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兵中的“特种部队”,谁才是乱世的真正王牌?
小编 2023年3月7日 19:00:02 小说大全 152
文/小蛙
公元221年,关中平原渭水河畔。
西凉军鼓声号角大作,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军士们在马背上坐直了身子,向着远处黑色的洪流眺望,握紧了手中的长枪,指节泛白;胯下的骏马吐出白色雾气,不断低沉地嘶鸣着。
大地的颤抖越发剧烈,战马越加焦躁不安。远处,荒凉的黄土地被黑色洪流覆盖,那是曹操亲率的数万青州兵,还有身着重甲的精锐骑兵。
这些骑兵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虎豹骑。
这支曹魏军中最锋利的矛,终于在关中平原与西凉铁骑相遇。
不过在《三国演义》的潼关之战中,描述的高光都在人气选手马超、许褚的阵前单挑互斗,最后的战果也是更多依赖于曹操使的反间计谋。假如“西凉铁骑”与“虎豹骑”这两支骑兵劲旅拉开阵势全力拼杀,最终会是不同的结局吗?
今天,我想从这里开始聊聊,这些在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骑兵们,哪支才是华夏乱世的扛把子。
展开全文
虎豹骑
顾名思义,虎豹骑就是以猛兽为名的精锐骑兵。
古人向来有以虎豹命名部队的传统,最早可以追述到周朝时期,武王麾下便有一支以“虎贲”为名的部队,寓意士兵像猛虎一样勇猛有力。到了东汉,“虎贲”成为了宫廷宿卫部队的代称,汉平帝时设置“虎贲中郎将”,负责宿卫宫廷。
所以曹操以虎豹命名麾下的骑兵部队,一来是虎豹骑确有承担宿卫曹操职能的记载。“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二来又符合骑兵的作战特点,非常贴切。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曹军精锐部队虎豹骑并没有太多笔墨描写,用今天的话来说,小说里就是一支没啥存在感的透明部队。比如说你看,找个不了解三国的人问问,他大概率就不知道曹纯是哪号人——他可是虎豹骑唯一的一任虎豹骑督。
但在史书《三国志》中,虎豹骑是有明确战绩的。
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历191年,曹操还在兖州东郡当太守,大概就类似于兖州市长的职务。
经过两年血战,曹操率部先后击破黄巾军、黑山军,吸纳了一部分的降兵,混在自己部队的老班底中组建了精锐的青州兵。在此基础上,随即着手编制一支骑兵部队,但苦于经费有限,在官渡之战前还不成规模。
在《太平御览》引曹操《军策令》中,就记录了他向身边人大倒苦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虎豹骑”在史书中的首秀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打驻扎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县)的袁谭时。
南皮战场上,虎豹骑第一次出场就表现出了他们的战斗力。
曹军包围南皮,袁绍之子袁潭率领精锐步兵背城列阵,誓要与城共存亡。曹军士卒伤亡过多,曹操甚至萌生退意。好在曹纯出来劝阻说“如今千里迎敌,进不能克,退必丧威。”
而后先以步兵轮番发起进攻消耗袁潭所部精力,待袁潭大军疲惫不堪时出动养精蓄锐已久的虎豹骑,砍瓜切菜般贯穿了袁潭大军的阵列,斩落主将袁潭于马下。
“督虎豹骑从围南皮”,“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初次登场的虎豹骑,就作为决胜的一招,刺破了袁谭的最终防线,在攻击方甚少获胜的三国时代,我们可以透过此役窥见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
虎豹骑第二次出现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战斗中。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正月,消灭袁谭占据南皮后,曹操为了防止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同乌桓联合,率军北征。在原幽州牧刘虞的部属田畴的引导下走老路绕道西行,历尽艰辛,居然一直走到距乌桓人所居的柳城附近时才被发现。
——不好说是乌桓人太松懈还是曹操神机妙算,总之就这么打到袁尚老巢了。
其实曹操北伐乌桓前前后后发生了挺多有趣的事,像是北伐开始没人同意,只有郭嘉出言支持;走在半道天降大雨,不得已更换行军路线等等,但篇幅所限,这些事以后有机会咱再聊聊。
袁尚见到大军忽然到来,错愕得不知如何是好。仓促之下与袁熙、辽西单于蹋顿等率领数万骑兵阻击,却在白狼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连单于蹋顿都被生擒了,在《三国志·曹纯传》上留下这么一笔,“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不得不说,虽然乌桓也数得上是“马背上的民族”弓马熟练,但他们骑兵的进攻战术依然以游射为主,为了保证机动能力,身披的还是防护力很差的皮甲轻甲。
而虎豹骑已经属于是重甲骑兵的范畴。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铠甲比两汉时在材料、结构、工艺、样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复合、叠加的札甲、鱼鳞、环锁甲式,已完全取代笨重、防护性和活动性差的板式铠甲。如鱼鳞甲的甲片层层叠压地用绳索编缀在皮件上,由坚硬的钢铁甲片、可伸缩的绳索和柔韧的皮件构成复合式的整体。
鱼鳞甲展开时,只有四片甲叠加,但在外力打击下随身体的收缩,可以达到八至十片甲片叠加,从而具有非常强的防护力。
初期的曹操集团经济能力有限,虎豹骑装备是以皮胸甲、筩袖凯为主。筩袖凯可以当成低配版的铁甲,仅有躯干部位以钢片覆盖,两袖则缺少防护。
而在后期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开始给骑兵部队装备黑光铠、鱼鳞铠,这一时期的虎豹骑已经堪比冷兵器时代的钢铁洪流了。
除了装备的优势,虎豹骑的兵源也称得上百里挑一。
《魏书》记载:“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从中可知,这支部队士卒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在其他普通部队中的“百人将”在虎豹骑中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兵士,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战斗力之强应该是三国部队中顶尖的。
统兵将领都是曹氏本家子弟,都是曹操最信任的根底,所以在组建虎豹骑时,可以无所顾忌,兵员优先挑最好的,待遇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样的兵源构成一方面造就了虎豹骑凌厉的战斗力,一方面也限制了虎豹骑的总体规模。直到建安十三年,虎豹骑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千上下。这一规模使得虎豹骑注定只能作为一支战术补充单位,而不能作为曹魏集团的主力骑兵使用。
曹操征荆州,追击刘备的长坂坡战场上就很好展现了虎豹骑小股作战能力。
在这场险些覆灭刘备集团的遭遇战中,他们发挥了核心作用,“一昼夜行三百里”,“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可见其强大的机动性和破坏力。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背景板也是虎豹骑(笑)
事实上,就连现在许多的游戏作品里都会凸显虎豹骑这一作战特性,像是《率土之滨》中的虎豹骑的技能冲锋,就会使让目标处于一个持续一回合的混乱状态,可以说和历史上虎豹骑强势冲阵的威力完全吻合了。
西凉铁骑
与虎豹骑不同的是,西凉铁骑并非特指某一支军队,而是凉州地区精锐骑兵的统称。
史书记载中的西凉铁骑,是西凉羌族各部在战乱与合并中逐渐形成的,自成军之始,便带有浓厚的游牧色彩。
有许多人认为西凉大军中曾吸收了大量罗马军团的后裔,造就了西凉铁骑强大的战斗力。这事儿的来源很难考证,也缺乏真实的史料基础,但总之不管哪个原因,西凉铁骑的战斗力还是被人们认可的。
公历221年,西凉联军进犯关中平原,在潼关与曹军对峙。曹操亲率主力北渡黄河迎战,马超率领精锐步骑半渡而击,以箭雨压制曹军渡河行动。
曹军大败,曹操险些丧命,幸亏许褚以马鞍为盾阻挡箭雨,一手撑杆逃离战场,这才逃得老命。这一战便是《三国演义》中“割须断袍”一回的原型。
打出了一系列名场面
古人是如何评价西凉铁骑的呢?
“今虏皆骑马,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
而在兵源构成上,西凉地区处在汉、羌边界(现陕甘地区),兵源继承了古老秦地的尚武精神,皆以悍勇敢战闻名,又吸纳了大量的羌人,有着善于骑射的优点。
在西凉集团的另一个老大董卓,就是凭借西凉骑兵崛起的。
像是永康元年,东羌叛乱,朝廷派张奂、董卓前去镇压,很快便“大破之,斩其酋首,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
中平元年,北宫伯玉、边章谋反,朝廷派多路将领反叛,只有董卓率领的西凉骑兵得胜而返,“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
凭借赫赫战功,董卓也逐渐从军吏上升为将军,具有了雄踞一方的军事资本。
在西凉集团的巅峰时期,董卓坐拥西凉各部,以强大实力把持长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西凉铁骑几乎是最巅峰状态,无论是马匹素质还是储备上都远胜于虎豹骑,数量上更是虎豹骑的数倍。
不过是遗憾的是,这支三国强军却一直没有一个强力的领导班子,在西凉军阀头头们的不断猜疑与离间、相互征伐下,无可避免的衰弱了下去。
但这支威名赫赫的铁骑不会因为历史长河的冲刷就被人们遗忘,像是如今在《率土之滨》的新赛季,就把他们搬进了游戏里,而在游戏中赋予的无视防御属性的技能也足够配得上他们锐不可当的兵锋气势。
白马义从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战争史,骑兵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之王,而作为骑兵的组成部分,战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个观点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提出来的,到了汉末三国依然施行秦朝养马的“厩律”,其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偷牛的抓到监狱,盗马者却是死罪。
换句话说,盗马几乎等同于窃取国家战略物资了。
到了三国时期,虽然汉室衰落,国家动荡不安,但是得益于汉朝遗留下来的马政,各地方诸侯的战斗力一点不输蛮族骑兵。
其中以公孙瓒作为代表。
公孙瓒早些年与草原上那些游牧人作战的时候,看着来去如风的羌人胡人,深深的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
发迹后的他以身边的擅长射箭的人为基础,组建了一支轻装骑兵。
这支骑兵队伍是一支典型的轻骑兵部队,拥有匈奴人的战法,再加上汉朝的强弓硬弩,在作战的时候有着强大的机动力和射程优势。出于公孙瓒非常喜欢白马的嗜好,他们配备了清一色的白色战马,将士以“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为口号,即为“白马义从。”
自181年-190年之间,公孙瓒率领白马义从数次北击游牧人,多次取得重大的胜利,以致于游牧人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
传闻乌桓人对公孙瓒又恨又怕,于是将箭靶画成公孙瓒的模样,驰马射靶,射中就高呼万岁。
然而,在壮阔的东汉末年历史中,白马义从就像一颗流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
公元192年,公孙瓒上书朝廷列举袁绍十大罪状,率得胜之师兴兵问罪,于是双方爆发界桥之战。公孙瓒有二万步兵,一万骑兵,其中包括三千白马义从。
袁绍具体引军多少,史书没有记载,但记载有“瓒轻其兵少”,说明袁绍兵力比公孙瓒的少,其实形势是对袁绍非常不利的。
但袁绍手下将领麴义领800精兵在前,左右布置下了强弩千张。汉朝强弩非常凶猛,比如汉代的大黄弩,强度高达十石,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其实就是说麴义安排的是克制轻骑兵的远程部队。
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于是下令骑兵发起冲锋,根本没有考虑太多。麹义率领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白马义从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安排的千张强弩齐发,向白马义从射去,所中必倒,白马义从自此元气大伤。
一个弓弩破骑的简单战术,却让公孙瓒白马义从损失惨重,由此可见,兵种相克的战场规律是没办法忽视的。白马义从有着强大的机动力和射程优势,但面对强弩却毫无反抗之力,事实上这也是秦汉屡屡战胜游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聊到这里,其实“谁才是最强骑兵”的问题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我想大家也都有了自己心中的判断;而在第一次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更喜欢这些义字当先的白马义从们,白马银枪英姿勃发实在是潇洒,尤其里面是还有个光芒万丈的赵云;在读过《三国志》后,又对虎豹骑的产生更大的向往,千里奔袭杀伐冲阵,似乎更符合一个年轻人的热血……
但世事流转,三国争雄的时代远去,无论是虎豹骑、西凉铁骑还是白马义从都已消失在时光里,关于这些骑兵孰强孰弱的答案,人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晓了。
我翻着《率土之滨》新版本中关于新加入的兵种的介绍,思绪不禁沉浸在的古战场上,不仅向往着当世豪杰们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也为所向披靡的百战强军心潮澎湃。
好在,《率土之滨》让我不光能重新认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还能领略这些兵种交锋的魅力。在“竭地锋镝”赛季中,引入了更多历史上扬名的精锐部队,如高顺率领“陷阵营”,孙权“解烦”两部,马超所领“西凉铁骑”,再加上是“烽火连城”赛季中的“白马义从”“虎豹骑”,孰强孰弱的假设也有地方得以实践一番。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有太多太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能臣武将,英雄故事,枭雄曹操官渡称雄、诸葛卧龙火烧赤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赵云长坂七进七出hellip;成就这些英雄、这个时代风采的,不就正是这些无名士卒组成的军队,这些“虎豹骑”们吗?
把他们放进现在的游戏作品里,未尝不是一种怀念和崇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