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李承乾:在缺少父爱的17年里,他从阳光少年变成了乖戾逆子
小编 2023年2月21日 08:09:35 小说大全 153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当时唐高祖李渊已经入主长安,唐朝即将开始崭新的篇章,李世民的小家中也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这真是双喜临门的时刻,初为人父的李世民自然喜爱有加。因他生在承乾殿,所以给他取名李承乾。承乾,也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就这样开启自己传奇而悲剧的一生。
李承乾剧照
01
喜得贵子的李世民并没有常在家中多做温存,22岁的李世民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国家尚未安定,战场才是这个父亲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地方。于是小承乾便在母亲长孙氏的抚养下,过起了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祖父李渊对这个孩子也十分疼爱,武德三年(620年),还在襁褓中的小承乾被册立为恒山王,这大概是用来表彰身在前线的父亲所立下的战功。不久之后,李世民便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郑、夏两大集团势力,荣升天策上将。武德七年(622年),4岁的李承乾又晋升为中山王,此时大唐的对内战争基本趋于结束,开始逐渐走向正轨,而李世民也有了更多陪伴李承乾的日子。
李承乾从小“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孩子。为了能给李承乾良好的教育环境,李世民命秦王府的学士大儒陆德明和孔颖达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李承乾也不负众望,“早闻睿哲,幼观《诗》《礼》”,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承乾的地位也随之上升为皇太子,这时候的李承乾8岁。8岁的孩子恐怕还难以想象,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他意味着什么,而正是这东宫太子的枷锁,让李承乾变成了牢中囚鸟,变成了与父亲愈走愈远的鸿沟界限。
李承乾剧照
02
李承乾的身份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生活却还是一如既往的波澜不惊,只管孝敬父母、潜心学习。只不过这样的平常生活却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千百双眼睛时刻盯着李承乾,都伸长脖子期盼着这位东宫太子能够德才兼备,接得住李世民的大唐江山。
身上的担子不是一般的重啊。
本该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年纪,却要苦心学习,不能犯错,一旦有失偏颇就会有一大群人出来指责。但是,这时候的李承乾因为有母亲长孙皇后的细心陪伴,有父亲李世民的精心呵护,在亲情的包围之中,李承乾并不觉得苦闷,反而更加知书达理,待人和善:贞观三年(629年),李承乾因为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只能乘坐轿子进宫,李承乾亲自迎接老师,尊敬有加,虚心请教。李纲病逝后,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以示想念。
李世民对李承乾也是恩宠备至。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让12岁的李承乾“宜令听讼”,开始有意识的锻炼他的为政能力;李承乾生病,从来抵制佛道的李世民曾两次请道士和天竺高僧为李承乾祈福;李承乾虚心好学,写出的治国策被李世民拿去在大臣面前炫耀“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贞观九年(635年),祖父李渊病逝,李世民居丧期间,李承乾代理监国,且“颇识大体、颇能听断”,表现相当出色。
李承乾的优秀并非出自父亲的亲自教导,李世民只是告诫承乾身边的老师们要更加精心的教导他。朝中重臣李纲、于志宁、李百药、张玄素等人先后担任太子少师、太子詹士、左右庶子等东宫官僚,承乾也“颇留意典坟”,“未尝不耸然礼教”,学问大有长进。
李世民觉着,东宫有世上最好的老师,还用我做什么呢?何况自己“少不学问,只好弓马”,这样的聪明孩子别被自己耽误了,于是李世民尽可能的不去“打扰”承乾,太子有他自己生活,有他要承担的责任,不打扰,或许是李世民最深沉的父爱。
然而李世民却忘了自己作为父亲最该尽到的责任和给予的关怀。他把东宫的责任留给了李承乾,却把温情的父爱留给了李泰。
李世民剧照
03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子,生于武德三年(620年)。李泰出生后的第二年,李泰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被过继给李世民早逝的弟弟李玄霸,“以奉其祀”,同时进封卫王,不久又被授予上柱国。如此殊荣,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孩子将来不寻常的人生。
随着李泰的长大贞观庶子,李世民发现这个孩子也“聪敏绝伦”,因而“特所宠异”。直到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舍不得聪慧可爱的李泰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于是把李泰改封为越王,以宗室赠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为李玄霸之嗣。李泰就这样又回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此时的李泰9岁,太子李承乾10岁。
10岁的李承乾没法预料到,自迎回李泰的那一年起,李承乾剩下的17年光阴里,曾经触手可及的父爱即将渐行渐远。
李世民好像特别心疼这个一出生就过继给别人的孩子,似乎在补偿名义上父子情的缺失。李泰的封地是所有皇子中最大的,9岁时便有22州,12岁时加封左武侯大将军,13岁时又同时受封五都督之职,15岁时便成为了京畿重地雍州的长官。
即便如此,这时候的李承乾和李泰并没有太大冲突,我有我的东宫,你有你的雍州牧,各领其职而已。最关键的是,这时候李承乾心里并不嫉妒李泰,李泰有父亲的宠爱,李承乾却有来自母亲最温柔的呵护。
李泰剧照
04
李承乾最能体会到的关怀,恐怕只从长孙皇后这儿得到过。东宫有什么事儿,李承乾都第一时间找母亲商量,长孙皇后虽然也时刻教导李承乾注意自己的身份,“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 ,但相比父亲的“疏离”,母亲与他平日里接触的更多。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亲自照顾,但是母亲的病似乎已经“医药务尽,尊体不瘳”,李承乾提出“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以此为母祈福。但是母亲却以“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拒绝了李承乾的孝心。
长孙皇后不知道李承乾内心有多担心她,他小时候生病,父亲就是这样做的,然后他就痊愈了,他希望自己的母亲也能够出现奇迹。但是母亲却拒绝了。李承乾不想放弃,却又不敢去找父亲当面谈论,因为他知道父亲尊崇儒学,正为天下做榜样贞观庶子,如此一来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他知道父亲的难处,也不想看着母亲无药可救,无奈之下,李承乾只好找中间人房玄龄传达这一想法,可见这么多年的父子情,在这一刻却如此生疏。
李世民得知后,虽然也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为爱妻祈福,但依旧没有挽回长孙皇后的性命,36岁的母亲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李承乾,这时候的李承乾18岁。母亲的离世,对李承乾打击非常大,能随时畅谈心意的母亲不在了,再有什么事儿,真的就要独当一面了。
李世民也伤心至极,他把对爱妻的思念转为了对儿子的百般宠爱,而这份宠爱却没给李承乾。
就在同年,李世民想让李泰搬进武德殿。武德殿是当年李元吉的寝宫,与李建成的东宫极为相近,虽然这一想法被耿直的魏征极力谏止,但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却变得一发不可收了。
长孙皇后剧照
05
李世民常带李泰四处游幸,李泰“腰腹洪大”,李世民便准奏他乘轿子上朝。贞观十四年(640年),李泰大肆修建延康坊的府邸,被参揍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不但没有责怪李泰,还亲临府邸,赦免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同年还把芙蓉园赏赐给了李泰。要是有人对李泰不好,李世民马上就会把人诏进宫指责一顿,包括魏徵、房玄龄。
李泰在文学上特别有造诣,更让李世民喜欢。李世民特别为其设置文学馆,这是除国家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之外的另一个文化圣地,当年自己还是秦王之时享受的特殊待遇如今给了李泰。
李泰也确实不负众望,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泰在文学馆完成了《括地志》的编写工作,全书涵盖贞观十的358州境内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李世民龙心大悦,把它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李泰的赏赐也接踵而至,规格竟超越了东宫太子。后来褚遂良上疏劝谏,李世民才觉得自己做的确实有点过,但他也只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变相的提高了李泰的地位。
李泰的受宠赶上的时候也巧,贞观中后期的李世民确实没有初年那样广纳谏言了,李世民对李泰的溺爱也不是没人劝谏,只是李世民已经听不进去了,自己对儿子宠爱有什么过错呢?
李泰剧照
06
相比宫外李泰的恩宠,李世民留给东宫中李承乾的爱却少得可怜。看着弟弟一天天受宠,与父亲那样亲近往来,而自己在东宫被老师们严苛管教,过着经常被人斥责的日子。同样是年少轻狂的年纪,李泰就能得到父亲的宽慰,而李承乾只能听到老师们冷冰冰的谏言。
李承乾也和平常百姓家的孩子一样,喜欢玩乐,但老师们却总以此严加批评。贞观十五年(631年),太子右庶子李百药,见太子“嬉戏过度”,立即撰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赞道赋》,列举古往今来太子的兴衰败亡,让太子以此为戒;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又撰写《谏苑》二十卷,规劝其“改邪归正”。李世民见了这些,只是对老师大为称赞,丝毫不想主动找太子谈心,这时候的李承乾在经历母亲的离世后,已经有些叛逆表现,但是李世民却没能察觉,如果此时他能分给李承乾一点点关心,恐怕也不至于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东宫太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一会儿老师们说他“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一会儿又“召驾士等役,不许分番,人怀怨苦”,一会儿又喜欢上十多岁的太常乐人,不知礼数,被李世民怒而杀之,没过多久,太子又“造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宣称要当突厥首长。
其实,李承乾对胡风的向往,最根本的是来自对父亲的崇拜。李世民“天可汗”的形象总是令他心神向往,贞观年间,长安城内大兴胡风,这也是李世民作为“天可汗”包容胸怀的生动写照。而李承乾生在宫中,对外面的胡风也十分喜欢,有时候会情不自禁的在东宫“扮胡追星”,想象着自己向他父亲一样成为可汗的一刻。但这件事被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得知后,极力劝谏,言辞激烈。
更有甚者,孔颖达当着李承乾的面斥责李承乾,连乳母都看不过去,责备孔颖达“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
是啊,谁会在乎一个少年的面子呢?最为辅佐教导的老臣,他们只看得见李承乾的过错,看不见他内心的叛逆。而作为父亲的李世民,不是不知道李承乾已经发生了偏离,却只寄托于老师们的教诲,希望可以点石成金,一劳永逸。可当父亲的怎么可能一劳永逸?
一个叛逆少年,遇到冷酷无情的老师,再加上父爱的缺失,李承乾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张玄素剧照
07
此刻的李泰,依仗李世民的溺爱,似乎有了可以夺嫡的错觉,再加上李承乾中途患有脚疾,李泰对自己荣登储君之位更有信心。李承乾早知李泰的心思,面对李泰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李承乾无处安放的心逐渐躁动起来,偏偏李承乾又遇到坏心教唆之人。
贞观十六年(642年),汉王李元昌回到长安,多次进出东宫,教唆李承乾图谋不轨;侯君集也因功高未赏嫉恨朝廷,被女婿贺兰楚石牵绳拉线介绍到了东宫,还以“魏王为上所爱,恐殿下有庶人勇之祸”为由,劝李承乾谋反。
庶人勇,说的就是隋朝的太子杨勇。李承乾本就心烦意乱,再加上被人这么一吓,头脑发热做出了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他准备联合齐王李祐一同逼宫造反。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李世民有所察觉,便下令道:
闻外间士人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这番言论一是给太子吃了定心丸,二是给李泰下了最后通牒,即便太子死了,也会立皇长孙。这样的回答,李世民很满意,但诏令却为时已晚。
没过多久,发生了齐王李祐的叛乱事件,李承乾被供出也要谋反,李世民得知后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这么宠爱的太子竟然有造反之心。
侯君集剧照
08
李承乾谋反失败后,李世民伤心之余不得不重新册立太子。李泰立即抓住机会,祈求皇位,同时向李世民表态如果将来自己有孩子,一定将自己的儿子杀死,把皇位传给李治。
李世民确实动心了。但是没过多久他发觉李治神情恍惚,一问才得知李泰背地里竟然威胁过李治。
李世民又诏来李承乾,他也表示都是因为李泰总是对他图谋不轨,所以才与大臣们谋求保全自我的办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落了他的圈套了。李世民这才发现李泰心机如此之深,对李承乾的被逼无奈似乎也能感同身受了些。
只可惜,木已成舟,对于这个让人又爱又怜的太子,李世民只能留给他最后的父爱。李承乾所犯的罪按律当诛,李世民只是将他贬为庶人,同时把太子之位给了与世无争的李治。贞观十九年(645年),27岁的李承乾郁郁而终,“卒于黔州”,李世民“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李承乾剧照
尾声
李承乾死后,李世民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责。对李承乾父爱的缺失和疏于管教,对李泰的过于溺爱,导致两兄弟反目成仇,双双出局。李世民当初也是因为兄弟相残,一路腥风血雨走上王位,但是自己却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真可谓世事造弄。
李世民亡羊补牢,把最后的耐心都留给了李治。晚年的他经常在其左右循循善诱,李治也在父亲的教导下,慢慢成长有了担当。
不知道这一刻的李世民有没有想到,当年东宫那个瘦小的人影,是多么期盼自己的父亲能够亲自对他说上一句,哪怕是指责,也能让他感受到来自一个父亲最真实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