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又叫《风月宝鉴》?曹公在原文中都给出了答案
小编 2023年3月10日 10:00:03 小说大全 211
本篇拙文在上一篇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笔笔不空”(脂批)的红楼文本中文本题名者姓名之寓意,尽可能真正接近每个文本名字背后“甄士隐”了的、作者不能明说的各个文本名字的真正深意和其背后所暗藏的作者“十年辛苦”创作的“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宏伟巨著。
本篇拙文将对梦幻文本的其他名字和其所谓题名者一一《红楼梦》和吴玉峰、《风月宝鉴》和东鲁孔梅溪以及《金陵十二钗》和其真正作者曹雪芹部分进行探讨。
吴玉峰 《红楼梦》 作为文本之第一正人贾宝玉的象征物,“通灵宝玉”是最重要的隐喻载体。文本强调它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就是暗示它的重要性一一只要拥有它,就能拥有它所隐喻的“除邪祟、疗冤疾、知祸福”之处世智慧。
“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之一的甄宝玉送玉,送的很可能就是“通灵宝玉”。第二十二回脂批指出:“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甄宝玉送玉”,两个宝玉因“通灵宝玉”终于有了交集,暗喻甄、贾宝玉都在磨难之后,从“通灵宝玉”中获取了实现超越悲剧的智慧一一贾宝玉成为以入世之心出世的情僧,甄宝玉成为以出世之心入世的“薛宝钗”。
脂批暗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一定会失窃,而失去“命根子”的贾宝玉一定会发疯,即“无玉疯”(吴玉峰),但他所谓的发疯不过是在“孤标傲世偕谁隐”的末世里装疯卖傻。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向宝玉介绍《点绛唇》中的《寄生草》,让宝玉称赞不已,引发黛玉的醋意,并借机讽刺“还没唱《山门》,就《妆疯》”,暗示装疯卖傻正是贾宝玉通往情僧道路上的最后一站。
第四十八回脂砚斋指出,“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氏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批。”贾宝玉的象征物“通灵宝玉”,是石头的“幻相”(文本第八回),同样也是“从梦中所有”。文本第一正人贾宝玉失玉便发“疯”,因此,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再恰当不过。
东鲁孔梅溪 《风月宝鉴》 风月宝鉴只在第十二回出现,但在文本中具有重要的隐喻象征意义。“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的风月宝鉴,与“情不情”的贾宝玉之象征物“通灵宝玉”和“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之“冷香丸”,其实都是“具菩萨之心”的作者为天下苍生所开出的处世良方。只不过与“通灵宝玉”和“冷香丸”不同的是,风月宝鉴通过贾瑞的悲剧,从反面警示人们不应该做什么。
展开全文
作者的第一首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暗示文本难解,但他又渴望有知音能理解“其中味”。于是,作者物设具有正反两面的风月宝鉴,作为联结“荒唐言”和“其中味”的桥梁,引导读者从文本正面的“荒唐言”和“假语村言”步步前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了解文本的“其中味”。
风月宝鉴“两面皆可照人”,但文本只呈现了“大旨谈情”的“假语存(贾雨村)”的正面,而风月宝鉴背面则成为看不见的不谈感情的“真事隐(甄士隐)”。跛道告诫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脂砚斋提醒:“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跛道又告诫贾瑞:“只照他的背面”,脂砚斋又提醒:“记之”。贾瑞正照风月宝鉴,命丧黄泉,“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脂砚斋又提醒:“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贾瑞死后,代儒夫妇伤心欲绝,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脂砚斋又提醒,“观者记之”。但如何才能看见“看不见”的背面?
脂砚斋在文本描写这面镜子的特征时,指出“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还批了一句令人动容的话:“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向读者微示阅读文本的“法儿”。隐喻正是连通看得见的正面与看不见的背面的桥梁,只有“细心体贴”,弄清隐喻,才能看见“看不见”的背面。
看见了“看不见”的背面,就会发现,在栩栩如生的人情世相之“假语”(贾雨村)里,不仅暗藏着处世智慧,还有惊心动魄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
文本所谓的题《风月宝鉴》的东鲁孔梅溪一一东鲁原指春秋鲁国,因至圣先师孔子出生鲁国,亦指孔子,暗示虽然风月宝鉴正面“大旨谈情”,但背面真的与支撑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一一儒家学说的家国天下有关;孔梅溪,姓氏与孔子直通,其谐音“恐没细”,或许也暗示作者担心读者不“细心体贴”,泛泛读过,从而与“其中味”失之交臂。
曹雪芹 《金陵十二钗》 真正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题曰《金陵十二钗》。那么,金陵和十二钗有何深意?
脂批中关于地名的部分,已经明确地揭示了文本中的地名别具寓意。如"大同”、"大如州”、"胡州",其寓意分别如下:"设云大概相同也”、"托言大概如此风俗也"、"胡诌也”。"金陵"在文本中无论其地位还是出现的频率,都远在上述几个地名之上,但对于如此重要的一个地名,却未见脂砚斋作批,显然大不近情理。“金陵”,绝不简单,一定隐藏她所处时代不能言说的寓意。
文本第一次出现姑苏时,脂砚斋指出“是金陵"。姑苏,在地理上并不是南京,当然也就不是金陵。而且,至少十二正钗(如秦可卿)并不都出生成长于地理上的金陵,却被冠以金陵十二钗。我就东施效颦,依着脂砚斋的"虎”,画一下我的"猫":金陵的寓意应该为,金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巨大陵墓。而清的前身就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金可指代清。
同一回,金陵又称应天府,这不是闲笔,更不是赘笔,而是作者精心暗示一一金陵与天命有关,即与帝王之类相关。金陵既是包括南京(既是作者的出生地,又见证了百年曹家最辉煌时期和被抄家的惨痛经历。)在内的江南地区,也是江山万里的清朝,因此,文本看似主要意在描写鸡毛蒜皮的家事,但其中却蕴含了金戈铁马的国事。
脂砚斋指出:“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周岁十二月之象。”,“周岁十二月之象”即隐喻时间,而“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曲》之《喜冤家》,脂批指出:“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因此,通部书貌似只描写一个家族的盛衰兴亡史,却是全景式呈现一个王朝盛衰兴亡历程的百科全书。
所有书名中,《金陵十二钗》看起来最土、最没有文艺范,而作者却偏偏选中它,也许深意就在于此吧。
《世说新语》中的名句:“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而漫游在天才的梦之通道中,多个书名,多重寓意,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但却深邃神秘,其中美的真谛,须“细心体贴”,方能领会一二。
本篇拙文本中所引用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此前的《“行”走红楼》系列拙文,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详细展开,敬请谅解!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