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悍妻”能保家族昌盛,为何她却差点让婆家无后?
小编 2023年2月22日 02:00:03 小说大全 131
被琼瑶“柔弱不能自理式”的女主角洗脑后,总觉得正室妻子都是“嚣张跋扈”的坏人。
不过,随着近年来人们思想的改变,觉得正妻就应该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所以,正妻兼悍妻,成了人们喜欢的标配。
其实,事情没有这样的绝对,你看,这位“悍妻”,差点让夫家无后:
原著中,五位“悍妻”,皆是“狠”人:
在古代,能作为古代权贵正妻的女人,大多出身尊贵,就像齐国公府的三位“河东狮”:
1、齐老夫人:平宁郡主的婆婆,把丈夫看的如同坐牢房一般:
当年武皇帝的妃嫔们恃宠生娇,静安皇后紧闭宫门隐居之时,这位齐老夫人不但将丈夫看得如同蹲班房一般,还常替静安皇后愤愤不平,勒令丈夫不许与那些‘狐狸精’的家族往来结交,齐老公爷惧妻如虎,竟然照办。
当时,甚至有人戏称“忽闻河东一声吼,门前行人抖三抖”。
2、齐大夫人:将门虎女,据说双手能开两百石的强弓
齐大夫人嫁入齐国公府后,对夫婿是真的“狠”,将齐国公府嫡长子的妾室通房都处理了一个干净。不过,齐大夫人生下一病弱的孩子后,就不能再孕了。
可是,当齐大夫人转过执拗,想给丈夫纳妾,生几个庶出的子女时,夫婿已过了壮年。最后,齐大夫人和夫婿,只能守着一个病弱的儿子,和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姨娘苦哈哈的过日子。
展开全文
3、齐二夫人:权爵独女,于宫闱之中圣眷颇厚的平宁郡主
平宁郡主嫁入齐国公府,不仅对夫婿“狠”,对儿子更“狠”。也学着大嫂齐大夫人的样子,将夫婿的妾室通房处理了一个干净。可是,生下齐衡后,平宁郡主没有再孕。
而且,平宁郡主对儿子齐衡更“狠”:
平宁郡主对于一切可能成为她儿媳妇的女孩子严防死守,所以日常连表姐妹也不怎么来往;
齐衡七八岁时,跟着令国公家的小公子出去斗蛐蛐,回来叫平宁郡主捆起来狠打一顿。
不过,平宁郡主的儿子却是健康上进,并且有京城第一美男子之称的齐衡。
除了齐国公府的三位“悍妻”,另两位高门贵妇,也是惹不起的:
4、爱女在夫家受尽委屈,却依旧能忍下恶气的英国公夫人:
英国公夫人的女儿,就是嫁入沈国舅府为填房的张氏。张氏过门后,沈国舅和皇后偏爱小邹氏,还封了小邹氏为五品宜人。
无子的妾室有诰命,小邹氏恐怕是第一人了。于是,在沈府后宅,小邹氏处处碾压正妻张氏:
替张氏管家,处处压制张氏。明兰去看望张氏时,小邹氏竟然跑到张氏院子去抢人,并且大声说:“你们这些奴才,顾侯夫人来了,怎地不禀我一声!”
张氏夫人有孕,小邹氏每回都要头痛脚痛一番,扣留那大夫半盏茶左右的时间,然后放人,虽不很耽误事,但给张氏添添堵,她就舒服。
因为小邹氏的做法,让张氏夫人受尽了委屈。
而且,小邹氏为了让沈国舅记住她们邹家的恩惠,竟然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
小邹氏当时胎相已不稳,大夫早说胎儿是保不住的,于是邹家人商量索性做一出戏:将大邹氏的孩子哄骗到池边,然后推下水,小邹氏又“见义勇为”的救下了孩子,导致流产。
张氏夫人想将此事告诉沈国舅,但是,却被英国公夫人阻止了。英国公夫人还告诫女儿:
“傻丫头,当时说顶什么用。到底是她是失了孩儿,没准国舅爷还心疼呢。这种把柄,就要留到要紧关头,方能一击即中!”
可见,英国公夫人不仅是“悍妻”,更有能忍下委屈的狠厉。
比英国公夫人还要“狠”上三分的郑大夫人
郑大夫人是忠敬侯府的嫡长媳妇,也是皇后妹妹小沈氏的嫂子。
郑大夫人比较严肃,而且,对于跳脱的小沈氏,经常规劝。不过,小沈氏觉得嫂子郑大夫人多管闲事。于是,跑到皇后处告状了。
可是,还没等皇后为小沈氏撑腰,郑大夫人就立刻跪到郑老夫人面前,言道‘妾身卑微,不足为沈氏长嫂’,自请下堂归去。
在古代“下堂妇”多为弃妇,是被休弃的女子。如果谁家出嫁的姑娘被夫家休妻,那么,会让娘家未嫁人的女孩子很难找到好婆家。这些,恪守妇德的郑大夫人不会不知道。
可是,她够狠,依旧请求婆家“休妻”。
“悍妻”护家,为何郑大夫人和英国公夫人完胜齐国公府的“河东狮”?
其实,盛家的王大娘子,在某种程度也算“悍妻”,不过到了齐家、英国公家和忠敬侯家的“悍妻”面前,王大娘子瞬间被秒杀:
1、齐国公老夫人,识人第一,护住了夫家的荣华富贵
齐国公老夫人对丈夫看守的严厉,在武皇帝的妃嫔们恃宠而骄时,她拦着丈夫,不让他结交那些妃嫔们的家人。而且,齐老公爷也惧妻如虎,依依照办。
因为齐老公爷惧妻,而那些妃嫔们的家人,大多都有实权。最后导致,齐家当时没少受刁难冷落。
但是,谁也没想到,静安皇后过世后,武皇帝竟然彻查到底,最后将妃嫔们的家人入狱。当时,宁远侯府顾家就是因为武皇帝彻查,差点失去爵位。所以,为了弥补亏空,才迎娶白氏夫人的。
可齐国公府不仅没事,反倒被皇帝赞誉齐家门风敦厚。
只是,齐老夫人虽然能管得住夫婿,护得住家族富贵。可是,选儿媳妇的眼光却不怎样:
2、齐大夫人:差点让夫婿无后
齐国公府的嫡长子,娶了兵马大元帅兼国舅爷的长女。
齐大夫人过门后,把齐老夫人哄得晕头转向,没有庶出的子女,夫婿也只有一个通房。可是,儿子是个药罐子,娶了媳妇后,却被明兰看出了端倪:
齐大夫人面色冰冷,不悦的瞪了眼儿媳妇,齐大奶奶畏缩的退后几步;明兰偷眼看了下她的身形举止,非但不似生育过,仿佛还未破身,难道齐大公子的身子,真这般孱弱?
最后,齐国公府长房始终没有护住爵位,还是落到了二房齐衡的手里。
3、平宁郡主,让儿子三次成了鳏夫
平宁郡主长袖善舞,嫁入齐国公府后,却与嫂子齐大夫人别起了苗头。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她给儿子选了娘家得力的媳妇,却让齐衡三次成了鳏夫:
嘉成县主,在第一次宫变时,给齐衡戴绿帽后,亡故;
晋南申氏大族的嫡女,为了看住夫婿齐衡,非要和齐衡去闽南赴任,结果遇上了时疫,与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儿女,一起殒命;
庆宁大长公主的嫡孙女,为齐衡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后,过世。
平宁郡主这样为儿子的前程谋划,哪怕嫂子齐大夫人明里暗里讽刺她攀附权贵,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襄阳侯过世后,平宁郡主没有兄弟依靠,齐衡将来没有外祖家助力;平宁郡主的夫婿是齐国公府嫡次子,将来,没有爵位可以承袭;平宁郡主与大房不和,将来分家后,不可能依附齐国公府生活。
虽然,平宁郡主为儿子谋划,保住富贵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结果却是美好的,因为,齐衡穷的只剩钱了:
齐衡承袭了齐国公的爵位,母亲平宁郡主几乎把大半个襄阳侯的财帛给了他,齐衡的父亲做了十几年的盐道,齐衡放了十几年的外任,这还没算国公府几代的积累。
4、英国夫人的反击,让邹家人流放判刑
女儿受了委屈,英国公夫人一直隐忍。最后,拿住了十足的证据,开始了反击:
指出邹姨娘为保住自己的富贵,诓骗大邹氏的孩子遇险;
将家世上升为国事,直指沈家怠慢皇帝赐婚的张氏,是对圣意的不满;
言官跳过沈国舅,直指邹家十几道‘抢占民产,祸害百姓’之类的烂事。
最后,英国公府大胜,小邹氏的脸烂了,邹家的大舅爷流徙西南三千里,二舅爷三十大板,另罚没大半家产以作赔偿。
5、自请下堂的郑大夫人,连皇后都敬佩她
小沈氏告状后,郑大夫人自请下堂的这件事,把忠敬侯府闹了一个人仰马翻:
七老八十的郑老夫人被吓得散了一半魂魄,十几年婆媳,情谊非同一般,她对这这长媳素来满意的很,又兼她生儿育女,操持家务,阖家和美,如何能弃。郑老夫人当即挺着病弱不堪的身子,披挂上全副诰命穿戴,去宫里请罪讨饶。
于是,皇帝怒力,皇后慌了,小沈氏被训斥了。
不过,经历了此事,郑大夫人不仅没有责怪小沈氏,更是拿出大家风范,在外人面前,护着小沈氏:
不论里头如何,在外头始终全力护着小沈氏,摆出‘我的弟媳妇,我们自家会管教,轮不到外人说三道四’的架势。曾有人笑话小沈氏礼数不周,乡气得跟村姑般,她竟当场放下脸来,甩袖就走。
最后,皇后都训斥妹子要惜福,并且对郑大夫人心生敬重,常邀她进宫叙话。
齐国公府的“河东狮”,为何会输给郑大夫人和英国公夫人?
当初长柏与海氏结亲时,王大娘子曾对盛老太太哭诉,而盛老太太更是一句话点明了王大娘子心中的想法:
“我也是做婆婆的,知道太太的心思,不过是怕那海家势大,将来压制不住儿媳妇。”
而齐国公府也是一样,在迎娶了两位高门儿媳后,虽然,一时间让家族红的发紫。可是,两位儿媳有得力的娘家,自身又尊尊贵。所以,齐国公老夫妇,只能任由两个儿媳行事。却不敢用“礼法”和“婆婆”的身份,去压制两个媳妇。
而英国公夫人,虽然是出身名门的贵妇,却十分懂得变通。不仅厉害的“打蛇打七寸”,还让女儿规劝沈国舅,保住小邹氏:
“我就要留着邹家,让那几个舅爷不停惹事,时时牵连侯府,一件件叫侯爷收拾烂摊子。你还得力劝姑爷相助,哼,我倒要看看,姑爷的深情厚意能被磨到几时?”
更是用梁夫人的事情,规劝女儿与沈国舅和好:
“那是我打小要好的姊妹,真真跟你一个性子。当初,她也是嫁了不中意的人,便使起了小性子,三天连头冷着脸,夫妻生了嫌隙,叫通房钻了空子,赶在她前头生下儿子。我去劝她也不听,闹到如今庶长子爬到他们母子头上。”
郑大夫人则更是厉害,不仅自己生儿育女,给夫婿选的妾室,也生了不少庶出的子女。而自己不仅做实了贤德之名,更让夫家人丁兴旺。
在小沈氏孕期受到惊吓,生了下女儿,很难再孕十时,郑大夫人人一心盼着小沈氏能够自己想开,并从内心盼望上天保佑小沈氏,让她儿女福泽深厚些。
对于严肃的比皇帝还可怕的郑大夫人,明兰曾问过小沈:“那件事,郑大夫人是真心的下堂求去吗?”小沈氏长长出了一口气,感慨道:
“嫂子娘家家教,便是轻生死,重礼法,她真性情确如此,赔上性命也有数。”
编后语:比狠,齐国公府的“河东狮”,狠不过英国公夫人和郑大夫人。而比礼法规矩,齐国公府的“河东狮”又输了。
可见,真正能护着家宅安宁富贵的“悍妻”,应该如英国公夫人和郑大夫人这样,有勇有谋的女子。
对上,能让帝后都敬佩,对下,能让众人心服口服。不仅有尊贵的出身,更是用礼法规矩去理家管事。
所以,齐国公府的“河东狮”输给郑大夫人和英国公夫人,是必然的。
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