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犀牛村——“五金”农民在“犀”望的田野上过上“牛”气生活
小编 2023年3月28日 06:18:03 小说大全 217
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这两年一直“声名远扬”——之前是因为老百姓“抱怨”,现在是因为幸福感“爆棚”。
“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说起犀牛村的过往,桐林组村民施发明老人直摇头。
“光租金这一块,一年可得3300多元,加上每月将近3000元的打工工资,算下来,一点都不比外面差!”从昔日一家子围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转,一年满打满算顶多“刨”出两千来元的收入,到如今将土地租赁给企业发展“稻谷+油菜+油葵”种植,每年近4万元的进账。3月13日,在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的稻油轮作基地,一手拿租金、一手领薪金的安美琼真切感受着“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联结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共同发展“1+1>2”带来的增收喜悦。
卫城镇犀牛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受自然条件限制,当地群众祖祖辈辈靠天吃饭。
穷则思变,变则翻天覆地。地还是那块地,村已不是那个村。2021年,在广东打拼多年的林丹回到犀牛村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在开展“1+1”发展试点中,她带头入股、带头发展,顺利在2022年底实现分红20余万元,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组织力持续增强。
犀牛村的变化始于这一年。
经过党委、政府、专家、市场经纪人的“把脉”,结合村情民情,林丹带领村支两委按照“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入股”的模式,成立了第一家以农机服务为主的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2022年,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的“1+1”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实现土地集中经营、农户抱团发展、农作物规模种植,最终创新形成了政府、企业、农民利益联结多元模式,走出了一条“租金+薪金+股金+现金+奖金(养老金)”撬动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土地流转收租金。过去当地农民的田土都是自家耕种,种地靠天气、市场靠运气,不光收入低而且还无保障,为了让这些各家各户的闲散地发挥效益,犀牛村在新中组、新桥组流转土地500亩,并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自建了500亩的油葵、油菜种植基地,在赚取租金增收的同时,促进了土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基地务工赚薪金。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绿色粮油生产基地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等对劳务需求的不断加大,逐步将富余劳动力培育成新型职业农牧民。这两年,犀牛村等为土地流转农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2000多个,平均工资标准100元/天,农民在家门口上班,不仅学习掌握了劳动技能,还额外赚取了务工薪金,增加了稳定收入。
入股合作分股金。通过以土地、资金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按照“产业连营、股份连心、责任连担、利益连享”的运营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巩固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在土地经营权入股中有稳定收益。
展开全文
产品变现得现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等富民产业,将农民的土蜂蜜、土鸡蛋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收集打包后,统一销售给附近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并通过电商直播、淘宝线上销售、微信订单、线下购买等多种销售渠道,销售订单农业,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勤劳致富有奖金。人人都是股东,并非意味着吃“大锅饭”,在寻求产业发展过程中,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积极引导创新采用“返租倒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农机专业合作社将社里旋耕机、玉米大豆收割机、油菜移栽机、播种机,通过“返租倒包”给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产业工人,由产业工人进行保养维护,实行奖勤罚懒的绩效管理,并整合周边村镇合作社的人员和设备,将农资销售、劳务输出等纳入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业务的多样性和服务地区,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购买养老保险让将来有“养老金”保障。
一地生“五金”,揣着“股金、租金、薪金、现金、奖金”的犀牛村村民,土地转了,收入涨了,人心也暖了。2022年,犀牛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万元,全村15%的农民因“五金”增收,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文福
编辑 董佳星
二审 罗昌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