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了,终于又等到他回归
小编 2023年2月28日 02:18:02 小说大全 200
本文经授权自
槽值
(ID:caozhi163)
作者 | 槽值小妹
“水哥”又回来了。
随着《最强大脑》第十季强势回归,相关话题热搜不断,在众多讨论中,一个消息尤其吸引观众们的注意——“水哥”王昱珩以脑力见证官的身份再次回归舞台。
在王昱珩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日期: 2014年11月14号。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最强大脑》的时间,节目播出后,因为一场“微观辨水”的比赛,王昱珩从此多了一个响彻江湖的称号:“水哥。”
十年过去,《最强大脑》和水哥等一众脑力大神一起成长了十岁。
展开全文
在这场漫长的十年旅途中,有成功的狂喜,也有失败的遗憾,他们共同见证着时间带给这个世界的点滴转变。
谈及对《最强大脑》的感情,王昱珩说: “来到这里,其实就像回家。”
“我是爱这个节目的,因为如果没有它的话,我从小到大,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从《最强大脑》诞生的那一天起,注定这就是一次对于平庸生活的挑战,一场对于奇迹瞬间的追寻。
在王昱珩的身上,总是显露出“天才”般反叛世俗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最强大脑”的绝佳名片,可他却坚持说自己是“最不强大脑”。
这世界上有很多条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最拥挤的那条大路,因为那里最热闹、也最安全。
然而,王昱珩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他总是在一条人烟稀少的小径上行走着、孤独着,也思考着。
“闲人”王昱珩
王昱珩并不排斥别人叫他“水哥”,但是他所有的社交平台,用的用户名都是“闲人王昱珩”:
“闲字有两种写法,一个是门字里一个木,还有一个是门字里有一个月。
我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我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在地下室,低头培植草木,抬头看看月亮,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我。”
在王昱珩的生活里,现实世界的边界规则都渐渐遁于无形。
他的家就是像一座大型自然装置艺术展,种满了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就连女儿都忍不住吐槽:
“家里就像一个科学怪人的实验室,甚至连一张吃饭的桌子都找不到。”
在许多人看来,王昱珩一路走来的人生,几乎完全符合“别人家孩子”的成长轨迹。
他出生在北京海淀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家三代四口人都挤在一个13平米的小房子里,那时候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
“小的时候就喜欢这些花花草草,最开心的事情是,每个礼拜坐103路公交车去动物园,然后是官园花鸟鱼虫市场,潘家园鬼市,很多人都说我像一个‘退休老大爷’。”
虽然贪玩,但是王昱珩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的生性贪玩和优异成绩,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于是人们都叫他“天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虽然不怎么学,但是成绩都很好,我不怕考试。”
上初中后,王昱珩突然陷入了一段异常痛苦的时期:他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大脑的记忆。
“我没有办法入睡,每天记忆里的所有细节,到了晚上像放电影一样不停地在我眼前过。”
时至今日,他依然能清晰记得初中开学第一天,所有同学在教室里所坐的位置。
有时,他会看着一个东西莫名地出神,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这也培养和锻炼了他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其实是一种痛苦,因为不能休息,不能正常和别人交流,后来我去看了心理医生,才发现原来这是一种‘高功能自闭症’。”
内心陷入深渊,王昱珩开始尝试主动“干预自闭”, “我那时候就给自己设定目标,就是我每天都要做一件不重复的事情。”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昱珩的内心世界一点点打开,他将自己的天赋投入到了更多方面,打篮球、画画、写书法、做设计等等。
属于王昱珩的“治愈”时刻
18岁那年,王昱珩以超第二名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被称为“最难考美院”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这座最顶尖的象牙塔里汇聚着各个省市的状元,每个人都曾是一方水土里的天之骄子,但来到了这里,每个人首先就要学会“面对失败”:
“这里就真的很像《最强大脑》的舞台,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输过,所以我觉得这考验的不只是脑力的高低,还有面对人生起落的一种智慧。”
“最不强大脑”
从第一季的魔方墙挑战开始,王昱珩就开始关注《最强大脑》。
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社会闲散人员”,就连自己也未曾预料,这个节目后来会成为他心目中的一个“家”。
“家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孕育你,然后你会离开,最后你还会回来的一个地方。”
再次回到《最强大脑》的舞台,王昱珩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有节目的成熟,有选手的成长,还有当年那个青涩的自己。
2014年11月14号,王昱珩第一次参加节目录制,他想要挑战一项前所未有的高难度项目。
“世界上最小的东西不就是芝麻吗?所以我说就去看芝麻,后来发现,好像芝麻也挺容易区分的,而且摄影机不太好捕捉,最后节目组就提出了:那么看水呢?”
当520杯水全部放置在一起,王昱珩需要找出之前他看过的那杯水,当看到第383号水杯时,他坚定地说:“就是这杯!”
了解王昱珩的人都知道,这个从小被称“天才”的人,一直都能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选项目的规则都是简单明了,而且我看的所有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东西,可能只是我比其他人更热爱观察罢了。”
这世界上所有试图神化王昱珩的努力,最终都会被他的无意忽略所化解,就算是“天才”这个称呼,他说也是从小听得“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
成名之后,他并没有强化“水哥”的标签,而是以“闲人”自居,他告诉我们:
“我就说,我是‘最不强大脑’。”
“一开始节目组给了我一个账号,叫做‘最强大脑王昱珩’,我特意改成了‘最不强大脑’,后来因为比赛火了,粉丝也都顺着这个名字找过来了,我就直接改成了‘闲人王昱珩’。”
在王昱珩的身上,有一种对于名利的天然性规避。
成名之后,微博将他的账号分类到帅哥美女的频道,王昱珩觉得这是“严重误导网友”,坚决表示不要,于是后来平台又将他挪到了综艺频道。
一次线下的活动中,王昱珩见到了微博运营人员,再次谈起此事,对方问他到底想要去什么频道?
王昱珩想了想说:“科普”。
对方异常诧异,因为这和军事历史等频道一样,其实是一个颇小众冷门的领域。
最终,王昱珩还是如愿以偿:“我愿意在这个领域里面交更多的朋友,去学更多的知识,我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越无知,所以我愿意在科普这个领域。”
时至今日,王昱珩依然活跃在社交平台上,默默在科普领域耕耘。
有时候,他会去杭州植物园打卡锦鲤;有时候,他会去南极和企鹅们说说话;有时候,他会在家里的院子摆弄花草……
王昱珩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日常
“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就为了成功,忙忙碌碌大半生,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有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最不强大脑’,其实你能够活得更快乐。”
四十“无”惑
在王昱珩的字典中,“四十不惑”的准确意义,是四十“无”惑。
“我今年就43岁了,我觉得‘四十不惑’不是说人没有困惑,而是很多事情根本用不着去想明白了。”
网友关于“水哥”的标签有很多,有人夸他全能、有人说他学霸,甚至是做设计、绣荷包、撰写古琴琴谱、做植物墙、制造机器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但在他看来,自己始终都是一个普通人。
“我曾一个月44块钱,我在地下室印过名片,为了能省下搬家公司一趟车的费用,我就自己搬东西。我第一个客户是世界银行,我穿着跨栏背心,结果进国贸大厦被保安直接给撵出去。”
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在“水哥”的经历中都曾上演,他不止一次地提到:
“《最强大脑》的比赛就像当下的人生一样,会有胜利,也会有挫败,关键是你怎么去和这些人生的部分去和解,然后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过去的三年时间,王昱珩也曾有过焦虑和困境,但他还是找到了和解的方法。
“这三年我在家里,把我自己梦想中的树屋啊、货币投人小屋啊、滑梯呀,这些东西都给实现了,我觉得男人一辈子肯定会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亲手自己盖个房子,我觉得这挺好。”
在王昱珩看来,如果没有这么长时间地待在家里,这些亲自动手搭建房屋的梦想,也许要推迟到50岁才能完成, “所以说,有时候就是坏事会变好事,好事也会变坏事。”
1980年出生的王昱珩,对于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有着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我出生在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代,我见证了北京第一条二环路1992年开始修建,见证了街上有自行车到有三蹦子,再到有了汽车,然后就是BP机,小灵通,智能手机,还有电脑,我觉得每一天都在见证历史的变化。”
他说:“我现在家里养的动植物,很多都是3亿5千万年前的物种,所以,我觉得喜悦或者忧伤都不算什么,它们都是这么巨大的时空演化维度中的一部分,人也是一样。”
对于未来,王昱珩认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所以他只规划眼前的事情:
“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然后一步步推进到今年做什么。我今年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家里的鱼缸、屋顶花园,还有墙面做的更加完善,当然,还有参加录制《最强大脑》第十季。”
在《最强大脑》第十季的节目中,很多观众都留言说,王昱珩变了,“瘦了、帅了、年轻了”,这得益于他坚持自律锻炼,更多时候,他的内在也变得更“超然”了。
要说期间有什么不曾变化的,大概是他习惯了始终保持“饥饿感”,并始终尝试在生活中去创造,去索取,去不停地审视自己。
“让人记住这件事其实并不难,一场场赢下去也并不难,难的反而是从这个舞台上回到你以前的生活里去。有时候,遗忘才是智慧。”
至于许多观众都好奇的那个问题:“最强大脑”到底意味着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节目做不下去了,因为每一季都在挑战最极限的难度;到现在能走过十年的历程,也是完成了一次次自我的超越。”
王昱珩接着说:“这种超越不光是科学层面的难度增加,更有哲学意义上的全面赶超,如果说当年大家都在寻找最强大脑,那么到今天其实人人都是最强大脑,在这节目中,一直都有着关于人生的更深刻的东西。”
从挑战极限,到自我超越,再到“人人都是最强大脑,人人都可以登上这个舞台”。
这便是王昱珩的答案。
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