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的死因有哪些?
小编 2022年4月3日 19:45:21 小说大全 359
高允(391~489),字伯恭,勃海(今河北南皮县)人。父早卒。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430年(神麝三年),阳平王杜超镇邺,以允为从事中郎,与中郎吕熙等共评狱事。熙等以贪秽得罪,惟允以清平获奖。髙允家贫而不贪,乐于清平过日,诚佳士之一也。
允归家教授,受业者千余人。431年(神麕四年)被征,拜中书博士,迁侍郎。后与司徒崔浩共修《国史》,与侍郎公孙也质共定律令,并以经授太子恭宗。崔浩因《国史》事,僮吏以上128人皆夷五族,髙允与崔浩共修《国史》罪当灭族。后其未死,原因有二:(1)东宫太子恭宗拓跋晃苦谏,是以得免;(2)高允对《国史》撰稿,其中《先帝纪》与浩同作,至于疏注,则允多于浩,高允明知死罪,但不敢虚妄,仍一一如实陈迷。
因此太武帝拓跋焘说:“直哉!此亦人情所难,而临死不移,不亦难乎!且对君以实,贞臣也。”高允竟直言免死,诚佳士之二也。
文成帝(拓跋濬)时,拜允中书令。与允同时徵用的游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之部下吏百数十人亦官至刺史2000石,而允为郎27年不徙官。
当时百官无俸禄之制,允常使诸子樵采自给。一日高宗至允第,见惟草屋数间,布被媪袍,厨中惟盐菜而已。高宗叹息曰:“古人之清贫岂有此乎!”即赐帛500匹,粟千斛。允常侍皇帝左右,每日粗茶淡饭,清贫自守,诚隹士之三也。
文成太后时,允参决大政,奏请设郡国立学之制: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3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郡国立学,自此始之,为进--歩汉化作奠基工作,为太和改革作思想准备工作,其意义匪浅。髙允良策被采纳,诚佳士之四也。
髙允年老,上表乞骽骨,未获准。特优待允乘车入殿,朝贺不拜。489年(太和十二年)卒,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