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魄造办处:通过唐五代辽宋时期地藏菩萨像及琥珀的特征,对一件琥珀圆雕地藏菩萨的考证
小编 2023年3月13日 04:54:02 小说大全 176
通过唐五代辽宋时期地藏菩萨像及琥珀的特征,对一件琥珀圆雕地藏菩萨的考证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地藏菩萨作为四大菩萨之一,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的坐骑是谛听,是一个头像狮子的怪兽。在四大菩萨中,地藏菩萨的辨识度是最高的,因为他的形象和唐僧有几分相似,都是髡首(剃去头发,光头),手拿宝珠或锡杖等。《地藏经》:“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智慧音里,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作大证明功德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师地藏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手里的圆球是如意珠或者叫明珠。
地藏菩萨手中的如意宝珠音译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如意宝、如意珠、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如意摩尼。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关于此宝珠之出处,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之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此如意宝珠系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地藏菩萨等之持物,能满足众生之意愿。
地藏信仰是中国佛教中一直盛行不衰的思潮,在石窟寺、壁画、雕刻、幡画中都大量出现。地藏菩萨是救度六道众生的,所以地藏菩萨通常与六道或五道轮回图表现在一起。所谓六道轮回指的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六道。天道,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快乐如意;人道,是要安忍世间苦乐之境,做秉持忠孝、仁信之人;地狱道,谓在地之下,是由于人活着尽做恶业,所以报尽命终,才到此受苦;饿鬼道,说人要是吝啬贪婪便会得到此报,饿鬼羸瘦丑恶,穷年累月,不得吃食,居海底山林,乐少苦多,苦海无边;畜生道,畜生覆身而行,禀性愚痴,不能自立,由他人畜养,故名畜生,报生此道是由于昔日作恶所至;梵语阿修罗,指人华言无信,怀猜忌心,常好斗战,所以降生此道,此道居天涯海角,远离人世,寂寥苦痛。佛教的轮回观念旨在教化信众,现世行善积德,来生便可进入天堂,否则会下地狱。地藏菩萨能主持轮回、普度众生,所以最受社会底层信众的顶礼膜拜。
瑜林石窟第15窟前室东壁南侧壁画上有一尊唐代时期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男性僧人形象,身披袈裟,右手拈宝珠,可知为宝珠地藏,是饿鬼道的救主。从地藏的身上引出六朵彩云,每朵彩云上站立着一位六道中的形象,以此象征六道轮回。佛经记载,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弥勒佛降生之前的无佛之世留驻人间,守护佛法、救度众生。地藏菩萨辗转奔波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和天上六道间,救度众生。(图文来源久阿远远远远远)
展开全文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有一件西市遗址出土的唐代沙门形地藏菩萨善业泥像,长方形,中有浅浮雕画面,四周有凸起的廓;长15.7、宽13.6、厚2.9厘米;形制规整,边缘干净,经过烧制,呈砖红色。画面中央为地藏菩萨,着袒右袈裟,半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右手持宝,从宝中放射出六道光芒,分别从身体两侧流出,为六道轮回的图景。左边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出:持法杖的天王、跏趺坐的天、立姿的舞人;画面右边:上为飞天、中为翼马、下为畜生,地藏菩萨身后有背光、头光,顶上覆以华盖。(图文来源于百度百科)
中国国家博物馆亦收藏了一件唐代地藏菩萨泥佛像,高7厘米,宽5.1厘米(上图,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地藏菩萨半跏趺坐于高莲座上,右手托五道光束,五道光束的另一端由上而下分别为带头光的天人、双手擎日月的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即六道中的五道,表现出地藏菩萨将要度尽六道众生的职能。这类造像多见于初唐时期。
地藏菩萨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的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称,形象也有所差异,多为如下样式: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种人头幢,其形象为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助地狱道众生。
(二)宝珠地藏,左手持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度畜生道。
(三)宝印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专门济度阿修罗道。
(五)除盖障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为人除掉八苦之盖障,专门济度人道。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为苦谛所摄。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而除其苦恼,专门济度天道。
伯希和敦煌绢画:地藏菩萨立像幡(EO 1186)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绢本设色 尺寸:53 x 14 cm
法国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收藏
法藏伯希和敦煌绢画:地藏菩萨来迎幡(MG17779)
彩绘绢本 尺寸:86 x 27.5 cm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 MG 17779
唐代(九世纪)绢画 地藏菩萨立像幡
敦煌莫高窟出土
绢本设色 尺寸:90.2 x 27.3 cm
大英博物馆斯坦因敦煌唐代绢画
在敦煌尊像画中,出现在唐朝地藏菩萨像有58尊。五代、宋时期壁画中有十尊地藏菩萨像。敦煌尊像中的地藏菩萨像,唐前期地藏菩萨多持宝珠和结印,后随着地藏信仰的深入,造型上有所变化,出现被帽像,手持宝珠和锡杖的形象。持摩尼宝珠,表示满足众生之愿望;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这种形象的地藏菩萨像,犹如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以救济世人之苦为己任,给人以亲切感和亲切感。
五代(十世纪)绢本设色地藏十王图
英国人斯坦因于一九○七年从中国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收集
91 × 65.5 cm
法藏伯希和敦煌北宋绢画《被帽地藏十王图》(MG 17662)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北宋佛画
绢本彩绘 尺寸:229 x 159 cm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编号MG 17662)
伯希和敦煌北宋絹畫:被帽地藏菩薩像(MG17664)
敦煌北宋绢画 绢本设色 尺寸:76 x 59 cm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编号MG17664
编号MG17664绢画出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窑出土,主尊地藏菩萨自在坐于铺有圆垫的岩石上,带头光及身光,披戴黑色风帽,身披袈裟。左手托火焰摩尼珠,右手持锡杖。右脚盘曲,左脚垂踏于红莲台上。菩萨身后射出六道光芒,上绘有象征六道的景象,由上而下,其左侧为天道、畜生道、地狱道、右侧系人道、阿修罗道、恶鬼道。菩萨的岩座两侧立有善、恶二童子,分别著蓝、绿色衣袍,手抱卷宗。岩座旁绘有金毛狮子、净瓶及牡丹花。
图下方绘有供养人像,中间榜题未书写愿文题记。供养人中有三位僧人,或执长柄香炉,或捧花盘,或合掌而立。女供养人笼袖而跪,身着华服,发饰华丽,身后立有一女童。男供养人身着官服,戴黑色襥帽,合掌跪于毯上。此图用色协调,属十世纪下半叶作品。
在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地藏菩萨经》中,把地藏菩萨案查地狱阎罗王审判联系到一起,说地藏菩萨居住南方琉璃世界,以天眼看到冥界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见此不忍,遂发慈悲心怀,深到地狱,案查监督阎罗王判断是否有错、公正,而对于那些造地藏菩萨像,念地藏菩萨经、唱地藏菩萨名者,临死前地藏则亲自往迎,免入地狱,即令坠入地狱,亦能加护,并使之拔脱罪苦,往生极乐世界。
地藏菩萨铜坐像,五代吴越国时期(907-978)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通高45.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可以看出菩萨左手托夜明珠,右手上举施说法印(或可能原来持有锡杖),半跏趺坐,左脚下垂踏于莲台之上 ,饰火焰纹环形镂空背光。此尊地藏坐像的座上刻有铭文:“府内女弟子吴二娘为□孙十二娘子造地藏”。
地藏菩萨铜坐像,五代吴越国时期(907-978)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通高44.5厘米
地藏菩萨是中晚唐以来兴起的重要佛教信仰之一。该造像呈僧人形像,身穿双领下垂式广袖袈裟,内着僧祇支,颈饰项圈。右手(持锡杖),左手托摩尼宝珠(又作如意宝、如意珠),半跏趺坐于须弥方台座上,跣足踏莲台。造像如水月观音一样采用吴越国独特的圆轮状背光,周缘两侧及顶部饰三束火焰纹。座前刻题记:“女弟子□三为四恩三有造地藏一身永充供养。”
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这些尊像画,和 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 地藏菩萨铜坐像来看,唐代与五代和宋代的地藏菩萨从造型变化十分明显。唐代的基本都是站姿、髡首、右手持宝珠。而在晚唐以后普遍出现坐姿、被帽像、左手持宝珠、右手持锡杖。除了这些出土文物以外,再看两件其它造型的地藏菩萨造像。
这是一件唐代铜鎏金地藏菩萨造像,头光如五角星形,象征太阳光芒万丈。作比丘相,面形丰圆;双眉弯曲,双目微闭,嘴角上翘,面容宁静智慧,慈祥庄严。
与常见的地藏菩萨不一样的是,此件地藏菩萨左手下垂抚膝,右手持宝珠,十分罕见。身着坦右式袈裟,呈游戏式坐姿,坐于高台座之上,下呈方台座,四面有火焰形壶门,为唐代典型的台座形式。此地藏菩萨头光及坐姿独居特色,历经千年,尽显沧桑之感(图文均来自网络)。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尊唐代铜鎏金地藏菩萨像。此尊造像头部圆润而丰满,面如饱月;五官刻画精准,比例停匀;上身圆实,披袒僧衣。自然覆盖台座,褶皱呈U型,自然流畅,显出丰富的层次。左腿盘坐,右腿自然下垂。左手自然贴体置于左腿之上,右手持宝珠,动态立显。
这两件地藏菩萨像没有明确的出土信息,笔者无法辨识其真伪。但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尊像画和 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地藏菩萨像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尊像画右手持宝珠的均为立像,而五代北宋时期坐像均为左手持宝珠。因此,笔者觉得这两件铜鎏金地藏菩萨像的造型介于两者之间。如果是真品,其年代应该为唐代晚期。
十世纪清信佛弟子縫鞋靴匠索章三一心供养:地藏菩萨像
纸本设色 规格:43.2 × 30.1 cm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十世纪敦煌版画 地藏菩萨图
尺寸:42.5 × 29.8 cm
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2件源自 十世纪敦煌的地藏菩萨像,这两幅地藏菩萨像非立像,亦非半跏趺坐于须弥座之上,而是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持宝珠。其中一幅 十世纪敦煌版画(上图)中的 地藏菩萨并非地藏菩萨髡首的典型特征,亦不是被帽像,而是头戴宝冠。
【披帽地藏】《还魂记》说,唐代襄州(襄樊)开元寺有僧人叫道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2月8日中午11点左右,他见到地府的黄衣使者来抓他,说:“奉阎罗王敕令,让你到冥司接受审查。” 道明只得随使者走,一边琢磨着:“我从出家以来,奉斋勤恳,持戒精严,到冥司接受审查没什么可担心的。”不一会儿到了地府,使者先向阎罗王禀报:“臣奉敕令取襄州开元寺僧道明,其僧见到,谨取进旨。”阎王爷叫道明进来,再三询问,觉得有些问题,就问属下:“看这位僧人的仪表不凡,不应该是要抓的那个人,你们再审勘一下寺额和法名,别错抓了善人,妨修道业。”属下一查果然抓错了,于是放了道明。道明一身轻松,辞别阎王爷正准备回人间,忽然见到一位禅僧,“目比青莲,面如满月,宝莲承足,璎珞庄严,锡振金环,衲裁云水。”僧问道明:“你认得我吗?”道明说:“我是肉眼凡胎,不识尊容。”僧人说:“你仔细看好,我就是地藏,世间人们把我画成手持至宝的比丘像,这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因为我不仅仅只有这一种形象。阎浮提众生大多不认识我,你仔细把我的形象看好,回去后传给世人,并劝告大家念我的真言:囗囗啼耶,闻吾名者罪消灭……。能听到我的名号的人,诸罪消灭,能见到我形象的人福慧增长。如果被抓到地府的人,念我的名号,我誓必相救。”道明听了感恩欢喜,按照菩萨的嘱咐回到阳界,将在地府见到的地藏像“图写真容,流传于世。”
这样看来,地藏菩萨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来说,唐代至宋代时期的地藏菩萨像,除了特殊造型的以外。大多数都是 髡首 或是被帽像,手持宝珠,或一手持宝珠外,另一手再持有锡杖,这些是地藏菩萨的 典型特征。
虎魄造办处收藏了一件辽代琥珀圆雕地藏菩萨坐像。 髡首、右手持宝珠,结跏趺坐。具备了地藏菩萨造型的典型特征。辽代承袭了唐风(制),在很多辽代艺术上都能看到唐代的风格。这件辽代琥珀圆雕地藏菩萨坐像亦是如此,其造型特征继承了唐代和五代时期的风格,同时与唐代和五代时期的同类造像又有所不同。辽代的佛教艺术同样继承了唐代和五代时期的风格,但又别具一格。因此,这些特征亦表现于同时期琥珀上的佛教艺术中。
辽代是中国古代佛教最兴盛的朝代之一。在其中晚期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亦是中国古代琥珀文化中,佛教艺术最鼎盛的时期,没有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琥珀资源,佛教文化的传播等众多客观因素,造成在辽代以前,很少用琥珀雕刻制作佛像。笔者在《佛教七宝之琥珀——中国古代早期佛教与琥珀》和《佛教七宝之琥珀——中国唐宋(辽)时期佛教遗址出土琥珀制品》两篇文章中进行过论述。
用琥珀制作的佛教艺术品目前十分鲜见。从目前出土文物来看,笔者认为,契丹人用琥珀制作佛造像和佛塔源自于10世纪下半叶。契丹人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信仰佛教,辽圣宗、兴宗、道宗三位皇帝对佛教的崇尚一任超过一任,使佛教在辽代逐渐达到鼎盛时期。辽代佛教的兴盛,促使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同时,契丹人崇尚琥珀,对琥珀的偏爱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未曾有过。
因此,崇尚琥珀的契丹人在辽圣宗时期开始,大量使用琥珀制作佛教题材的制品。而这件琥珀圆雕地藏菩萨坐像的制作年代,应该是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除此之外,亦可通过琥珀的氧化状态(即皮壳的开片)来进一步佐证。自汉以来,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各时期的琥珀材质和氧化程度,在正常情况下都有其时代特征。这件琥珀圆雕地藏菩萨坐像的皮壳状态,完全符合辽宋时期。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件辽代琥珀圆雕地藏菩萨坐像无疑。
图文参考资料:
张总《世界宗教文化》:风帽地藏像的由来与演进 2013年。
《敦煌遗画:地藏王菩萨圣像集锦》
欢迎关注繁花巷网店试营业
《案头·书房内外》有少量存书
先到先得!售完为止!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系列阐发之特型篇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四:《富贵有鱼》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五:外国狮子在中国变温顺了
龚剑:毗沙门天王与辽武备
龚剑: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
西辽钱的收藏来源与性质判断: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下篇
乐艺会主题免费延伸阅读
虎魄造办处:论汉代连胜佩、工字佩、司南佩三者关系
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千古之谜五兵佩
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蕞尔小物中的大千世界”
虎魄造办处:中国古代“雷神”形象的起源与流传
虎魄造办处:探寻“千秋万岁”形象的起源与变化
虎魄造办处:洛阳博物馆藏绿松石瑞兽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
虎魄造办处:“顿牟掇芥”的“顿牟”到底是琥珀还是玳瑁?
虎魄造办处:蛤蟆(蟾蜍)从天上到地下的奇妙之旅……
虎魄造办处:探讨中原汉传蜜蜡雕件的烤色,修补,颜色问题
虎魄造办处:浅谈汉代琥珀印章
虎魄造办处:河北定县M43号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绿松石、琥珀兽形饰,玉胜等微型圆雕饰物
虎魄造办处:江苏徐州土山1号东汉墓出土微雕宝玉石项饰
虎魄造办处: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姚庄102号墓微雕串饰
俄罗斯琥珀蜜蜡博物馆陈列与首饰设计展
刘馨蓬:从走进宋人生活的日本蝙蝠扇说起
刘馨蓬:《九天閶闔开黄道 千岁金盘献寿桃》
刘馨蓬:风流才子美人缘 夹竹桃映吴娘靥
刘馨蓬:与郎眉目传情意,付与落红流水知
刘馨蓬:外番巧艺夺天工 笔底丹青智莫穷—明人眼中的日本纸摺扇
镜台玉骨映香腮
王志伟清宫专栏:清代院本绘画中的圆明园风貌—兼论《弘历御园行乐图》的写实创作
琉璃牧之:闲聊发饰演变及宋元琉璃簪钗
安斋砚话
畅行天下(王晖):也说背衔金龙宝刀
朱浒/段立琼:汉晋有翼铜人及其铭文新证
杜文:走近陕北东汉画像石艺术
孙家潭:清代端石丛星太史残砚作“书印”铭
孙家潭:南宋成语典故瓷印“尺素在鱼肠”
孙家潭:奇特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林儿政权官印“德义库记”
朱栋梁:印中自有万千军—韩林儿“管军万户府印”赏析
山抱丛/东胡:《不解之谜——符咒牌上的契丹字》
懋勤轩:清代令旗、军官印与调兵令牌
懋勤轩专栏:明大理卫百户印、剿匪告示与禁种罂粟令
虑得居摭拾:邺城印陶分类之浅见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之七十九:李逵博钱是一种什么游戏?
孙家潭:我与蔡美彪先生的忘年交
熊白《供养钱在元末的绝响:穆清钱》
朱浒《骑羊童子:解开曹魏美术背后的丝路密码》
朱浒:张献忠大西国钱币的前世今生
朱浒:大象有形 垂鼻辚囷——汉代中外交流视野中的大象图像研究
朱浒:党项遗珍——新品西夏钱币发现记
王志伟《肄武习劳的王朝遗产——清帝木兰秋狝大典》(上)
王志伟《清帝木兰秋狝大典之:塞宴四事》(下)
不戒:宋剑修复记
不戒:藏族土司佩刀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甲》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具装铠》
徐文宁:古玉中的云纹装饰
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
徐开宏古兵器系列:我的骨朵,与骨朵的传说
胡坚:《西辽花钱:充满神秘未知的领域》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李文龙:《草原丝路文明:戎狄匈奴青铜文化》
赵跟喜:《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序言下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请联系后台。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进入
布衣豆腐醉眼戏说四大名著
也可以扫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