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60载写作生涯,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倾囊相授创意无限的秘诀
小编 2023年3月2日 04:18:02 小说大全 177
去年12月21日,著名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在他的官网上宣布,将于今年6月24日出版新书《马修·斯卡德自传》。
那一天,他也要庆祝自己的85岁生日。
熟悉布洛克小说的读者都知道,马修·斯卡德是布洛克笔下的虚构角色,生活在纽约,原本是个警察,退役之后做了私家侦探,离了婚,还酗酒。日子过得挺惨。
马修破过的最著名的案子,是经典小说《八百万种死法》中的失足女被谋杀的案件。
《八百万种死法》英文版书影
而马修的“自传”,又将是一次精彩的小说创作。
十二年前,73岁的布洛克来中国访问,在北京大学做了场演讲。
那会儿快放寒假了,学生们要么准备放假,要么正在考试,但讲堂里还是挤得站不下。
布洛克当时很出名,因为他以编剧身份和大导演王家卫合作《蓝莓之夜》,电影风靡一时。
大家都想看看,这人有啥写故事的本事,让从不用剧本拍电影的墨镜王,能照着剧本拍电影。
2011年来中国访问的劳伦斯·布洛克
展开全文
在讲台上,布洛克悠悠地说:
“我写马修系列的历史,可能比在座各位的生命都长。”
确实,从1976年创作的《父之罪》到2011年的《一滴烈酒》,马修系列一共写了35年,17部,硬是把一个醉鬼写成了侦探文学史上的传奇。
而其中的《八百万种死法》,也跻身文学经典行列。
国内各个版本的马修·斯卡德系列套装
在这期间,布洛克还 创作了不用睡觉的特工伊凡·谭纳系列,喜欢研究斯宾诺莎“雅贼”伯尼·罗登巴尔系列。
他还拿了美国侦探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大师奖”、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钻石匕首奖”。
但他没有就此搁笔,而是继续写个不停。从195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开始到今天,已经将近70年了。
简直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劳模。
而且他的故事,一直让人欲罢不能。侯孝贤读了之后赞叹:“感觉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
那么,布洛克笔力常青,到八十岁还充满写作活力的秘诀是什么?答案都在新近出版的这本《布洛克小说手册》中。
无穷无尽的灵感
布洛克这么长久的写作生涯,最重要的问题,是要不断寻找创意灵感。
他有个习惯,喜欢收集各种信息,有些看起来既没用又古怪。
比如,有一回他看到一个信息,“怀俄明州1938年为每个美国人生产了三分之一磅的食用干豆子“。
这消息能让他写出啥故事?
他也不知道,也许永远也用不上,他只是觉得有趣,就记了下来。
又有一回,他在报纸上看到另一个消息:说这世界上有一小撮人从来不睡觉。
这种奇闻异事他也没太放在心上,但还是觉得有趣,还顺着做了点睡眠方面的研究,随后就这么把它放在了一边。
布洛克(左)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晚间脱口秀栏目《深夜秀》上。他曾多次来到这个节目分享自己的写作趣事。
过了好一阵子,他翻百科全书的时候看到一个信息,说有个住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家伙说自己是斯图亚特王室后裔,有资格当英国国王。
这时候,布洛克脑中灵光一闪,“不睡觉的人”和“阴谋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两个奇怪的信息搅合在一起,也许能写出啥来。
但他想了想,觉着也写不成个故事,于是又把这些想法搁下了。
这一放就是两年。
有一天晚上,他跟个刚从土耳其回来的记者在酒吧喝酒,喝得晕晕乎乎,这记者懂古钱币,在土耳其混了两年,靠走私钱币古董过日子。
记者告诉布洛克一个传闻,说亚美尼亚人的一批黄金宝藏藏在土耳其一所破房子里。
这个传闻,不知怎的,在布洛克的心中勾连起了“不睡觉的人”和“阴谋复辟者”这俩信息。
一阵电光火石,两礼拜之后,一个故事在布洛克脑子里成型,他塑造了一个叫做伊凡·谭纳的特工角色,这家伙睡不着觉,着了迷似的要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还要去土耳其寻找传说中的亚美尼亚黄金。
这部小说叫做《无法睡觉的贼》,上市之后非常受读者欢迎,布洛克之后接连以谭纳为主角写了七本系列小说。
《无法睡觉的贼》书影
这种汇集信息以丛集灵感的方法,就记录在《布洛克小说写作手册》里。
《布洛克小说写作手册》书影。布洛克说:“作家培育创意,如同牡蛎培育珍珠”。
布洛克说:”作家培育创意,如同牡蛎培育珍珠“。
这也不是什么大道理,他就是让你关注生活里的琐碎事。
有意无意看到的信息片段,别放过。
此外,跟人聊天,看电视,也能得来不少信息或故事。
这些散碎信息,未必每个都有用,但只要你不断积攒,不断思索,故事的“灵气”就会在你的创作心思中聚集,你也不知道哪一天,这些信息就会自动制造灵感,如闪电般击中你的心田。
而且 ,这些信息有时候还能变成你小说的“血肉”。
在小说《八百万种死法》中,在纽约生活的私家侦探马修·斯卡德除了爱喝酒,还有个毛病,他喜欢看报纸。
2014年根据马修系列中的《行过死荫之地》改编的同名好莱坞电影,著名影星连姆·尼森饰演马修,喜欢看报纸的瘾和酒一样戒不掉
报纸上尽是些耸人听闻的案件。
比如,一个妇人在家挂衣服,被霰弹枪轰掉了半个脑袋。
两个流浪汉为抢垃圾箱里的一件衬衫,一个人用八寸长的弹簧刀捅死了另一个。
而马修要探察的案件,则是一个有托于他的妓女惨死在旅馆房间,脸被刺得面目全非。也上了报纸。
在布洛克笔下,纽约这个城市的犄角旮旯,每天都会有人以荒谬的方式死去。
这些描写得很真实的“死亡新闻”,隐隐告诉我们,这个大城市里的生命都很脆弱,就跟故事主线里那个死去的妓女一样。
这种写法,烘托了故事氛围,把血肉挂上故事的骨架,把一座大城市里的黢黑的孤独讲出来,又似乎时时闪现五彩斑斓的光。
2011年劳伦斯·布洛克在北京新书活动上的讲座,分享了很多创作经验。
那么,这些“死亡新闻”打哪儿来的呢?布洛克这么能瞎编吗?
当然不是。
他靠的还是自己汇集信息片段的本事。他说:
“当我写这本书时,我住在上曼哈顿地区。每天完成写作后,我就搭乘地铁在纽约转来转去……我会买一份报纸在地铁上看,每天的报纸都会报道某个人死亡的消息。于是第二天早晨,我就原封不动地把这种死法安到马修读的那张报纸上。”
写过《好人难寻》的著名作家弗兰妮·奥康纳说过:“任何从童年一路走来的人,都有足够的素材写作。”
要是觉着自己总是找不到灵感,你可以试试布洛克的方法。从他的经验来看,这方法一点儿也不难。
曾经也是个废话大王
寻找创意这种事情,是小说创作的准备,是“务虚”的工作。
类似的工作还有:大量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搞清楚写长篇小说和写短篇小说的区别;研究市场;建立写作习惯和纪律;怎么用“创意拖延法”这一妙招,让拖延成为一种灵感的酿造过程。
这些都是布洛克通过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得来的。
这些事儿很重要,其实就是不会误了砍柴工的磨刀过程,指明创作方向。
但小说终究是要你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这就得有“务实”的诀窍。
《布洛克小说写作手册》里,布洛克把自己实打实的写作锦囊统统拿出来了。
《布洛克小说写作手册》书影,第三章“啊,多么复杂的网:论小说结构”。
他可不是干巴巴地跟你说,而是像个上了年纪的语文老师,总拿自己的事儿举例子。也不是拿自己的成就唬人,他说得最多的,其实是自己走过的弯路。
比如书里有一节,叫“ 不要乘坐地铁 D 线”。布洛克举了自己一篇小说为例子。
写这小说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年轻。小说里有一段他“苦思冥想才写出来的文字”。
这段文字就是主人公要从公寓去一个地方。
布洛克写主人公怎么从客厅衣柜里拿出衣服,怎么出了公寓锁了门,又怎么下了电梯走上街;上了街之后,就跟精细导航似的,写主人公走了哪条路,通过哪个交叉路口,又坐了个什么线路的地铁,然后在哪儿换乘,最后踏上满是油污的台阶……
这么拉拉杂杂,为了一个从A地到B地的转场,愣是写了个千八百字,简直是个废话大王。
布洛克自己也受不了了,说年少的自己写得非常糟糕,“写了太多读者不感兴趣、也不需要知道的废话”。
那这段该咋写呢?已是成熟作家的布洛克做了示范:
“……从客厅的衣帽间里拿出我的薄大衣。四十分钟后,我在布鲁克林下了地铁,踏上满是油污的台阶——”
没错,一句话就够了。布洛克说自己的年少的毛病,其实也是很多初学写小说者的毛病。
虽然你情不自禁地想告诉读者你帅气的主人公度过的每一分钟,但你一定要控制自己,只说必要的信息。
若非渲染氛围或有其他目的,绝对不要在没有必要的细节上过多留恋。场景的转换,该干脆时要干脆。
否则拖泥带水,读者就会看得哈欠连天。
这样的写作技巧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还有很多。
怎么结构小说?开头怎么写?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怎样让对话直接有效,不拖泥带水?动词怎么用?真的要像海明威写东西那样把形容词都给删了吗?结尾怎么让 读者惊奇地直拍大腿?
这些问题,布洛克都辟出专门的章节做详细的讲解。
基本上,只要你写小说会遇到的问题与难处,布洛克都讲到了。
摔倒、起来,摔倒、起来,摔倒,起来
也许你正走在布洛克曾走过的弯路上,那么《布洛克小说写作手册》也许能帮助你抄个近道。
《布洛克小说写作手册》书影,第25小节“故事从中间开始”。
也许你电脑的光标在某个卡住的情节点上已经闪烁了很久,那么布洛克会以自己的经验给你走出情节迷雾的信心。
但布洛克也说了,其实成功方法,最终只有一条: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写。
被退稿也不要放弃,觉得写得不好也没关系。
在记录自己跑步生涯的回忆录《八百万种走法》中,布洛克对婴孩学走路有一段描述:
“没有人灰心丧气,没有人提早放弃,每个人都在按步学习;而且,没有奖励的诱惑,也没有惩罚的威胁;没有对天堂的憧憬,也没有对地狱的恐惧;没有糖果,也没有棍棒。摔倒,起来,摔倒,起来,摔倒,起来,然后开始走路。”
小说写作也一样。
如果你觉得运气也很重要,那布洛克也可以分享一点给你。
每个月1号,布洛克都要在社交网络上发一条信息:“兔子!兔子!(Rabbits!Rabbits!)”。
大部分时候用英文,有时候用中文,偶尔还用俄文。
他说,这样做就会给新的一个月带来好运气,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
有用吗?
一贯幽默的布洛克加了句“神秘学”解释:
“我不能说它不起作用。那些看起来不太理想的月份,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仪式,可能结果会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