,四壁都布满金人的旗帜,百姓见状皆大呼:“
金兵已上城也!
”当时一片混乱,《靖康纪闻》说:
“居民皆惊扰,号呼奔走,军士辈乘乱劫杀,卧道上者如麻......金人未尝下城,杀掠者皆溃散军兵辈耳。”
中国历史上最熟悉的一幕又上演了——鲁迅在《杂忆》里曾说:“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
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
在弱者身上发泄
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
。”所以当宋兵被金兵击溃之后,不管你是金人还是宋人,都变成了被溃兵抢劫屠杀的对象。只要老百姓不自己当家做主,而是把家交给别人去当,那么任凭当家人姓赵或姓完颜,他们总避免不了这种灾难,唐末、宋末与明末皆是如此。
“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
北宋朝廷沦为金人搜刮百姓的助手
靖康元年闰月二十六日,金兵占领四壁,开封城中的宋人已是瓮中之鳖。外城的金兵逐渐走下城墙,在凶顽小人的引导下,于坊巷间烧杀抢掠,制造一场又一场的惨案。宋钦宗在出逃失败后,决定携带重宝出城求和,开封府也张榜要求百姓出牛酒以犒劳金军,百姓为了活命争相出城献物。之后朝廷又处斩了一些作乱的溃兵,百姓争相剖食其肉,内城才逐渐安定下来,而外城依然杀戮如故,一直到几天之后才结束。
闰月三十日,宋钦宗出城乞降。十二月初二日,钦宗还宫。据说金兵攻破汴京后,听闻开封府共有
七百万户
,知道难以控制这座都池。所以决定通过宋朝的国家机器来盘剥百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金人不断逼迫宋朝搜刮每家每户居民的财物。并且鼓励民间告密,实行连坐,弄得“民情汹汹,殆不聊生”。在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开封府的市井中居然售卖起人肉来。
朝廷每出一榜,必要求百姓“
体国通和之意
”,而为了“报答”百姓解囊,皇帝便开放皇家园林,让他们进行伐木取暖。结果百姓每一次伐木而归,皆被官兵抢劫一空。靖康二年正月初十日,宋钦宗再次被绑架到金营。为了赎回皇帝,开封府又下严令入民家搜刮钱财,一城骚动,民不聊生。在搜刮完钱财后,金人又于正月底要求开封府向金营输送妇女倡优。
自城陷之日到金兵离去,半年时间里,
金兵借助北宋的官僚机构大肆搜刮开封府百姓的钱财
,即使是普通人家也得输送黄金三十锭、白银一百锭,表里五百匹。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眼看开封府已经被搜刮殆尽,金人这才将宋徽宗与宋钦宗解押北上,结束了开封百姓长达半年的人间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