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中国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鲜活
小编 2023年3月18日 14:18:03 小说大全 188
提到《左传》《庄子》《战国策》这几本书你会想到什么?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听说过,但没读过。”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们用文言写就,晦涩难懂,充满了艰深的大道理,只属于学者和古籍爱好者,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
如果提起 《曹刿论战》《逍遥游》《邹忌讽齐王纳谏》你会想到什么?它们是不是能勾起你一些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比如每次看到文言文课文后面“朗读,并背诵全文”这几个大字两眼一黑的感觉?想起这些,或许你要会心一笑,不过它们也从你的生活中离开很久了。
那么如果直接念起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或者“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些熟悉的句子呢?你是否本能地想要接着背诵下去。即使尘封多年,它们依然奇迹般朗朗上口,仿佛从来没有远离过你的脑海。
电影《大鱼海棠》中的“鲲”
当严肃古板的刻板印象被抛开,灵活生动的句子一个个闪现,晦涩难懂的古代文法被隐去,封存在这些文字中鲜活温热的人类情感就会浮现出来。
或许这些字句中藏着的深刻哲理你已经记不清了,但古代战场上的鼓声,传说中的那只大鱼,还有不知为何执着于和他人比美的那个朝臣却永恒地留在你脑海中,成为你和古人相遇过的证据。
展开全文
学者 杨照在 《经典里的中国》里感叹我们的幸运,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字,两千多年后,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过翻译直接阅读,靠着直觉就能掌握其中大概的讯息。而因为这份幸运,我们才有可能跨越千年看见古人的生活图景。这也是杨照认为现代人应该阅读原典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应该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全幅可能。
比如《尚书》中昭示政治智慧的演说现场、《诗经》中传唱千年的灵动民歌、《左传》中的“大国崛起”和“诸神黄昏”、《论语》中活泼泼的师生关系、《战国策》中“权力的游戏”。
或许当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看到数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我们会对其中相似的经验感受会心点头,也会因为其中相异的经验感受,发现原来我们对生活的想象、认知,可以如此 开放和自由。
过去的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鲜活
文 | 杨照
来源 | 理想国imaginist
01
古人的情感生活
——三千年前的纯爱故事
《诗经》 是歌,是歌词。今天的流行歌词无法充分、准确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普遍的价值观,因而我们也就没有道理相信能够通过《诗经》充分、准确掌握周人的生活与想法。 《诗经》比较能够有效反映的,是周人唱歌的情境——当时的人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状况下唱歌?在歌中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与内容?什么样的事件、什么样的情感对他们来说是适合放入歌中的?这些是我们读《诗经》时应该探问的问题。
让我们记得,在成为“经”之前,这些作品先是周人传唱的“诗”“歌”。当他们唱这些“诗”“歌”时,绝对没有想到有一天,其内容会变成“经”,被赋予那么高的地位,被贴附上那么庞大的意义。
《诗》被抬高成为《诗经》,而“经”就是包藏古代圣贤智慧、真理之处,于是后人就一定得在《诗经》里读出配得上古圣先贤的内容。“经”是记录大道理的,《诗经》是“经”,所以《诗经》里一定都是大道理。如此论理是严重的时代前后错置,拿后来的定义来改写之前的作品,强迫之前的作品要包括后来规定的内容。 让我们去除掉这种错置,尽量将《诗经》放回其产生的时代环境中予以解读。
图源:电影《英雄》剧照
回归到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态度,我们尊重《诗经》中每一首诗的完整性,先假定诗人、歌者之所以这样写、这样唱, 在他创作的刹那,是有意义的。我们就是要从诗的本身,去追索、还原诗人歌者的设计意念。或者说,我们将每一首诗视为诗人、歌者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我们的邀请、召唤,问我们 :“你感受到什么?”“你察觉到什么?”“你注意到什么?”……
来读一首好玩的小诗:
上下拉动翻看这个书签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女”在此不见得是安静、文静的意思,比较接近广东话的“靓女”,简单说,就是漂亮女孩。“姝”字也是形容美丽,所以“静”字、“姝”字重复交叠,强调女孩有多么美。漂亮女孩跟我约好了,在城墙底下,角角隐秘的地方等我哟!这开头,就显露出男生心头呯呯乱跳,既兴奋又紧张的模样。
他赶了过去,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里的“爱”字,应该是“暧”的意思,“暧昧不明”原本指的是因为光线不足,昏暗情况下看不清楚。怀抱着高度期待,跑到墙边隐秘处,在那充满暗影的地方,东找西找,都不见漂亮女孩的踪迹,于是抓着头走来走去,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字和“姝”一样,还是形容美丽的字。正不知所措时,漂亮女孩出现,感觉上更加漂亮了,她还带了一只红色的竹管来送给我。拿到了这份礼物,忍不住称赞:“红色竹管还有光泽呢,你多美啊,我多么欣赏你的美啊!”表面上说竹管,实质上当然是借说竹管赞美女孩。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归”字是带回的意思,原来漂亮女孩去了城外,随手带回了茅草尖,这茅草尖真是又美又奇特啊!这说明了为什么漂亮女孩要约他在城下了,或许是她借着出城踏青的机会,偷偷来会情人,带了红色竹管,顺便还给他一把刚刚摘采的茅草尖。
刚接过茅草尖,他兴奋地说:“哇,茅草尖实在太棒了,跟我看过的其他茅草尖都不一样呢!”这样说完了,意识到话说得太夸张,连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对着茅草尖说:“啊,不是啦,不是你真的有多美、有多特别,而是因为是漂亮女孩送我的。”
这是 移情作用。喜欢这个女孩,加上之前找不到她的那种心慌,以至于她的出现所带来的狂喜,投射在物品上,使得再平常、再简单的东西,映在他眼里,都会发出特别的光, 那是爱情与幸福的光吧!
这首诗有很细腻的 因果层次。如果不是知道女孩已经在等了,不会匆匆忙忙赶去,以至于在慌乱中找不到人。如果不是一时找不到人,就不会在女孩出现时,有那么强烈的高兴反应。
如果不是那么高兴,就不会夸张地称赞女孩送的礼物。先用那种方式称赞了女孩特别准备的礼物,接着又用同样的方式称赞女孩随手摘采的、既不珍贵也不特别的茅草尖,因而显现了其中的荒唐,以至自己都不得不承认, 重点不在茅草尖,而在漂亮女孩的心意啊!
一首简单却巧妙的好诗。
02
古人的政治启蒙
——焦虑的周朝人
上下拉动翻看这个书签
《尚书·酒诰》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一个特别被标记为有庄严地位的王,对受封的康叔说:“你去商王纣原来的那块地方,昭告他们这个重要的命令。” “大命”指的就是周公代替成王,将 “妹邦”封给康叔并由康叔来管辖的这项决定。
“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 朝夕曰:‘祀兹酒。’”
要记得我们了不起的父亲文王,在西方创立了周。 “肇”是开始、建造的意思; “厥”是代名词,承前文,指文王; “诰毖”换成今天的字就是“告白”,即清楚地宣告; “庶”字是复 数记号,表示不止一个; “庶邦”就是所属的邦国; “庶士”是底下负责管事的臣子; “越”是金文中常见的连接词,其用法其实最接近英文中的“and”,但是比现代语言中的“和”“以及”还要再广泛些,有转折“而”的意思,也有因果关系“于是”的意思; “少正”“御事”都是重要的官职。
整句的意思是:还在西方时,文王经常早晚告谕所有的人一项重要的原则:“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
“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
周公援用周人的天命观提醒康叔:我们能够成立、能够发达,不是人力所及,而是上天赐给我们机会与使命,所以只有在“大祀”,也就是祭天时,才能够用酒、饮酒。
接着说:“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
这里有了一个比较整齐的对句,意思是,天会赐给我们机会,也可以惩罚我们(“天降威”),如果上天要让我们败德乱行,那么就一定是用酒来害我们。 “罔非……惟”是极为强烈的表现方式,指“必定”“只会是这样”“没有别种可能”。然后说:为什么我们会知道呢?因为过去的经验表明,不管是大邦或小邦,凡是灭亡了的,毫无例外,都一定是被酒害的。
这里清楚显示了周人的两项重要信念。第一是 “天命”,周人相信,以他们在西方边缘的小国,竟然能够一举打败被他们尊称为 “大邑商”并比他们强大许多倍的殷商,这是因为后面有超越的天的意志在主导。
而天不是人可以控制、左右的,人只能小心翼翼地保守“天命”,不能败德乱行。殷商原本费心照顾人民,所以拥有“天命”,但后来商人败德乱行,所以本来在他们身上的“天命”,就被移转给了周。
同样道理,如果周人胡搞乱来,那么“天命”也会换给别人,这会带来周的毁灭,让周人和商人一样,沦落至失国为奴的悲惨境地。商人的遭遇让周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 “忧患意识”,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戒慎紧张的状态中。他们尤其担心的是,该如何察觉“天命”还在他们自己身上呢?
于是他们产生了第二项信念:周人从殷商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发现商朝毁灭过程中最糟糕、最可怕的现象是商人沉湎于酒,并因酗酒引发了种种恶行。因而周人相信,喝酒、酗酒,正是“天命”移转,即一个原来拥有“天命”的部族被天抛弃了的主要迹象。
《酒诰》一直不安地解释,为什么殷这个大国会灭亡,也一直小心翼翼地提醒自己: 周人可没有什么犯错的空间,一旦错了,会带来很可怕的结果。
从最可信的青铜铭文来看,周人一直自视为边陲小国,视殷为“大邑商”,尽管不满殷商的压迫欺凌,而且文王还很有可能死在殷人手中,但周人依然不敢轻举妄动去 “翦商”。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史书上号称来了八百诸侯,但结果却不是出兵攻打殷商,而是下令解散退兵,因为武王仍然没有把握能够击败商人。
几年之后,有了“牧野之誓”,武王终于下定决心出兵,但他的主要动机应该还是为文王复仇,向殷商宣示:我们不是那么好欺负,可以让你们高兴怎样就怎样的。出兵时,周人也许并没有把推翻殷商共主地位设定为目标。怎么想也想不到,商人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一日夜间,周人就打进了朝歌。 如此快速的胜利,反而让周人感到难以置信。
图源:电影《英雄》剧照
这就是周初他们不断反复追问 “殷商怎么败亡的”背后的强烈动机,因而周初的文献集中处理几个问题,第一:到底我们是怎么赢的?本来压在我们上面、统治我们的殷商又是怎么输的?第二:赢了之后,我们该怎么办?要用什么方法保有新得到的地位,才不会给自己招来祸患?第三:得到了至上的新地位,那我该如何处理败亡的殷遗民?又该跟他们建立什么样的新关系?
环绕着这三个大问题,而有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大启蒙,而其核心人物就是周公。显然周公主导、塑造了周人这套新的政治理解与政治价值,他不仅为三个大问题提供了明确、合理的答案,而且设计、发展了与此答案相配合的行为、制度规范。这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上“周公制礼作乐”说法的一种方式。
03
古人的师生关系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
传统上因为尊崇 《论语》,所以将书中内容视为孔子经过深思熟虑表达出来的普遍真理,这其实是经不起文本考究的。这本书分明是在很长的时间中,由孔子身边的人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快速抄记下来的。孔子不是因为要让他们抄记所以做这些事,说这些话,门人们当下抄记,也不曾抱持 “以为后世法”“以为天下法”的目的。
因而与其把这些话语当作现成的真理,一句句背诵实行,还不如还原其本色本性,从这些虽片段却真实、因片段而真实的记录中,看到两千多年前活过的一个精彩的人。
他有一些关于人如何活着、如何活得丰富精彩的意见,是我们自己想不出来的,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思想与感受上的刺激。用这种方式读《论语》,比传统读法辛苦,却也比传统读法有趣。辛苦,因为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设法 还原、理解作为一个人的孔子,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他说了什么。
我们需要搜集相关材料,把孔子的言与行尽量放回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我们更需动员关于心理、感情、逻辑的知识,用来解释孔子。如此,我们得到的,就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抽象道理,教你这样教你那样,而是热乎乎从内心里经过挣扎、经过人格与处境考验,产生的多层次且有转折变化的故事。
图源:电影《孔子》剧照
光是将《论语》中有关子路、子贡两位弟子的材料整理出来,就很有意思。相较之下,孔子对颜渊的看法及感情,是最统一的。子路经常反对老师,老师也经常受不了他的暴烈脾气。子贡聪明绝顶,又会说话,但老师有时候就觉得他聪明会说话到了奸巧的地步。孔子面对子路说的话,和他有意识对其他弟子讲起子路,或无意识不小心让其他弟子听到的批评子路的话,都有不同,更不要说孔子和外人谈起子路的说法了。他对子贡也如此。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子贡都是真实、多面向的人物,当然,孔子本身也是 真实、多面向的。真实的人必定是多面向的,也只有多面向的材料才能提供给我们来还原真实的人。因此我们珍惜《论语》的形式及其中记录的内容。
上下拉动翻看这个书签
《论语·先进》
《论语·先进》第十五章: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听到子路在弹瑟,听了很不爽,就随口批评他:“ 在我的门下怎么会有人弹这种曲子呢?”就像一个教声乐的老师,听到学生竟然在唱周杰伦的歌一样,他不高兴地表示:“这可不是我教的,我教你的本事可不是让你拿来这样用的。”
旁边的门人弟子听到老师这样说子路,话就传开了:“啊,老师骂大师兄没有资格当他的学生!”因此他们就没那么尊敬子路了。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特别替子路解释,同时也是指责那些现实的、改变态度的弟子:“子路是一个已经进到客厅里来的人,只是还没进到卧室而已。”子路已经很好很厉害了,所以老师才会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评断他;同时意味着:你们那些根本还没资格进到客厅,甚至连大门台阶都走不上来或根本就在院子外边的人,凭什么看不起子路、不尊敬子路!
再看《论语·先进》第二十四章:季子然问: “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掌握鲁国国政的季氏问孔子:你的两个弟子,仲由和冉求,能够算得上是“大臣”吗?仲由就是子路,他这时候和冉有(求)都在季氏家服务。
听季氏此问,孔子带点脾气地回应(《论语》的记录里用“子曰”,而非更礼貌的“对曰”):“我还以为你要问些别的重要的事,原来只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指的是信守原则来对待国君的人,如果国君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他的原则,就辞职不干了。子路和冉求,哪里称得上是大臣,他们只是具臣,是有本事、以本事来服务上级的人而已。”
因为听孔子说大臣是 “不可则止”,季氏就多问一句:“那么子路、冉有他们这种具臣,既然不是大臣,那就该会服从上级的指挥了?”孔子更不高兴了,回答说:“他们虽然没有大臣那么有原则,但要指挥他们去杀父亲、杀国君,他们也还是不会服从的。”
孔子自己才是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大臣,但也因为这样,季氏不想用、不敢用孔子。他们要的,是有能力却没那么多原则、没那么大脾气的臣子。
孔子明白季氏的态度,《论语》中也有多处记载了他不满子路、冉有做季氏家臣不够有原则的反应,不过既然是他的学生,子路、冉有的遵从、妥协还是有限度的,所以孔子不客气地对季氏表示:别想要他们听你的话,为了政治去做“弑父与君”的事。
不读经典,也能活得好好的,但问题是,“活得好好的”意味着什么?
《诗经》《论语》《庄子》《孟子》《老子》……含藏着中国人最初的政治制度、文学风格、礼仪风俗、生活方式的来源。读懂它们,会发现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和认知,可以如此开放、自由。
这本书是“经典摆渡人”杨照的十堂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老子》《荀子》《战国策》)。杨照以“历史式读法”而非强加现代观念的经典新读,还原经典文本于原初的历史语境,聆听它们对各自时代问题的回答,带你重新认识中国的“轴心时代”;以“文学式读法”沟通古今心灵,谛听千年前的隐秘心事,感受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智慧启示。
历史,应该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全幅可能,进而审视现实。重读千年经典,重逢诸子百家,重返历史现场,重识古代中国,一切,从这十部经典开始。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