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伟健:“国家海盗”行径危及全球化成果
小编 2023年2月21日 03:00:02 小说大全 149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拜登政府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一事引发国际持续关注,日前又有另一美国记者提供新的细节和证据。俄方已就此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申请,要求22日开会讨论相关事件。美国政府迄今仍未作出正面回应,但国际舆论对于华盛顿澄清这种“国家海盗”行为嫌疑的要求正在愈发强烈。无论如何,“北溪”管道对德国工业及民生体系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这类民用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决不能被放任纵容。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发轫并塑造国际生产贸易价值链的过程,全球化意味着物资贸易流、能源资源流、信息乃至人力资源流的顺畅循环,通过跨国生产贸易的高效运转,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南北国家分别主要扮演着资源输出国、工业品输出国和资本输出国等角色。资本输出国尤其美国凭借表现为主权货币“嚣张特权”的国际金融霸权赚得盆满钵满,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通过“大进大出”的外循环拥抱全球价值链,获得国民经济的长足增长。同时,全球化作为跨国垄断资本的“空间修复机制”,也使一度增长乏力的欧盟国家凭借遥遥领先的科技力量,作为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资本输出国而充分享受全球化红利,并且依靠全球贸易带来的技术垄断“租金”维持高福利体系的正常运作。
其中,对欧盟国家工业体系运转尤为重要的就是能源流。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拥有特殊资源禀赋的俄罗斯扮演起向欧盟国家工业特别是其顶梁柱德国输出平价能源的资源输出国角色。德俄乃至欧俄有过一段合作蜜月期,并深度塑造了俄罗斯本世纪初的宏观经济和政治战略。
但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间接引爆欧债危机以来,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突变。以20世纪90年代北约持续东扩进逼为大趋势,以2008年俄格战争爆发为起点,以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为转折性标志,加上2020年以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纳卡冲突“插曲”,俄罗斯与欧洲乃至整个西方阵营的这段蜜月期逐渐划上终止符。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去年底承认,2015年达成的《明斯克协议》本质上是西方对俄战略上的“缓兵之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将欧盟绑上战车对抗俄罗斯的战略决心可能早在那个时刻就已确定下来,并导向了危机全面爆发的今日情势。
事发至今,西方政界和学界一直试图用所谓俄罗斯“民主劣化”来解释欧洲安全形势恶化的根源,但基于对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本质剖析其实不难发现:当国际金融危机的逻辑延展并演化到“战争套利”阶段时,引爆战争并通过持续的“战争投资”来赚取超额垄断“利润”,是西方大国尤其美国再自然不过的选项。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来西方所谓“文明”国家之间无论爆发何等烈度的冲突,一个根本底线或共识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军事暴力要被约束在国际战争法律及规则的框架之内,比如不能杀害平民或虐待战俘,比如不能将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列为打击目标等。但现在,有关美国炸毁“北溪”管道的爆料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担忧:以破坏天然气管道这类民生基础设施为手段,意图逼迫基于本国国家利益而犹豫不决的德国放弃与俄对话沟通,强行将其绑上战车,美西方可能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复活早在1907年就已被“海牙公约”明文禁止的“国家海盗”行为传统。
回顾近代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源头,早在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就曾“别出心裁”地复活并鼓吹欧洲历史上的海盗劫掠行为,并以大英帝国的国家“信用”为之背书,发明出一套“国际法”让无差别劫掠其他国家商船的海盗具有某种法律身份。这使当时英国的一些海盗可持有官方委任书,肩负所谓政府“使命”肆虐海洋,以高机动性的“海洋游击战”消耗、瓦解传统海权大国的海上战争能力。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套规则体系与国际海洋商事法律体系的形成有着制度演化上的密切联系。
时至今日,被普遍认为是大英帝国殖民扩张传统继承者的美国,为了维持日益下坠的海洋霸权和对全球化秩序的掌控权能,难道也在重新祭起这只“脏手”?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放任海盗传统“魂器”归来,任由大国博弈沦落到鼓吹“国家海盗”行径这般无底线的境界,那么这一次遭到破坏的是波罗的海水下的“北溪”天然气管道,下一个遭殃的会不会是作为全球网络通信命脉的海底光缆?再下一个呢,又将会是攸关某个具体国家、地区甚至整个世界民众民生福祉的什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呢?
基础设施联通已经成为维护全球一体化生产贸易体系的重中之重,对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言至关重要。正因如此,任何针对全球民用基础设施的破坏,都可以被视为对世界人权的严重侵犯以及对全球化成果的肆意破坏。具体到已经持续近一年的俄乌冲突,冲突各方尽快回到谈判桌前,本着对自身乃至对人类文明负责的态度共同寻求解决之道,避免冲突负面效应继续严重外溢,实属当务之急。(作者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