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杰:我所收藏的道教法印初探
小编 2023年7月4日 15:18:30 小说大全 62361
韩世杰,字順乾,号乳罗山人,颜室,乐水山堂。原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财务处工作,高级会计师。主编及参加编著《工业企业价格管理》《工程设备投标报价策略与技朮》《机械价格学》《企业价格实务》《机械工业企业定价策略与方法》。《上海价格志》编委,国家发改委全国价格信用认证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机械工业部价格研究会(学会)副会长,上海机电工业大学特聘教师,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业余爱好广泛,善于研习,精于鉴定,对古代钱币、玺印、票据、稅单均有收藏和研究。随兴走笔,发微探幽,言人之所未言,不囿套路,但求舒心而已。
我所收藏的道教法印初探
韩世杰
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昔日公暇之余,除对经史诗词信手翻阅外,对古代文化载体的钱币、玺印、票据等也随缘收藏,日积月累,颇有所获。离岗去位,时日渐宽,遂有以遗物为本,参合文献小议所得之念。
今将自己所收藏印章中的道教法印公诸于世,以供印人、学者、同好共赏。同时对部分各家阐释不一,或未曾破译,或释读有误的道教法印印文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求引起争鸣,最后达到共识之目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组成部分。道教对中国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哲学、医学、化学、养生保健、伦理道德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如果我们剥去他神秘的外壳,剔除他糟粕的一面诡境主宰,就会领悟出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他与中国儒学一样,世世代代浸润着、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道教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在皈依宗教的人数上却远远低于外来宗教佛教。佛教直白,道教谲诡。直白易获众,谲诡易召疑。
道教的谲诡部分体现在他的印章符箓之中。道教称其印曰法印,据《灵宝玉鉴》卷一云:“法者之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犹德礼之有政形以导之齐之也。故章表奏申关牒符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仪也。印则各有师传者,欲天地神祗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①
所以道教的法印不仅代表仙界职司的威权,也是各派传授有绪的信物。道教法印品种之多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也是道教的一大特色。
藏印之一:《雷霆都司之印》
此印质地为铜,印面58*57厘米。字体流畅秀丽。印背上方刻一“丄”符号,“丄”实为一个“上”字,下方刻一“记”字诡境主宰,惜钮已断失。(图一之1、2)
曹锦炎先生在他所著的《古代玺印》②一书中,就将1989年出土于湖北武当山剑河畔的一方端石两面印的一面“雷霆都司之印”(图一之3)释为“雷霆司之印”。
这种似篆非篆,类符如字的文字,难倒了不少新老印学大家。如不谙熟道教经籍,并借助道教经籍所著录的印式文字去释读它,你就是读书五车、字书满肚,恐怕也要望详兴叹了。因为这种印文书体打破了汉字篆体书写常规,笔画增减无度,字形变异多端,仅保留似是而非的汉字部分篆体结构。释读思维只有与道教经籍相结合,与所著录的印式相参照,才能明白它是哪一类道教法印以及它的印文内容。
我看了他所著录的印拓才知其将“霆都”二字误释为一“霆”字。至于他认同的江西德兴三清山、辽宁沈阳、四川岳池出土的此类法印印文均为“雷霆司之印”,因未见实物或印拓,故不敢妄断其正确与否,只能以道教所设的仙界职司来推测,大概也是漏释了一个“都”字。
我所收藏的第一枚《雷霆都司之印》(图一之1)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雷霆都司之印》字体、风格最为接近。(图一之4)据王育成先生考证,中博所藏的《雷霆都司之印》当为宋代之物,结合铜质来看,我所收藏之印亦不晚于宋。中博此类印入馆三十年后,方为王先生所破释③,可见此类法印留意者寥寥,读释之艰难。
《雷霆都司之印》的用途,道书云其“此印专为申奏而设,乃天门、雷门识认之私,其印文方圆各有法则,印文乃雷霆都司之印…。凡召雷部将吏及邵阳雷公,皆以此印符牒,谓之暗号,大有报应。”④上述引文的大意是:此印为道士沟通神灵、书达天庭时所用。护卫天门、雷门的雷神都认识这种秘密的文字。他的主要用途是在呼召雷部诸神的文书上钤盖之用。其印文虽常人不识,但作法遣神时却灵验得很。文中的“私”和“暗号”皆言印文文字的奥秘。
总之,这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法印是道教作为权力、权威、仪用的象征。
图一(一)《雷霆都司之印》
1、本人收藏《雷霆都司之印》之一实物照片
(图一之1)
(图一之2)
2.本人收藏《雷霆都司之印》之一钤本
图一(二)《雷霆都司之印》
1.本人收藏《雷霆都司之印》之二实物照片
2. 本人收藏《雷霆都司之印》之二钤本
图一(三)湖北武当山剑河畔出土两面端石印
一面为《雷霆都司之印》翻印图
藏印之二:《九老仙都之印》
《九老仙都之印》铜质,印面4.7×4.8厘米,厚0.7厘米,通高4.4厘米。橛钮,钮下成坛形。钮上阴刻一“丄”符号,代表钤印方向,上面已经讲到“丄”实为一个“上”字,《说文解字篆韵谱》、汉简的“上”字多写成“”或“丄”,“下”字多写成“”或“丅”。印背右有
、
、
三个符号。第一个符号似为“月”字,第二个符号为代表天、地、水三官的三星。第三个符不识。印背左有
、
、
三个符号,第一个符号似为“日”字,第二、第三个符号与右边相同,但第三个符号是右边第三个符号的反体。(见图二之1、2)
《九老仙都之印》又名《九老仙都君之印》、《上清九老仙都之印》。九老仙都是道教重要的尊神,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将道教所称之神仙分列七阶,每阶设一中位,每一中位又各立左位、右位,分列多位神仙相配之。九老仙都列于第四中位、左位第九位⑤。九老仙都印的用途和功能,《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七云:“有拜章之仪、用九老仙都印者,以太清同生八老尊是太上为师,故弟子上闻于师,以九老仙都印自章首,再拜至太岁,章尾却用十二小印…。”⑥其大意是道教弟子上章给老师,在章表上钤《九老仙都之印》并配以十二个小印盖在上面。《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云:“夫上清九老仙都印者,佩之入山,狼虎精怪自伏,遇江河风雨顺济可管天下洞府仙官。若佩其印,兵不能害,虎不能伤,水不能溺,临大危难,必有善生。常人佩之,寿命延长,伏诸邪鬼,百恶不侵。及治小儿夜啼、驚风及大人诸般疾患,并烧灰用乳汤服下立效。催生下死胎,此印佩之安胎。妇人无子,佩之有孕。及解咒诅、冤枉,令人聪明,用之皆应。”⑦依上所述,《九老仙都之印》的用途和作用,真是大到无所不包的地步。上述所谓的“佩之”,不一定都用实物,大概多钤于纸类或织物上。观宫之印同类无几,乞福避祸者皆佩之,如何应付得了。
九老仙都之名,始见于汉末魏晋间方士假托西汉东方朔所集《十洲三岛记》一书中,《云笈七签》录有其文。九老仙都原为书中所述之仙境,后便将其最高之神名之“九老仙都君”。《茅山元符观颂碑》载宋徽宗宠信茅山上清法师刘混康,“赐号葆真观妙先生,诏刻九老仙都君玉印…”,据王育成先生考证,现藏辽宁博物馆《元人周文英作诗誌传》墨迹上钤盖的“九老仙都君印”即宋徽宗诏刻之印。(见图二之3)王先生把这种书体称作宋代叠篆,并说“在传世各种道书著录的‘九老仙都印’印式中都没有这种书体的印名”。⑧我所收藏的这枚《九老仙都之印》恰恰是这种叠篆式书体的法印,它可补上道书的漏载。
图二(一)《九老仙都之印》
1. 本人收藏《九老仙都之印》实物照片
2. 本人收藏《九老仙都之印》钤本
图二(二)《元人周文英作诗誌传》墨迹上
《九老仙都之印》翻印图
藏印之三:《上清天枢院印》
《上清天枢院印》,铜质,印面5.4×5.3厘米,厚0.8厘米,通高4厘米,板型钮。印背上方阴刻三个“上”字。[见图三(一)之1、2]
“上清”是道教所称最高仙境三清境之一。三清境又称“三清天”、“三天”。《道教义枢》卷七云:“大罗生玄元始三炁,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⑨
三清境有三个尊神居住主宰,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二云:“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则曰洞真、洞玄、洞神。”⑩又《道教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11)
“天枢院”是道教主要的神仙司府。《上清天枢院印》的用途据《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云:“夫上清天枢院印者,为上清三天门下进奏之司,凡于人世为民行法申奏天曹,关牒中界、下界鬼神之事,皆需此印。除天界上帝,可具状奏闻中界五嶽名山大川、下至酆都之神,不论高下,并用关牒。及佩之除邪,服之治病。有此印随行,天下鬼神皆伏,所行之处鬼神侍。”(12)
由此可见,《上清天枢院印》用于上表天府,行文中界、下界鬼神。引文里的下句话对上句话作了进一步阐释,说明使用此印的权力范围,即除天界上帝,对中界的五嶽名山大川、下界的酆都之神,不论高下,皆可以钤盖《上清天枢院印》进行召使。另外,随行佩带此印可除邪治病、降伏鬼神。所到之处鬼神侍佑。(“酆都”为鬼国都城,酆都大帝为道教冥界之神)
《上清天枢院印》多为符篆式的字体,印人论及或在玺印图录中,释之常误。王翰章、王长啓先生所编著的《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13)收录了与我所藏相近字体的《上清天枢院印》三方[原序号为一八四(一)一;一八四(一)二,(原印拓倒置);一八四(一)三;一八四(八)],[见图三(一)之3、4、5、6]编著者均笼统标作“符篆印”,未释出印名。
同书还有两方《上清天枢院印》[原序号一八一(一);一八一(二)],[见图三(二)之1、2]只释出左列“枢院印”三字,右列“上清天”三字未能释出。孙慰祖先生在他主编的《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補遗中(14),把《上清天枢院印》释作《上□天枢□印》,“清”、“院”两字未能释出。事隔两年,在他所著的《可斋论印新稿》(15)里把《上清天枢院印》又释作《长□天枢□印》,除“清”、“院”两字仍未释出外,对原来释读正确的“上”字却误释为“长”字。其实这种符篆式的法印,如能参考道教经籍,释读还是有径可寻的。
图三(A类)《上清天枢院印》
1. 本人收藏《上清天枢院印》实物照片
2.本人收藏《上清天枢院印》钤本
图三(一)
1、《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一)一]《上清天枢院印》翻印图
2、《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一)二]《上清天枢院印》翻印图
3.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一)三]《上清天枢院印》翻印图
4.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八)]《上清天枢院印》翻印图
图三(B类)《上清天枢院印》
1.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一(一)]《上清天枢院印》翻印图
2.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一(二)]《上清天枢院印》翻印图
藏印之四:《道经师宝》印
我藏《道经师宝》印两方,一为铜质,一为木质,均有印盒承之。盒内尚留红色印泥老结,当系流传使用之物。两方《道经师宝》印印文为篆体,布局规整,篆法传统。
铜印印面为5.5×5.5厘米,通高3.7厘米,钮为矩形,印背右上方铸一阳文“上”字。印盒造型为上大下小的斗形,盒高1.7厘米,上面尺寸为6.4×6.4厘米,靠口外沿围一条近4厘米宽的带状装饰。下底尺寸为5.9×5.9厘米,底四角各有一个为减少摩擦的“∟”形支座,中间铸有带边框的阳文字(不识),靠边框旁有阴刻“玄静”两字,可能是宫观里主持的法号。从字体风格和造型分析,此印当为元代之物。(见图四之1、2)
木印印面为5.8×5.8厘米,通高3.6厘米。钮为短矩形,中刻一“上”字。印盒亦为斗形,盒高3.7厘米,上口沿外突,尺寸为9×8.9厘米,下底尺寸为7.3×7.1厘米,从字体风格和木质陈旧程度分析,可能为明清之物。(见图四之3、4)
《道经师宝》印是道教法印群中的重要品种。关于道教师宝的含义道教经籍多有阐释,唐清溪道士孟安排所集《道教义枢》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谓师宝,以气应感是谓道宝,妙文示法是谓经宝。”(16)
清全真龙门派宗师王常月所传,其弟子记录整理的《龙门心法》云“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17)
根据所引上文,参之其他道书,我对“道经师宝”的理解是:“经”为道教之经书,“师”为道教祖师太上老君或各派宗师。至于“道”的本意起初只是一种哲学学派的宇宙观,宗教化了的“道”就变成道教最高、最根本的教理。
《道经师宝》印的用途较广,《道法会元》云:“曾受箓者,申奏用职印,关牒用法印。未受箓者,奏申关牒通用道经师宝”。(18)“箓”道教又称法箓、宝箓,《正一修真略仪》云“夫神符,宝箓,其书自然,故于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浑茫之际,空中自结飞玄妙气,成龙篆之章,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同书又云:“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19)“箓”常与“符”一起在教内秘授,称授符箓或授箓。道教信徒通过规定的仪式接受法师传授法箓后,才能成为该派真正的正式弟子。信徒初次受箓,给神上表章时用《道经师宝》印。道教场所内的一切文书均可用《道经师宝》印。
图四(一)《道经师宝》印
1. 本人收藏铜质《道经师宝》印实物照片
2. 本人收藏铜质《道经师宝》印钤本
3. 本人收藏木质《道经师宝》印钤本
4.本人收藏木质《道经师宝》印实物照片本
藏印之五:《北极驱邪院印》
《北极驱邪院印》铜质,印面5.9×5.8厘米,厚0.5厘米,通高3.2厘米。板纽,印背右上方铸一“上”字。此印“北”、“枢”、“院”三字由北斗七星围绕,是道教神司衙署用印之一。(见图五之1、2)
此印存世量较多,道教经籍多有录著。其用途在《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五有所记载:“此印建北帝斋以代灵宝大法司印,及行雷法一应文移通用。”(20)北帝当为北极七星之神。斋即斋醮,道教科仪。文移即移文,这里指不相统属的神司衙署间的文书。此段引文的意思是:建坛行斋醮科仪时,《北极驱邪院印》可代替《灵宝大法司印》而用。行雷法时,一切不相统属的神司衙署的文书上都可用《北极驱邪院印》。这段文字对我们破释“北极驱邪院”与“雷法”相联系、相合一的道教法印启发很大,对此问题,我将在下面详述。此印为黄铜质,参之字体、风格,当属明代之物。
图五(A类)《北极驱邪院印》
1、 本人收藏《北极驱邪院印》实物照片
2.本人收藏《北极驱邪院印》钤本
图五B类《北极驱邪五雷院印》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P115页、图179]
《上清天枢院印》翻印图
藏印之六:《北极驱邪五雷院印》
《北极驱邪五雷院印》,铜质,印面6×5.8厘米,厚0.8厘米,通高4.8厘米。板纽,印背四周有带状双棱,钮下成坛形,内棱底部与坛形底部形成同一平面的两个长方形小平面。造型别致,仅此一见。[见图六A类之1、2]
我所收藏的此印与王翰章、王长启编著的《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21)116页序号一八○收录的一方,[见图六A类3]以及孙慰祖主编的《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22)522页、523页收录的两方印,均为同一内容、同一风格的符篆体法印。法印内框上方有一线相连代表天官、地官、水官的三个园星。以上四方法印,三方为朱文,一方为白文(见“集存”523页)。王翰章、王长启先生将其所收录的一方此印释为《□极驱□□雷院》,孙慰祖先生在《集存》中将其所录的两方此印都释为《北极驱邪院》。在《可斋论印新稿》(23)中将其最新所录的一方此印又释作《北极驱雷院》。我认为此印的正确释读应为《北极驱邪五雷院印》。该印除“北”、“五”两字篆法离奇外,其他六字还是没有逃脱汉字的基本结体。
五雷院全称应为五雷使院。道教雷部诸神的最高尊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传说他住在神霄府,执掌天地、水神社五雷。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左有玉枢五雷使院,下统三十六员雷神天君,在诸天君中有一个叫刘后的刘天君,东晋时人,得道后精通五雷掌法,能呼风唤雨,玉帝封他为“立化慈济真君”,掌神霄玉府五雷使院。我赘述这些传说只是想证明五雷院或五雷使院在道教经籍中的存在,从而推及相关此类法印的释读方法和内容。
该书120页序号为一八四(二)、一八四(三)(原印拓倒置)、一八四(四)三方印字体风格相同或相近。[见图六(二)之1、2、3]从右到左释读,右边可读作“北极驱邪”四个字,其中“北”字较宽,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还要多的位置。左边为“雷霆都司”四个字。连读应为《北极驱邪雷霆都司》。序号为一八四(二)法印中间有一鸟头人身图像,鸟头上方有一“王”字,脚下有一“罡”字。序号为一八四(三)法印中间有造型如马头的图像,脚下有一“罡”字。序号为一八四(四)的法印中间似乎也是一个造型如马头的图像,脚下有一字,但模糊不清。一八四(二)、一八四(三)法印的字上方亦有一线相连代表天官、地官、水官的三个园星。根据“北极驱邪院印”常与“五雷使院”印、“雷霆都司”印合铸于一印的特点,同书123页,序号为一八四(七)的法印亦可释读为《北极驱邪雷霆都司》,不过他的读法不是从右到左,而是从左到右来释读,其中有些字如“极”字还是反文。[见图六(二)之4]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收录了较为丰富的道教法印,为我们进行研究、类比、辩识这类印章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惜其释读多有缺失。现就对其未释读出的北极驱邪院与雷法相联系、相合一的法印,提出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图六(A类)《北极驱邪五雷院印》
1. 本人收藏《北极驱邪五雷院印》实物照片
2.本人收藏《北极驱邪五雷院印》钤本
3.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收录的
《北极驱邪五雷院印》翻印图
(原序号一八〇)(原书523页)
4. 《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收录的
《北极驱邪五雷院印》翻印图(原书522页)
5. 《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收录的《北极驱邪五雷院印》翻印图
图六(B类)《北极驱邪雷霆都司》印
1、本人收藏《北极驱邪雷霆都司》印实物照片(阙)
2、1、本人收藏《北极驱邪雷霆都司》钤本
3.《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二)]《北极驱邪雷霆都司》印翻印图
4.《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三)]《北极驱邪雷霆都司》印翻印图
5.《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四)]《北极驱邪雷霆都司》印翻印图
6.《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原序号一八四(七)]《北极驱邪雷霆都司》印翻印图
参考文献
①《灵宝玉鉴》卷一,《道藏》第10册142页,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同出版社,以下仅注册页编码)
②《古代玺印》著作者曹锦炎,200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③参看王育成《中国古代道教法印研究》,载1993年第2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④《道法会元》卷一二三,《道藏》第29册594页
⑤《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道藏》第3册276页
⑥《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七,《道藏》第30册901-902页
⑦《上清天枢院回东毕道正法》卷上,《道藏》第10册473页
⑧《道教法印令牌探奥》编著者王育成,2000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⑨《道教义枢》卷七,《道藏》第24册829页
⑩《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二,《道藏》第31册345页
〇《道教义枢》卷二,《道藏》第24册812页
〇《上清天枢院回东毕道正法》卷上,《道藏》第10册474页
〇《陕西出土历代玺印续编》编著者王翰章、王长启,1993年三秦出版社出版
〇《唐宋元私印押记集存》编者孙慰祖等,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〇《可斋论印新稿》,孙慰祖著,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〇《道教义枢》卷一,《道藏》第24册807页
〇《龙门心法》上卷,《藏外道书》第6册729页,1992年巴蜀书社出版
〇《道法会元》卷二一〇,《道藏》第30册317页
〇《正一修真略仪》,《道藏》第32册175页
〇《上清灵宝济度大成全书》卷二五,《藏外道书》第17册99页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独家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文中书籍资料见王育成编著《道教法印令牌探奥》
(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文中所附实物图均为作者藏品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