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流浪在外,思乡情切
小编 2023年3月28日 04:00:12 小说大全 300
《静夜思》:流浪在外,思乡情切
李白像(马睿临)
《太白行吟图》宋梁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马睿
想家,本是人之常情。李白是个在家里待不住的人,在他“东涉溟海”“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之后,又来到了安州(今湖北安陆)。李白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来看看自己的老乡——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笔下的“云梦泽”(《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在这里,一个万籁俱静的秋夜,一轮明月高悬于山顶,诗人不禁倍加思念家乡与亲人。于是,《静夜思》就这样诞生了。
在无尽的思乡之情中,李白写道:皎洁的月光洒落在床前,我怀疑是地上泛起了一层秋霜。抬起头来,能看到天空中那一轮明月。当低头沉思时,不由得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壹 远游思乡
展开全文
诞生千古诗篇
上古时代,在长江中游(今湖北一带)有两个大湖泊。江南的叫“梦”,江北的叫“云”。后来,湖水越来越浅,两湖汇成一片低洼潮湿的陆地,就是“云梦泽”。
那么,“云梦泽”到底在哪儿呢?——就在安陆。
“查鄂中地势,自县以南云梦、汉川、监沔一带,古时称为‘云梦泽’。唯安陆地势较高,地形多为平陆,或取意于‘安于陆地’之义”(民国时期《湖北县政概况》)。
安陆的历史非常悠久,境内李家店鹿河附近夏家寨、桑树乡的胡家山等1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另据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攻安陆……”这表明在战国晚期,此地就已称“安陆”了。
在秦汉时期,安陆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湖北安陆、云梦、应城,以及汉川、黄陂、汉阳、京山等县市区的一部分。到三国时期,安陆属于吴国的领土,管辖范围逐渐缩小。直到隋炀帝大业初年,县域才基本定型。其后虽偶有分合,但总体变化不大。
在唐代,安陆是个大城市。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年)把安陆郡改为安州总管府,后来又被升为大都督府,是淮南道西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李白来安陆之前,曾“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眼下,他身上带的钱也折腾得差不多了。来安陆后,渐渐有了捉襟见肘的窘态。
纵观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一定是出自巨额的投资、朝廷的重视、媒体的炒作和权威的推崇。相反,往往是艺术家在困境、痛苦、摧残与挫折中的产物。在一个万籁俱静的秋夜,只见一轮明月高悬于山顶,诗人不禁倍加思念家乡与亲人。
于是,《静夜思》就这样诞生了。
贰 月夜悲秋
思念亲人和故友
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出现最多的事物之一。据专家统计,在李白现存的1050首诗文中,直接写到月亮的就有299首,比例高达28.5%(毛晓红、甘成英《巴蜀文化意象对李白咏月诗的支撑和塑造》《李白研究论丛》第八辑)。
为什么李白会把洒在地上的月光疑作秋霜呢?这就和安陆的气候有关了。
安陆地处湖北省的东北部,涢水中游,东经113°19'-113°59',北纬31° 04'-31°29',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1117毫米,有霜期为11月20日至次年的3月20日,前后长达119天。
正因时至深秋,李白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地面反射的月光是刚下的秋霜。
举头望明月——与家乡蜀中的崇山峻岭相比,安陆的山并不高。
安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秦岭褶皱系东段南部和扬子地台北缘中段,二者间主要以断裂为界。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安陆的地势呈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倾斜;北部为丘陵岗地层岚秀出,南部为河谷平原,平畴沃野;东部丘陵起伏,西部岩壑幽深。涢水纵贯全境,漳水自境西而南绕,山川环峙,水陆流通。境内较为著名的山峰有白兆山(碧山)、太平寨(石门山)、蒋家山、王子山、梁家山、毛家山、凤凰山、摇宝山等。
至于说李白所望见的是安陆哪一座山上的月亮,现已不可考,一说此诗作于湖北省广水市西南部的寿山,与安陆市西北部接壤。
低头思故乡——李白的故乡远在万里之外的剑南道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在中国人看来,是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与四时晨昏,而外物节候的转变会使人的内心受到触动。春天和秋天都是色彩变幻的季节,春草又绿了,秋霜又起了。当四时变化时,大自然的景物也有所变化,而诗人最喜欢写春秋两个季节:“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所以这时候人与大自然就会有一种共鸣:当你看到季节的变化,就会有一种内心的感动。而对于“春花秋月”感慨最深的是谁?当然是离家在外的游子。
相对于生机勃勃的春天来说,万木萧瑟的秋色又更容易让诗人伤感。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有“悲秋”的传统。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曾说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他的学生宋玉也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到了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则说:“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
秋天真是使人悲哀的季节,人们亲眼看到树叶一天比一天变黄了,一天比一天稀少了,一天比一天落得更多了。所以,“悲秋”不仅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更是人类生命与大自然生命之间的一种共鸣,是生命落空将要终了的悲哀。古人云“秋士易感”,诗人们多在秋天草木摇落之际,感到人生易老的悲哀(叶嘉莹《叶嘉莹说唐诗》)。
在这种情况下,游子心中最容易产生的思绪就是思念家乡、亲人和故友……
叁 唐诗巅峰
用词朴实却情景交融
一个人在思乡的时候会想办法来安慰自己,而作为大诗人,李白安慰自己的方法当然是写诗,他善于把无生命的大自然写出生命来。山水、日月、风云、雷电……都是没有生命的,但在李白的眼里大自然的景物却无时无刻是静止的,在他的笔下能赋予大自然以鲜活的生命。
中国的文学作品常常写到明月,明月非常容易引起人的思念与感动。这是因为,人如果与亲友分离,彼此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完全隔绝。但永远有一个共同的美好事物,能够成为牵系彼此心灵的纽带,这就是明月。静生慧,慧生思。月光普照天下,即使亲友远隔千山万水,与异乡的游子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
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有这种千秋寂寞的感慨。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就在于天才比常人所关注的往往是一种更高远、更长久的感情。一定要写出整个人类最深广的思想和感情,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对读者的感染力才会越强。
我们判断一首诗的好坏,不是看其外表的雕琢修饰,而是要看它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和生命有多深厚。这首《静夜思》很短,用词也很朴实,却情景交融,为读者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游子秋夜思乡图。诗中语言平实而寓意深长,精确地刻画了“思乡”这一人类普遍性感情。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把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悦耳悦目;其二为悦心悦意;其三为悦神悦志。《静夜思》正是满足了各个层次读者的审美感,才会历久不衰,广为传播。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人读到这样明白晓畅的诗句,都会被其所蕴含的浓浓思乡之情所感动,引起强烈共鸣——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或者说是李白的内在张力。
中国文学的巅峰是唐诗,唐诗的巅峰是李白,而李白的巅峰则是这首《静夜思》。
《静夜思》,中国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峰!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