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慕兰:挽救中央的潜伏者,四段婚姻三次离恨,数次被捕从未暴露
小编 2023年2月24日 08:16:03 小说大全 149
1931年6月,上海霞飞路的东华咖啡馆内,伴着缓缓的轻乐,一群衣着鲜亮的绅士、贵妇们,正享受着安静的下午茶时光。
谁都没有料到,在这个极为普通的午后,一场足以改变中国革命历史走向的事件,即将发生。
民国时期的上海霞飞路
这一天,陪伴女友消磨时光的青年律师陈志皋,在咖啡馆内,偶遇当年在徐汇公学时的同班、同寝好友曹炳生,两人聚坐在窗前畅叙前情、相谈甚欢。
交谈之际,曹炳生无意间提起了这两天,自己在巡捕房遇到的一件新鲜事儿。
“南京国民政府这次算是下足了血本,悬赏10万抓住了一个共产党的头头,这人是湖北人,60岁左右,镶了一口金牙,奇的是只有九根手指。”
大革命失败之后,全国各地都在抓共党份子,上海这边白色恐怖犹为严重,时下抓住共产党人,倒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
展开全文
民国时期的上海英租界巡捕们
因此,陈志皋对这件事倒没有多大反应,两人又聊了几句,便将话题扯到了别处。
曹炳生的话,对于刘志皋来讲,不算什么,然而,这则消息,对于一旁陪坐的那名女士来说,却不啻于一声炸雷,让她震得头皮阵阵发麻。
此时的曹炳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对面坐着的那位温雅娴淑的女士,竟会是一名中共潜伏人员,而上海中共中央高层的命运,此刻,正摊摆在这方咖啡桌上,前途叵测。
这位低头搅拌着咖啡勺子,看似风轻云淡的女士,便是后来被周恩来赞誉为“党的百科全书”的传奇特工——黄慕兰。
黄慕兰
开明之家,书香门第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九,黄慕兰出生在湖南浏阳北门外的一个贫儒之家,根据族里的排辈,父亲黄徵给她取了一个名字——黄彰定。
黄慕兰的父亲黄徵
黄慕兰的这个名字,是她离家之后,投身革命当中时所改。因此,当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再回想起这位传奇女子之时,大都以慕兰称之。
虽然出生在晚清时期,但黄慕兰很幸运,黄家虽然贫寒,却是一个开明之家。作为谭嗣同的幕友,父亲黄徵不仅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早早摒弃了缠脚的恶习。黄慕兰作为家中的长女,更是被父亲宠为掌上明珠,十分疼惜。
12岁那年,黄慕兰被父亲送到长沙周南女校上学。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革命思潮涌动,在这里,黄慕兰的第一次接触到了家庭之外的崭新世界。
湖南周南女子中学
周南女校是由日本留学归国的进步教育家朱剑凡夫妇所办,这所学校倡导广大妇女都应有接受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教育,让女子能够懂得并做到自尊、自立、自重、自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在这所学校当中,黄慕兰倾听了秋瑾烈士的革命事迹;知道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跟列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也了解了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轻视和迫害。
周南女子学校内的爱国启蒙,在小黄慕兰的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朱剑凡
“饮水思源,如果没有朱校长当年对我们的启蒙教育,如果没有在周南女校参加五四运动的洗礼,后来的我就不会自觉参加北伐大革命,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去。”
此时的黄慕兰正沉浸在进步思想当中,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然而不久,一封来自家中的加急电报,却让黄慕兰不得不提早结束了学校生涯,自此再也没有重归校园的机会。
逃出包办婚姻
那一年,黄慕兰的母亲在诞下四子之时,流血过多,落下了产后病。而被调入铁路系统的父亲,又因公需要在外工作,无法分身顾家,因此家里面照顾母亲、抚养弟妹们的事情,便落在了年少的黄慕兰肩头。
在那段照顾母亲、抚育弟妹的日子里,黄慕兰在家中读了不少经史书籍。其中《列女传》里花木兰的事迹,让同为长女的黄慕兰非常钦佩。花木兰为国、为家奋不顾身的形象,给年少的黄慕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她日后改名“慕兰”的主要原因所在。
黄慕兰的母亲
看着母亲身体一天天好转,黄慕兰原以为自己还能再次返校,继续学习。但父母的一个决定,却让她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虽然黄徴在教育子女方面比较开明,但在旧社会包办婚姻的风气面前,却依旧无法免俗。
他们为黄慕兰定了一门亲事,门当户对,对方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在黄徴夫妇看来,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早日为她寻找门家境殷实的婆家,也算是给女儿谋了一份幸福。
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黄慕兰所嫁的夫婿比她大四岁不说,对方还是一个娇生惯养、脾气很大的公子哥儿。更令黄慕兰崩溃的是,嫁过去后,自己才知道,自己的这位夫君,竟然还是个瘾君子,整天吞云吐雾,打骂丫环,没有丝毫上进心。
受革命思想熏陶的黄慕兰本身就对这种包办婚姻很反感,如今又摊上这么一个坑货夫君,自然是非常郁闷。
郭沫若
在郭沫若小说《骑士》里,曾以黄慕兰为原型塑造了金佩秋的形象,并通过佩秋之口,阐述了黄慕兰的那段令人压抑的婚姻:
“ 但那人真是一位无情无义的男子,他自己明目张胆地做着些不好的事情,他偏忍得下心,诬在我和我娘家的书僮有秘密的关系。
因为我娘家有一次打发那书僮给我送了一些东西来,我不该亲手去接受了。他听见人讲起便拿这点来做诬枉我的根据。我没法只得写信回去告诉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才知道我在受着虐待,便亲自来把我带回娘家去,和邓家决裂了。”
趁着父亲探望,黄慕兰悄悄给父亲塞了一张纸条,求他无论如何也要接自己回去。
本想着给自己女儿找到一份儿幸福,却没料到竟把女儿推进了火坑。得知消息之后的黄徴夫妇,不久便借着黄母生病的由头,将黄慕兰接回了娘家,自此她便再也没有回去过了。
这段时间里,大革命在广州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总理遗嘱》深入人心。
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宣誓
为了彻底摆脱包办婚姻的影响,黄慕兰决定离开家庭,投身到革命运动当中,在革命的磨砺之下,打碎族权、夫权对自己的束缚,求得自身的解放。
大革命中的女汉子
当时的汉口,革命运动高涨,汉口英美烟草公司女工正在举行罢工活动。黄慕兰到达那里之后,改名为慕兰,立刻投身到支持罢工的运动当中。
汉口英美烟草公司车间
在这里,她遇到了中共青年团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子芬,在对方的介绍之下,黄慕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
此时的中国,大革命浪潮时刻冲刷、洗涤着旧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让许多年轻人感觉到自己的奋斗、主张和这个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非我其谁的豪迈气概。
黄慕兰因为有文化基础,所以对于组织上安排的写标题、拟口号、筹备策划等宣传工作,上手很快。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黄慕兰褪去了青涩,变成了一个积极的革命者,她感觉自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没有丝毫胆怯,登台就能脱稿讲话,在群众中也能够发动组织工作,工作充满干劲,不知疲惫。
这段时间里,黄慕兰还经常抽时间去上党课、团课,听陈潭秋、苏兆征、澎湃等人的讲课。
通过学习党章知识、工人运动史,黄慕兰的眼界得以开阔,也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取得革命胜利成果的信念。
在武汉这个革命风暴的中心,黄慕兰在工作中结识了宋庆龄,何香凝,董必武,瞿秋白,杨之华、澎湃、陈潭秋等一大批国共进步革命人士,也遇到了自己一生难以忘怀的爱人——宛希俨。
纯真的爱情,革命伴侣
黄慕兰和宛希俨是在革命工作中,相识、相知、相恋的。
当时的宛希俨是民国日报社总编辑,而黄慕兰则是副刊编辑,两人同时还在市党部分别担任了宣传部长和妇女部长,可谓是亲密的革命战友。
宛希俨
宛希俨出众的才华,犀利的文笔,深深吸引着黄慕兰,而同样先前有着一段包办婚姻经历的宛希俨,也对面前这个被革命改造后的新女性,感到了深深的敬佩。在长期互相协助,互相支持之下,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当时的革命婚姻提倡一切从简,两人只是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启事:
“宛希俨、黄慕兰启事:
我俩因为志同道合,结为革命伴侣,特此敬告诸亲友。”
没有鲜花,没有宴请,一对革命情侣就这样简单、朴素地走在了一起。
新婚时的黄慕兰曾经憧憬过美好的未来,不久的将来,革命一定会成功,届时,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然而,随着北伐战争的捷报频传,以蒋介石为首反革命势力的真面目,也开始逐渐显露狰狞。
4月12日,蒋介石下令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国民党左派人士,5月13日,北伐军夏斗岩部叛变反共,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此时的武汉,革命火焰虽然没有完全熄灭,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了。
面对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党内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开始反思,武装抵抗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昔日一些公开身份的党员们,开始逐步撤退、转移到隐蔽战线当中,这里面就包括了宛希俨、黄慕兰夫妇。
7月14晚,黄慕兰夫妇告别了双亲,登船离开武汉,临行前,她安慰父母道:
“我和希俨以后还会回来看望你们的。”
谁能想到,这句话却再也没能兑现。第二天,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正式同共产党决裂,曾经轰轰烈烈的北伐大革命运动,最终夭折。
中国的革命环境,进入到了一段极其恶劣的阶段当中,每一位潜伏在白区的革命者,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最深沉的痛
在白区潜伏的日子里,怀有身孕的黄慕兰完成了从台前到地下的角色转变。
用米汤密写信件、在公园与暗哨接头、为组织传递情报,隐蔽战线上的工作,每一项都需要小心再小心,仔细再仔细,机警的黄慕兰在白色恐怖之下,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务。
黄慕兰
在黄慕兰的回忆当中,有一次接头任务,让自己差点儿暴露被捕:
我到一个指定的交通站去接头,这个交通站设在一个弄堂的过街楼上,按照原先的约定,窗口必须摆一盆花,如果窗口没有这盆花,就表示那里已出了问题。
我是下午去的,天还没黑,不但看见窗口没有花,而且房间里开着电灯。我觉得不妙,不敢贸然闯进去,就到隔壁去打听。
正好遇到在医院的一位护士,是个熟人,她一见面就对我说:“哎呀,昨天我们可吓死了,来了很多军警,把隔壁楼上一个人抓走了……”
我装作若无其事,与她闲扯了几句,到公园兜了一圈,然后坐人力车回家。
严峻的革命形势没有压垮黄慕兰的坚强意志,她在组织的安排之下,勇敢地在白区执行着潜伏任务,这段时间宛希俨一直陪伴着她,鼓励着她,直到她生下孩子的第三天。
这一天,宛希俨告诉黄慕兰,中央下了调令,自己将动身前去赣西南地区兼任特委书记,组织、领导当地农民开展武装斗争。
临行前,宛希俨俯在黄慕兰耳畔轻声交代道:
“如果到那边工作开展顺利,到时候就会派人来接你和孩子过去团聚。如果万一不测,就通过你父母再转告我父母,把孩子接回黄梅老家抚养,长大后继续革命。我们是革命的伴侣,党叫做啥就做啥,千万保重。”
黄慕兰在病床上,抱着刚出生的儿子,看着转身离去的丈夫,泪流满面。
革命工作,自然避免不了天涯离别,但黄慕兰却没有料到,宛希俨的这番话,竟然成为了两人的生死诀别。
七个月后,宛希俨在率领农民武装攻打万安县城时,不幸牺牲,时年刚满26岁。
茅盾为宛希俨烈士题词
收到噩耗的黄慕兰,悲痛不已,在白天的隐蔽战线中,她不敢有丝毫情绪波动,只有在无人的夜晚,抱着熟睡的孩子,默默饮泣。宛希俨的猝然离去,成为了黄慕兰一生难以平复的悲痛。
然而革命还要继续,1928年,鉴于黄慕兰突出的工作能力,中央下达调令,将黄慕兰调往上海工作。上海的工作更加危险、艰难,为了孩子安全,黄慕兰只能将刚刚断奶的孩子,交给了母亲带回老家抚养。
保重吧,孩子,等到革命胜利了,咱们骨肉再相见。黄慕兰看着渐渐离去的家人,泪如泉涌,只能在心里为孩子默默地祝福着。
第二段婚姻
到了上海之后,黄慕兰被分配到党中央书记处工作,即负责记录会议的秘书工作,同时还作为机要交通员,传递情报。
在那段丧偶离子的痛苦日子里,黄慕兰用努力工作的方式,强迫自己忘却悲痛。加倍的努力,虽然使得黄慕兰很快熟悉了上海白区的工作,也让自己变得分外憔悴。
黄慕兰
这个时候,一个关怀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你不应该总是这么悲伤,这么憔悴。我们不应遇挫折而消沉,要迎着困难而上,坚信革命必将胜利,只有这样,才能对革命工作、对自己身心有好处。”
这个人是湖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贺昌,作为机要交通员,黄慕兰经常送文件到贺昌来上海时的落脚点,渐渐地两人开始熟悉起来。
对于宛希俨的牺牲,贺昌也很难过,但人死不能复生,革命还要继续,活着的人,还要为未来打算、为革命负责。他劝解黄慕兰不能一直处在哀伤之中,不能自拔,这样对自己、对党都是极不负责的。
贺昌烈士
在日后两人的深入交往当中,贺昌向黄慕兰表达了爱意,经过组织的同意,两人最终结合,成为了革命伴侣。
黄慕兰开始渐渐走出第二段婚姻的阴霾,在这段革命岁月里,黄慕兰被组织安排进入纱厂锻炼,参加工人罢工运动,结果不久被捕入狱。
在狱中,她坚持斗争并见证了革命烈士澎拜的最后时刻。澎拜当时在狱中宣传革命思想,并说动监狱守卒向外传递消息,而他所见到的最后一个同志,是黄慕兰。
当年,黄慕兰被买通的守卫,悄悄带到澎拜的牢门口,隔着窗与他见了一面,聆听了这位革命烈士最后的敦敦教导。
澎湃烈士
黄慕兰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记录下澎湃烈士就义前的那一刻:
他从牢房里被押赴刑场的时候,一边走,一路高呼口号:“共产党万岁!革命一定会胜利!我是澎湃,我的牺牲是值得的,同志们保重!共产主义万岁!”
狱中的同志们,泪流满面,此时的黄慕兰也紧握拳头,暗自发誓,一定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在被关押100天之后,黄慕兰在法庭上机智应对,虚报年龄,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女童工,最终被无罪释放。
对于龙华监狱里的这段岁月,黄慕兰曾这样描述道:
“这段岁月,磨砺了我的革命韧性,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艰难的情况,也能够出色地完成潜伏的艰巨任务。”
不久,黄慕兰诞下了第二个孩子,而此时的贺昌却被中央调到天津的北方局担任书记,黄慕兰随同担任秘书兼机要交通员。
临行前,鉴于北方局势的危险,孩子不能随行,只能托付他人。为此,再次面临骨肉分离的黄慕兰,抱着孩子哭泣、亲吻,却只能恋恋不舍地将孩子交到了养父母的怀中。
孩子,原谅我们,以后爸爸妈妈会来找你的。
黄慕兰看着稚嫩、沉睡的孩子,轻轻地在心里说,然而她却没有料到,这竟是贺昌与孩子父子两人的永别。
不久,贺昌再次调动到上海工作,在屡次暴动失败之后,迷茫的贺昌自请前去苏区学习、战斗。
临行前,他向上海党组织推荐了两个人,希望他们能加入上海特科,在党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潘汉年
这两个人一个是潘汉年,一个便是黄慕兰。在周恩来的批准之下,黄慕兰和潘汉年担任起了营救被捕入狱同志的任务。
自此,黄慕兰开始以上层妇女身份出现在各个场合,为那些隐姓埋名、被捕入狱的同志,积极奔走、设法营救。
在这段时间,她接触到了一名正义感很强的青年律师——陈志皋,在黄慕兰的眼里,陈志皋是一个年轻有为,儒雅有礼的年轻人。
陈志皋
然而,她却没有料到,两人最后竟然能一直走到婚姻的殿堂,更没有想到,在与陈志皋的接触过程中,自己竟然在无意之间,化解了一场关系中央高层安危、影响革命历史走向的严峻危机。
挽救中央
1931年,因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党组织遭受了重大的破坏,时任军委书记的关向应不幸被捕,但并未暴露身份。
关向应
周恩来等人得知此事之后,非常着急,命令陈赓等人迅速营救,而作为互济总会营救部长的黄慕兰在接到任务之后,迅速展开行动,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个叫陈志皋的进步青年律师身上。
陈志皋出身浙江海宁陈家,家世显赫,背景深厚。其父亲陈其寿曾为满清二品大员,后来在法租界做了十八年的刑庭庭长,孙中山闹革命时,曾经救过不少同盟会会员,孙中山亲自写信感谢,国民党内不少大佬都感其恩情。
孙中山
辛亥革命时,上海滩大佬黄金荣在苏州犯下命案,本该处死,也是陈老最终依法为其寻了条生路,自此黄金荣见到陈家,必然客气称为恩公,逢年过节都要去陈家拜会。
黄金荣
有着这么一层黑白道通吃的背景,陈志皋在上海滩的律师生涯,自然做得顺风顺水,年纪轻轻,便成为了上海滩内知名的大律师。
更重要的是,这个陈志皋还是进步社团“世界与中国社”的成员,思想进步,是个特别适合争取的对象。如果能够争取到陈志皋的帮助,营救关向应的把握就会增加不少。
为此,黄慕兰亲自找到陈志皋帮忙,说关向应是自己的姑表兄,先前不知为何,被当局误认成共产党给逮捕了起来,希望陈志皋能够帮忙营救。
后来黄慕兰又到陈家亲自拜访陈老爷,她的谈吐和气质,让陈其寿很是欣赏,特别当他听说黄父曾是谭嗣同的幕友,让一直同情戊戌变法的陈其寿感慨万千,很爽快地便答应她的请求,允诺一定帮她这个忙。
陈氏全家福
因为黄慕兰公开的身份是宛希俨遗孀,脱党人士,与贺昌结婚的消息一直都是对外保密的,所以陈志皋一直以为黄慕兰还是单身。
在与黄慕兰接触的过程中,面对这位谈吐不俗,书卷气很重的美丽女子,陈志皋不久发现,自己竟然深深爱上了对方。
于是陈志皋多次借着研究营救的理由,约黄慕兰出去喝咖啡、看电影,这让黄慕兰尴尬不已,既不能说破,也不好拒绝。
而就在这个期间,发生了篇首咖啡屋内的那一幕,几人喝过咖啡之后,黄慕兰借口头疼,让陈志皋开车送自己回家。
一到家中,黄慕兰便立即给潘汉年打了个电话, 将咖啡馆内的事情简单地汇报了下,得知消息的潘汉年不敢耽搁,立即火速赶来。
两人坐在一起,一个特征一个特征地过滤,一个人一个人地排除,数来数去,发现最符合曹炳生所说的那个人只有向忠发了。
向忠发
向忠发是当时的中央总书记,对我党上下非常熟悉,掌握了不少绝密信息。如果真是他被捕叛变的话,那么整个上海中央党组织,将会面临被一网打尽的浩劫。
心急如焚的潘汉年跳起身来,赶紧离开了黄慕兰家,急匆匆地向上汇报。
很快得知消息的周恩来立即组织中央同志、家属、交通联络处、地下站点尽速撤退。
当晚,周恩来、王明、陈绍禹、康生、陈赓、李富春、蔡畅等大批中央高层被火速转移到了安置的酒店当中。
就在他们离开的几个小时之后,戴着手铐的向忠发,领着大批巡捕房的人扑进了周恩来的住处,结果眼前空空如也,人去楼空,让敌人大失所望。
一场关系中央高层、革命命运的生死危机,就这样,险之又险地躲了过去。
第四段婚姻,心知肚明
在陈老爷的催促之下,监狱方面在收了好处之后,同意保释关向应,组织上将关向应接出之后,关见到黄慕兰后,激动地说道:
“慕兰,你真了不起,一出马就立了大功。”
不久之后,关向应由组织秘密护送来到了湘鄂边苏区,而对于这个机智勇敢的潜伏同志,关向应一直没有忘记。
病重时的关向应
当年,关向应在延安病重时期,知道黄慕兰尚在白区隐蔽战线之中,因为知道隐蔽战线中的很多不得已,为此,关向应临终前曾向组织上要求过:
“他日革命成功,慕兰回来,请求组织上一定要善待她呀。”
黄慕兰的首次营救任务,圆满完成。
然而,此时的黄慕兰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感,因为,身陷情网的陈志皋,开始向黄慕兰发起了猛烈的求婚攻势,而一心等着贺昌接自己去苏区的黄慕兰,对此只能拒绝。
“我跟你的家庭地位不般配,以我现在的身份,是不适宜做你的终身伴侣的。”
黄慕兰原以为自己的拒绝,能让陈志皋知难而退,然而谁能想到,第二天,陈志皋却递给了自己一条毛巾,毛巾上是他咬破手指写下的爱意血书。
看着这封特殊的情书,黄慕兰有些恐慌了,她知道倔强的陈志皋是认真了。这是一个好人,也是对党很重要的人,自己不忍伤害他,但这种情况,自己又能怎么办呢?
刘伯垂烈士
万般无奈的黄慕兰找到了组织,但组织上给自己的答复却又让顿时自己陷入了两难,当时黄慕兰的上线负责人是刘伯垂,他这样开导黄慕兰:
“你的工作岗位在上海,陈志皋是中央给你指定的主要工作对象,如果现在为了个人婚姻,擅自放弃,离开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是无法向党组织交待的。你和陈志皋结合组成家庭后,将更加有利于掩护自己的身份,对你今后的处境来讲会更加安全,也极有可能将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贺昌是个很开明的人,他也绝不会埋怨你。”
当时因苏区战区消息闭塞的的原因,其实1935年3月之时,黄慕兰的第三任丈夫贺昌,就已经在江西会昌河畔壮烈牺牲,只是当时上海这边,还未收到消息。
所以,随后黄慕兰的这个婚姻,成为了党内重要的议题,最后刘少文代表周恩来,批准了这门亲事。多年以后,黄慕兰曾戏称:
“我算是将我自己,全部都交给党了。”
就这样,1935年5月,黄慕兰和陈志皋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黄慕兰和陈志皋结婚
婚后两人齐心协力,为营救入狱的政治犯、共产党员积极奔走,很多时候,都是黄慕兰提出要营救谁,而陈志皋则负责想办法,尽量不直接出马,旁敲侧击,托人找关系,最终将人救出。
而因为工作保密原因,黄慕兰先前告诉陈志皋,自己是个脱党人士,这让黄慕兰一直感到很煎熬。然而,许多年过后,陈志皋却对黄慕兰坦白道:
刚开始我就知道,你没有脱党,否则,那个时间,为何会有那么多营救政治犯的案子要你来委托我去办呢?但为了你,我愿意帮助你们。
黄慕兰
在随后的日子里,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国共内战时期,不管是在上海营救同志,还是在香港帮助运送抗战物资,不管是帮助运送新四军药物,还是夫妻两人同时被军统以“通共”名义逮捕入狱。黄慕兰和陈志皋两人始终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渡过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随后更是在解放前夕,黄慕兰负责冒险游说蒋纬国母子不要前去台湾,最终留下了蒋介石的女婿陆久之(蒋介石与陈洁如之女的夫婿)。
蒋纬国
而陈志皋则与蔡叔厚一起,游说上海警备司令陈大庆,最终后者下定决心,阵前起义成功,使得上海解放,城市得以保全,未遭重大破坏。
陈大庆
1949年,黄慕兰与陈志皋等人一起迎接大上海的解放,已经和陈志皋有了四个子女的黄慕兰特别激动,长时期的白区潜伏工作,终于结束,让她感到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
然而,黄慕兰却不知道,自己和陈志皋的缘分,也即将走到尽头。
1950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聂荣臻,接待了黄慕兰、陈志皋夫妇,并向陈志皋提出,希望能够借助他在海外的关系,为新中国打开美蒋对大陆的经济封锁,同时策应动员海外一切爱国力量,通过各种渠道,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当时的陈志皋和一个姓彭的女人有了婚外情,因此黄慕兰没有选择跟他一起离开大陆,而是自己和孩子留了下来。
陈志皋临走时的那天清晨,黄慕兰还在沉睡,陈志皋在黄慕兰床头留下了一张纸条,大意是不愿见到儿女惜别、徒增伤感。
但当他走到门口,大女儿牵着弟弟遇到了他,他们以为爸爸还是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就挥手向爸爸告别:
“爸爸早点儿回来。”
那一刻,陈志皋泪如泉涌,头也不回,赶紧跳上了车......
后来,朝鲜战争时期,陈志皋利用自身关系和便利,想尽办法,突破封锁,通过曾亮、梁淑德的京华公司,为大陆抢运了十万桶石油回国。
朝鲜战争
1988年9月18日,陈志皋在台湾病逝,得知消息的黄慕兰泪眼婆娑,原本以为台湾解放不过数年时间,两人应还有见面之时,谁想竟最终再难见面,她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有人建殊功却不能领赏,志皋就是其中之一,我和他分襟本为苍生重,互珍情谊不矜功。
我是不是英雄,历史自会证明
建国之后,因为卷入“潘、杨案”,黄慕兰被捕入狱,此后二十年多次进入秦城监狱。
最终在邓颖超等老战友的帮助之下,黄慕兰于1980年出狱,随后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退休后移居杭州。
黄慕兰(左二)与邓颖超
2017年2月7日,黄慕兰在浙江杭州辞世,享年110岁,她那曲折而又传奇的一生,最终落下帷幕。
晚年黄慕兰
对于自己的一生经历,黄慕兰生前曾平静地说道:
“我的一生,曲折复杂,也是革命的艰难的体现,至于我是不是英雄,相信历史自会证明。”
谨以此文纪念传奇人物——黄慕兰女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黄慕兰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