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小编 2023年3月26日 15:00:02 小说大全 270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前提,是因为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往往会呈现出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景象,甚至真相与假象并存,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及其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进而决定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对于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定位尤为重要。纵观人类历史,所有价值取向的形成都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一定的认识根源,对某一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导致对它们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
总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合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
(摘编自陈新夏《历史观的价值维度及其与认识维度的关系》)
材料二: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历史观中比较热议的两个观点,前者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所持的观点,后者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所持的观点。英雄史观吹捧夸大少数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是他们决定了历史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进程。英雄史观将英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它不由“绝对精神”所支配。
展开全文
马克思并不否认英雄的存在,无论是英雄甲还是英雄乙的出现,总会有一个人跳出来成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回顾历史发现,由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和小资产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到最后都失败了,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可能初衷是为了群众,并以此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最后随着自身狭隘的私欲不断扩大,并且也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领导阶级,最终都以失败收场,而群众是这些运动中最大的受害者。
(摘编自安冬雪《浅析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价值取向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这一主观条件。
B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决定其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的提升,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
C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一坚实的理想信念,来源于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
D .马克思持有的是群众史观,同时也认同英雄的存在,但强调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B .纵观人类历史,价值取向虽有所不同,但都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一定的认识根源。
C .离开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就会陷入抽象和片面的理解。
D .没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 .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B .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
C .对社会发展动力在认识上的差异,是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
D .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价值的正确评价必须对社会历史有科学认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中说“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请以材料二中的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髯
高沧海
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
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的时候,我刚刚过完四十二岁生日,盛宴的快乐似乎还没宣告结束,像两抹胭脂红红地挂在腮上。听婆婆子这样一讲,我不由笑了起来,婆婆子认真地看着我,她说我笑起来的样子,像极了两岁的时候,嘴角上还是当年深深的小旋涡。
那么,为了四十年前的一个小故事,更或者是为了怀念一些亲人,就让我穿一双当年母亲亲手为我做的红丝绒的小布鞋,轻轻巧巧地回到两岁的时候吧。而当时的亲人,现在大多都已故去或者衰老得只剩下往事可以追忆。
我爷爷有一副引以为傲的长胡子,穿堂风穿过中堂,爷爷半躺在藤编椅上,他的胡须随风而摆,像杨柳依依。须发皆白,如玉,如琼脂。
爷爷的留声机里轻声播放着老唱片儿,《柳毅传书》里鼓乐阵阵,唱词温婉动人:霎时间千万红灯满湖照,紫气缭绕起波涛……
我摇摇摆摆地来中堂。对于我的那双小小的红丝绒的小布鞋来说,从东厢房里迈出来,走过鸡栅栏,走过两畦菜地,穿过两棵石榴树,这是一段很长的路。栅栏上有蝴蝶,蝴蝶的翅膀像五彩的叶子,一丛紫花地丁,在有豁口的瓦盆里冒出来,母亲掐了一把马齿苋,我一概不理会。我趴在藤椅上,捋爷爷的胡子,爷爷的胡子滑溜溜。那努力装睡的人,仰面朝天,这时刻开始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象水里的鱼吐出一串串泡泡,像麦垄边的黑天天结出一挂挂甜果,似乎告诉我不要担心他会醒来,他睡得很熟。
谁也记不好这个画面起于哪天。
暖暖的南风,还有燕子呢喃地歌唱,我趴在藤椅上睡着了,手里握着爷爷的白胡子。我爷爷悄悄睁开一只眼睛,他又睁开另一只眼睛,他轻轻地笑了,他下巴上的白胡子,在我的手里,像一群小天鹅般在舞蹈。
那个春天,我两岁,我爷爷七十九岁。
我熟睡的样子安稳极了,梦里的笑意盛满了我嘴角上的小旋涡。我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让河水欢快,水流汩汩。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
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
我爷爷不止一次,骄傲地站在老柳树下,他说,老兄弟,来,咱比一比谁的胡子好看,谁的胡子长。
我再一次趴在藤椅上握着爷爷的白胡子睡着了。
日光摇曳,石榴树和柳树的暗影扑进中堂,爬上爷爷的脸,我醒来了,爷爷却没有像往常那样跟我一同张开眼睛。
我爷爷去世了。
我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只有两岁。死亡和别离是天上的云,它会长了翅膀飞走,亦有可能变作一场小雨落下来,打湿我的红丝线的小布鞋。屋子还在,鸡鸭还在,吹跑蝴蝶的那阵风,正在菜畦里,摇晃着一朵油菜花的细梗,雨点,让油菜花湿漉漉的。
这场雨过后,我轻车熟路来到中堂。
中堂里,只有空空的藤椅。
父亲那时的下巴光秃的。他忽发奇想,他借了隔壁婆婆子平日里作法用的长长的黄麻,一缕缕剪短串起来。父亲穿起跟爷爷同样的白褂儿,下巴上挂着编成帘子般的黄麻,飘飘地进了中堂。留声机里的老唱片又唱起来:多谢人间传书客,清光阁里宾主欢……父亲半躺在那张藤编椅上。
那个白衫儿的长胡子老头,又像往常一样出现了。我爬上藤椅,捋他的长胡子,然后开心地,脱掉我的小布鞋。
父亲为我蓄起了胡须,刚开始还像钢针儿,需要黄麻的假胡子继续来遮掩,慢慢长至颌下,慢慢变得柔软,到转年的春天,父亲就可以拿掉黄麻,他已真正拥有一绺引以为傲、风吹飘飘的大胡子。只是他的胡须是黑色的。可即便他的胡须是蓝色的,是绿色的,是五彩的,又何妨?
婆婆子说,那时的我,若一笑,我就会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让河水欢快,水流汩汩。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
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
婆婆子是村庄里会作法的婆婆子。可是,她说,无论她施什么法术,那时的我都不愿笑,我重病缠身,虽求医问药,寻仙拜道,却整日啼哭。
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爷爷的须发,如玉,如琼脂,胡须像依依杨柳,随风摇摆。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爷爷为取悦“我”而留美髯的用意。
B .爷爷躺在穿堂的藤椅上,陶醉在留声机播放的《柳毅传书》的温婉的唱词中,说明爷爷对戏曲有独到的鉴赏力。
C .“我”趴在藤椅上握爷爷的长胡子,他悄悄睁开一只眼睛,又睁开另一只眼睛,轻轻地笑了,说明他沉浸在含饴弄孙的快乐里。
D .父亲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穿上跟爷爷同样的白褂儿,嘴上戴上黄麻做的大胡子,半躺在穿堂的藤椅上,听留声机里的老唱片。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拉回到四十年前,以“我”两岁时的视角讲述,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装睡”“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的细节描写和后面形象的比喻,刻画了一位慈爱、和善的老人形象。
C .那双“红丝绒的小布鞋”在文中多次被提起,它告诉读者“我”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小女孩,同时在结构上又起到线索的作用。
D .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写“我”对爷爷死亡的懵懂感知,死亡与离别虽然如飞走的浮云、飘荡的小雨,仍然打湿了“我”幼小的心灵。
8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 .最后两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上曰:“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对曰:“臣尔时不居重任,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即立其朝,何得不谏?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不从耳。”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淹不能对。上曰:“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对曰:“愿尽死。”上笑。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球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蔡国公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玄龄曰:“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已已,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义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B .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C .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率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D .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称怀道为是”与“斯是陋室”(《陋室铭》)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 .“但不从耳”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C .公,文中指爵位名,为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公亦作诸侯国君之通称及对尊长、平辈之敬称。
D .薨,古代称皇帝、皇帝的高等级妃嫔以及封王的贵族等死去;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去称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善于思考。他从胡商割肉藏珠,联想到官吏贪腐,帝王不能节制欲望带来的危害,要求近臣与君王同心合力,相互辅助。
B .唐太宗有情有义。大臣杜如晦生病,他派太子去探望;去世后,他亲临吊唁、赐物;很久之后,太宗提到杜如晦时总是会流泪。
C .唐太宗爱护百姓。他痛惜隋末天下大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还下令拿出皇宫的钱财赎回关内老百姓因旱灾而变卖的子女。
D .唐太宗心怀天下。他因连年灾害,大赦天下,下诏书称即使以己身代替百姓承受灾情,也毫不吝惜,只希望五谷丰登,天下安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
(2 )隋末乱离,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14 .唐太宗是如何鼓励杜淹进谏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甲①
杜甫
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
炙背可以献天子,美芹由来知野人②。
荆州郑薛寄书近,蜀客郗岑非我邻③。
笑接郎中评事饮④,病从深酌道吾真。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三月。时杜甫56岁,客居夔州。杜甫赤甲宅位于夔州城东北郊区,背靠赤甲山。②嵇康《与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③郑薛:郑审、薛据。郗岑:郗昂、岑参。都是杜甫的朋友。④郎中评事:指吴郎中、崔评事,前者为朋友,后者为表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起笔扣题,说自己到夔州已经两年,最近移居赤甲。
B .颔联用典并化用前人的文意,使诗意厚重丰富、蕴藉含蓄。
C .颈联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朋友离的远近不同和态度的差异。
D .尾联写吴郎中、崔评事两位朋友到访,开怀畅饮,一吐真心。
16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的现实。
(2 )《阿房宫赋》中,杜牧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后宫佳丽纷纷打开的妆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 )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对国事艰难的慨叹,和对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的追述。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在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虽日理万机却嗜书如命,仅菊香书屋藏书就有9万多册,分成11大类,堪称读书典范。“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养成愿读书、勤读书、课读书的好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如今,各类书籍多如牛毛,图书质量_____①_____,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好书如同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或如春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或循循善诱,令人_____②_____;或荡气回肠,让人拍案叫绝。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所以,读书一定要分良莠,选书而购,择书而读,否则就开卷无益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一个人读书再多,不能活用,不仅于事无补,且不如不读。因而,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_____③_____,不可分割。 只有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人不读书不足以成长,每个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读书氛围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来,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也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有读好书、善读书、爱读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
B .只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C .只要读好书、爱读书、善读书,就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D .如果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就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电子烟一度在市场上流行开来。与传统香烟相比,_____ ①_____,但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可选择性添加,并且不含焦油,这是很多人认为电子烟对人体无害的原因。
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是可选择的,但是商家为了让人更快上瘾,_____ ②_____。调查显示,电子烟中尼古丁实际含量最高可达传统香烟尼古丁含量的3倍。
除此以外,电子烟还会添加丙二醇、甘油等添加剂。其中,丙二醇具有一定刺激性,如过量吸入,就很容易影响呼吸系统,引起气道炎症;同时丙二醇在被加热后会分解产生甲醛。实验表明,电子烟雾中产生的甲醛含量是一般香烟的5至15倍,是我国室内空气中甲醛容许最高浓度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不仅如此,_____ ③_____,烟油中还会添加香精等各类调味剂。如果商家过分追求口味,会往香精里加入二乙酰等化学物质,二乙酰会刺激到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呼吸道纤毛,从而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还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因此危害是很严重的。长期吸入电子烟,也会逐渐摧毁你的健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为什么说电子烟也有害健康?请简要概括。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数字化时代也已经来临,网络科技在改变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更便利、快捷、多彩的生活。同时,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面对“电子钱包”“网上转账”“线上购票”等往往无所适从,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一些与数字时代脱节的老人一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当下值得关注、思考并着力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D2.C 3.D 4.①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②然后从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两个方面分析价值取向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③接着阐述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是确立合理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及其成为必要条件的原因。④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5.①英雄史观将少数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视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②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价值取向上把人民群众的私益放在首位。③英雄史观错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忽略了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群众史观则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价值取向……有赖于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这一主观条件”错误。原文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合理”对应“正确”,价值取向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
B.“ 决定”错误,原文是“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基于”不等于“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错误,从材料一“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可知,应该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
C.“ 来源于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错误。原文有“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可见其来源于两个方面。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就会陷入抽象和片面的理解”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合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往往”不等于“就会”。
故选C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首尾呼应阐述了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A. 是文章的观点,但都不是核心观点。
B. 是文章的观点,但都不是核心观点。
C. 是文章的观点,但都不是核心观点。
D. 观点既准确又全面。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第一段“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
从第二段“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可知,然后从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两个方面分析价值取向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从第三段“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前提,是因为……”可知,接着阐述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是确立合理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及其成为必要条件的原因。
从第四段“总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可知,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英雄史观吹捧夸大少数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是他们决定了历史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进程。英雄史观将英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可知,英雄史观将少数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视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
从“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知,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价值取向上把人民群众的私益放在首位。
从“英雄史观将英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马克思并不否认英雄的存在,无论是英雄甲还是英雄乙的出现,总会有一个人跳出来成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知,英雄史观错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忽略了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群众史观则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
6 .C7.C 8.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笑带给家人的快乐。②侧面烘托。如“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烘托了“我”和家人愉快的心情。③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爷爷和父亲用美髯给疾病缠身的“我”带来的抚慰和快乐,强化了亲人对“我”的爱,增强了艺术感染力。9.①结尾和开头都提到“婆婆子”,补充交代婆婆子的身份,使小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完整。②突出“我”当时重病缠身的境况,交代了爷爷和父亲让“我”摆弄美髯的原因,补充了文章的内容。③画龙点睛,突出主旨。“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为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我”对亲人的追念和感激之情。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 突出了爷爷为取悦‘我’而留美髯的用意”错,写爷爷的美髯,为了突出爷爷美髯的特别,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 说明爷爷对戏曲有独到的鉴赏力”错,突出爷爷对戏曲的喜爱,烘托爷爷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心情。
D.“ 父亲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错,父亲为了使“我”高兴,让“我”开心。
故选C 。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 又起到线索的作用”错,文章的线索是“美髯”。作者让“红丝绒的小布鞋”多次出现,意在借此物象表现和强化“我”童稚的感受和心理。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我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运用比喻修辞,把“我”比作鱼儿;“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运用拟人修辞,“抬起了头,神清气爽”把老柳树人格化。比喻和拟人修辞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笑带给家人的快乐。
“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这是一句景物的描写,景物的生动是一种欢乐的表达,侧面烘托“我”和家人愉快的心情。
文中前后两处运用相同的语言进行描写,是一种修辞上的反复手法,反复的作用在于突出强调,从文章内容可知,两处语言重在表现疾病缠身的“我”的笑带给家人的快乐,而“我”的笑是爷爷和父亲用美髯带来的,这样反复使用强化了亲人对“我”的爱,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看,开头“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提到“婆婆子”,结尾“婆婆子是村庄里会作法的婆婆子”补充交代婆婆子的身份,使小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完整。
结尾“无论她施什么法术,那时的我都不愿笑,我重病缠身,虽求医问药,寻仙拜道,却整日啼哭”前文重在写爷爷和父亲用美髯给“我”带来欢乐,此处写出“我”当时重病缠身的境况,交代了爷爷和父亲让“我”摆弄美髯的原因,补充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加合乎情理。
结尾句“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爷爷和父亲用美髯给“我”带来欢乐,强化了亲人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亲人的追念和感激之情。
10 .A11.D 12.B 13.(1)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贵显赫,为什么也不进谏?
(2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14.①唐太宗借杜淹荐引邸怀道之机,反问杜淹仕隋炀帝、王世充时不进谏的原因;②太宗直指杜淹不应因为职位低、担心不被采纳而不进谏;③太宗表明现在杜淹地位尊贵,自己也善于纳谏,鼓励杜淹直言进谏。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太宗问他邸怀道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道:“(当年)隋炀帝将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询问行留的计划,邸怀道当时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认为不可去江都。这是我亲眼所见。”
“问其行能”,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D;
“问行留之计”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 正确。“是”:正确。句意:你称赞邸怀道做得对。/“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句意:这是简陋的屋子。可见,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 正确。“但”:只是。句意:只是(他)听不进去。/“但”:只是。句意: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可见,两句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C. 正确。
D.“ 古代称皇帝……等死去”错误,皇帝之死称“崩”。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去世后,他亲临吊唁”错误。从原文“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可知,在杜如晦病重,去世之前,太宗亲自去探视,没有提到去世后太宗亲临吊唁。
故选B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仕”,做官;“容”,或许,“尊显”,地位尊贵显赫,“何得”,为什么。
(2 )“乱离”,天下大乱,“因”,接着,接下来;“收瘗”,掩埋尸骨。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即立其朝,何得不谏?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可知,唐太宗借杜淹荐引邸怀道之机,反问杜淹仕隋炀帝、王世充时不进谏的原因;
从“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可知,太宗直指杜淹不应因为职位低、担心不被采纳而不进谏;
从“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可知,太宗表明现在杜淹地位尊贵,自己也善于纳谏,鼓励杜淹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
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问他邸怀道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道:“(当年)隋炀帝将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询问行留的计划,邸怀道当时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认为不可去江都。这是我亲眼所见。”太宗说:“你称赞邸怀道做得对,你自己为什么不直言劝谏?”杜淹回答道:“我当时不担任重要职务,加上知道(我)即使劝谏,(隋炀帝)也不会听从,徒然一死毫无益处。”唐太宗说:“你知道炀帝不可进谏,为什么还要在(隋)朝担任官职?既然在朝为官,又怎么能不进谏?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贵显赫,为什么也不进谏?”杜淹回答道:“我对王世充不是不进谏,只是(他)听不进去。”唐太宗说:“王世充如果贤明又能纳谏,便不应亡国;假若残暴而又拒谏,你怎么能够免于灾祸呢?”杜淹回答不上来。唐太宗说:“现在你的地位称得上尊贵了,可以进谏吗?”杜淹回答:“甘愿冒死强谏。”唐太宗笑了。唐太宗对身边亲近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城有一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一粒宝珠,用刀割开身上的肉,将宝珠藏在里面,有这么回事吗?”大臣答道:“有这回事。”唐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人爱惜珍珠,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官吏受贿贪赃依法受刑,和帝王追求奢华而招致国家灭亡,这与胡族商人的可笑行为有什么区别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商纣(均贫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是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当同心合力,相互辅助,以免被后人耻笑。”蔡国公杜如晦病重,唐太宗(先)派太子前去询问病情,后来又亲自前去探视。甲申(十九日),杜如晦去世了。唐太宗每次得到好的物品,都要想起杜如晦,派人将物品赐给他家里。时间长了,(每当)提到杜如晦,唐太宗总是会流下眼泪,对房玄龄说:“你与杜如晦一同辅佐朕,现在我只能看到你,(却)看不到杜如晦了!”夏季,四月,已卯(初三),唐太宗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关内地区发生大旱,导致饥荒,老百姓大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己巳(二十二日),唐太宗下诏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老百姓被变卖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唐太宗下诏书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旱灾和蝗灾,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灾害移到我的身上,来保全百姓也,(我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干旱地区天降喜雨,百姓大为高兴。
15 .C16.①迁居赤甲新居的自得。②漂泊异乡,不能向圣上献言的歉意。③对荆州和蜀地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朋友到访的欣喜。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说明……态度的差异”错误。有距离上远近的不同,但没有体现态度的差异。
故选C 。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首联“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可知,作者叙述了自己新居赤甲所处的巫山楚水的美景,表达了迁居赤甲新居的欢喜自得之情。
从颔联“炙背可以献天子,美芹由来知野人”可知,作者用典并化用嵇康的文意,借“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不能向圣上献言的歉意。
从颈联“荆州郑薛寄书近,蜀客郗岑非我邻”可知,朋友寄来书信,勾起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可惜他们不是我的邻居,不能时时相见,表达了对荆州和蜀地朋友的思念之情。
从尾联“笑接郎中评事饮,病从深酌道吾真”可知,作者“笑接”友人,病中还坚持和朋友“深酌”畅谈,表达了对朋友到访的欣喜。
17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佛,狸,祠,鸦,荧,镜。
18 .参差不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相辅相成19.借代。借体为黄金屋、颜如玉,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黄金屋和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代指出人头地。化繁为简,文笔精炼,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具有生动的效果,引人联想。20.B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指图书的质量不一,可选用“参差不齐”。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第②空,语境指读一本好书能令人顿悟,可选用“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
第③空,语境强调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互相补充,可选用“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中,“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就是金钱和美女,化繁为简,文笔精炼,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具有生动的效果,引人联想。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语序不当:
一是“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语序不当。就读书而言,“爱读书”是“读好书”的前提,“爱读书”“善读书”,三者具有逻辑递进关系;改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二是“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语序不当。从句子成分搭配角度看,根据多层定语中不带“的”定语更靠近中心语这一排列原则,“财富”的定语“宝贵”应置于“金钱所买不到的”之后。
修改完全正确的只有B 项。
故选B 。
21 .①电子烟中依然含有尼古丁②往往会添加大剂量的尼古丁③为了增加电子烟的口味22.电子烟依然含有大剂量的尼古丁,其所使用的丙二醇、甘油、香精等添加剂也会危害呼吸系统,因此,电子烟同样有害健康。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可选择性添加”,推断①处可以填入“电子烟中依然含有尼古丁”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商家为了让人更快上瘾”“调查显示,电子烟中尼古丁实际含量最高可达传统香烟尼古丁含量的3倍”,推断②处是说商家在电子烟中添加了大量尼古丁,可以填入“往往会添加大剂量的尼古丁”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下文“烟油中还会添加香精等各类调味剂。如果商家过分追求口味,会……”,推断③处可以填入“为了增加电子烟的口味”之类的内容。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要提取关键信息“商家为了让人更快上瘾……调查显示,电子烟中尼古丁实际含量最高可达传统香烟尼古丁含量的3倍”“除此以外,电子烟还会添加丙二醇、甘油等添加剂……”“烟油中还会添加香精等各类调味剂……”,综合以上信息可知,“长期吸入电子烟,也会逐渐摧毁你的健康”。然后再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对以上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即可。
23 .例文:
跨越“数字鸿沟”,彰显文明温度
在这个“数字”潮生的时代,数字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与多彩。可令我们感慨的是一些老人并未享受到数字科技带来的福祉。他们不知健康码为何物,出门四处受阻心茫然;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面对线上政务办理心畏难……在我看来,“数字鸿沟”面前,老人更应被温柔以待,让我们以“数字反哺”彰显文明的温度。
家庭反哺,给老人以勇敢跨越“数字鸿沟”的勇气。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艾米莉•狄金森的小诗令我们深思。“如果我愿”,这四个字似乎有千钧之重。我们应从鼓励家里的老人开始,从关爱身边的老人开始,多鼓励他们克服对数字化技能畏难情绪,让他们愿意跨越数字化的藩篱。我们一遍遍地教他们练习,一次次地给予他们赞许,温情反哺,自会创造奇迹。如今,不少老人怀着一颗不老之心,已勇敢跨越了数字化的藩篱,他们刷微博、玩抖音,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多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温情反哺,会给予老人更多跨越“鸿沟”的勇气。
科技助力,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更多便利。
人文与科技齐飞,更能彰显科技的魅力。数字化时代的科技研发应更个性、多样化,以帮助更多弱势群体跨越数字化的鸿沟。如今,不少国家和地区推出了“乐龄科技”,这种科技意在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为健康、舒适和安全的环境,如乐龄智能手机,乐龄智能轮椅,乐龄爬楼梯机等,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便利。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若12小时内读数低于0.01立方米就会自动报警,居委会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原本清冷的空巢生活因为有了技术的“照拂”而暖意融融。科技前景无限,人文关怀彰显,相信未来的科技发展会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更多的便利。
社会共管,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
数字化时代,“数字反哺”的温度即是文明的温度。全社会联袂携手,共同努力,才能更快地打破老人与数字生活的壁垒,提升老年人的体验感与幸福指数。新加坡发起“数字诊所计划”,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欧盟不少国家开办老年数字学院,为老年人提供数字技能学习机会。对于我们这样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国家来说,应形成家庭、社区、社会的联动机制,从老年人互帮或跨代扶助,让老年人感受到融入数字化生活的温暖与力量。
在“冰塞川”“雪满山的”的“数字鸿沟”当前,让我们用温情帮老人驱散恐惧,以科技帮老人走出茫然,以携手共进的能量为老人提供力量。你把我养大,我陪你翻越生活的篱笆。相信,有反哺之桥飞架南北,数字“天堑”终会变“通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如今,数字技术、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数字化生活也给一些老年人造成了不便——移动支付、手机抢票、线上挂号等都令他们无所适从。数字时代,如何让老年人跟上时代发展,不被边缘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材料关注社会热点,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新事物接受缓慢的老年群体,关注有关单位的服务精神与服务理念。对此,我们可以联系现实思考,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奋力向前奔跑的同时,也要关注这些“跟不上时代的人”。我们要具有同理心,正视老年人的困境和窘境,关爱老年人。人上了年纪以后,学新东西就是会变慢。他们有的看不清智能手机上的字,有的不会操作手机,有些根本就不识字……这都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如果我们无视这些困难,硬要说“不会用智能手机,是因为他们懒,不上进”,那显然是不对的。
同时,对于老年人,我们要以“快一拍”包容“慢一拍”,以“快一拍”带动“慢一拍”。比如,网络办理与现场挂号并行不悖;扫码支付与现金交易两者相宜;扫描健康码与出示纸质健康证明并驾齐行。如今的时代,时下的中国,我们既应有快行不悖通路,亦应有慢步有容之所。快慢两相宜,稳步共前行。
写作时,可以先从社会的角度,提出社会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同时也可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提出老年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主动跨过“数字鸿沟”。当然,也可进一步打开思路,深化主题,说明我们也要去关注世界上同样面临“数字鸿沟”窘境的人和事,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和地区。在写作时,可以从社会角度、个人角度谈论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的问题,也可以谈数字化时代,除老年人外,也有其他的一些人(国家、地区)在“鸿沟”面前难以跨越的问题。总之要层层深入,从“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把问题分析透彻。
立意:
1. 请给老人留下一条“慢车道”。
2. 制度当利民,温情社会行。
3. 科技与传统齐飞,智能共人文一色。
4. 请帮助老年人搭上“数字快车”,数字时代,也要让老年人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
5. 行动起来,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守护“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