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倚天屠龙记》:这版翻拍不太行
小编 2024年10月11日 16:11:31 小说大全 1190
撰文:曾于里
如今许多观众一听到翻拍,都要皱眉头,因为过去一两年大多数翻拍都拍成烂剧,观众不免也将翻拍等同于烂剧。像去年翻拍的几部剧,《新笑傲江湖》豆瓣2.6分、《寻秦记》2.3分、《流星花园》3.2分,都是在最低分上空飘过。这些翻拍是典型的“蹭”IP,制作方的出发点多半是“消费”IP,制作上粗制滥造,表演上一塌糊涂。
这一背景下,蒋家骏执导,曾舜晞、陈钰琪、祝绪丹、周海媚等人主演的新版《倚天屠龙记》不免让人担忧。不过鉴于蒋家骏2017年翻拍的《射雕英雄传》口碑出乎意料的不错,豆瓣评分7.9分,有网友称他是“不会毁原著的导演”,因此《倚天屠龙记》还是吸引不少剧迷关注。
但网友对蒋家骏的称赞恐怕要止于这部《倚天屠龙记》了。
《倚天屠龙记》海报
“金庸翻拍千千万,倚天屠龙占一半”。《倚天屠龙记》是被翻拍最多次的金庸小说之一。就电视版而言,在2019年版之前,已经有7个版本,分别是1978年郑少秋版、1984年刘德凯版、1986年梁朝伟版、1994年马景涛版、2001年吴启华版、2003年苏有朋版和2009年邓超版。这些翻拍风格各异,但整体口碑不错,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死忠粉。
《倚天屠龙记》被翻拍如此多轮(金庸的15部小说被翻拍的影视剧已经超过100个版本),既折射了翻拍的价值,也折射了金庸的价值。虽然翻拍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原创能力不足,也没有哪一个导演是靠翻拍成为大家的,但公正地说,翻拍本身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翻拍经典也是对经典的一种传承,毕竟时代不同,观众的审美和诉求也不同,与时俱进地对经典进行翻拍,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并实现经典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因此,我个人对新版《倚天屠龙记》倒持欢迎态度。
当然,最关键还得看翻拍得怎么样。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观众如何看待“翻拍剧”的调查显示,演技尴尬(57.3%)被受访者认为是“翻拍剧”最让人感到失望的元素。其他还有:篡改经典剧情(53.5%)、刻意追求标新立异(35.9%)、布景粗糙(32.1%)、再创作时缺乏新意(30.7%)、不接地气(30.5%)和特效造型不够用心(17.4%)等。这些也构成了我们评判新版《倚天屠龙记》的重要指标。
新版《倚天屠龙记》的片头其实挺惊艳的,它选用的片头曲是1994年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第23集至第64集的片头曲《刀剑如梦》倚天屠龙记小说版本,由周华健演唱。当动听又熟悉的旋律响起,万般滋味在心头。这是蒋家骏聪明的地方,2017年版的《射雕英雄传》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策略,赢得许多赞誉。另外一个触发情怀的点是,1994年版出演周芷若的周海媚在新版中出演灭绝师太,依旧是峨眉派,只是从徒弟成了师傅——不免让人感慨时光易老,我们都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周芷若”成了“灭绝师太”
1994版《倚天屠龙记》中周海媚扮演周芷若
网剧里有“骗花”,也有“骗头”。怀旧金曲听完,水墨风格片头看完,正式进入情节,《倚天屠龙记》就彻底暴露出翻拍的种种问题。先说最受观众不可忍受的演技尴尬一项。首播会员可看的8集,戏份刚好集中在父辈张翠山(李东学 饰)和殷素素(陈欣予 饰)的情感线上。看着两位演员硬是将一对江湖儿女演成面瘫玛丽苏,真想摇着肩膀问:你们的脸是怎么了吗,为何全程都是波澜不惊的表情?
“张翠山”无论什么处境下,表情都没啥大的变化,除了眼睛偶尔瞪大外。
之前蒋家骏版《射雕英雄传》成功,一大原因是选角出色、演技合格,另一原因是它对原著的遵循。这回《倚天屠龙记》的大致情节框架也严格遵循原著,不存在太明显的篡改问题。不过,遵循原著与拍出原著精髓,又是完全两码事。金庸小说吸引很多人的地方在于大侠,在于侠义,在于金庸在侠客们身上寄予的为国为民、胸怀天下的情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以及不断反抗压迫的自由之精神;哪怕江湖险恶、哪怕有宿命的无常,侠者总有那份“他强由他强倚天屠龙记小说版本,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从容不迫。
《倚天屠龙记》虽然认真复刻原著的不少情节和对话,偏偏没有复刻出“侠”的那股精气神。这与演员表演有关,与剧本改编时取舍有关,也有导演的重点失焦有关:《倚天屠龙记》在打斗场面上花费了太多笔墨——可打斗只是文字上的汪洋恣肆,侠之大者才是关键啊。
据说《射雕英雄传》由于匆忙上档,一些炫酷特效的镜头因此被取消掉,蒋家骏遗憾了很久,这回拍《倚天屠龙记》提前做后期,用大量特效来还原小说武打场面的磅礴气势。本来以为是看点,结果却成了《倚天屠龙记》的缺点。一则,金庸小说中虽然常常有繁复的武打场面描写,但武功大抵还是“宝剑加暗器加内力”,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带有一股书卷气;但《倚天屠龙记》太过依赖于特效,太注重视觉效果,硬生生地将武打剧拍成了玄幻剧,没有多少招式设计,都是靠威亚和特效堆砌出来的炫技。这就属于刻意追求标新立异。
武打戏拍得很玄幻
二则,金庸擅长通过武打戏写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功力、对武功有不同的理解、出招的狠辣程度也各不相同,小说中的武打戏并不仅仅是制造阅读快感,它也是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的重要辅助。《倚天屠龙记》开篇就是几个人抢夺屠龙刀长达20分钟的打斗,接着灭绝师太出场,先是跟天鹰教打几分钟,接着又跟明教打几分钟……打来打去打得莫名其妙,打斗的目的似乎只为了凸显特效,武侠剧降格为武打剧。
再则,《倚天屠龙记》所有动作戏都爱用慢动作方式呈现,左手一个慢动作,右手一个慢动作,踢腿慢动作,旋转慢动作,运功慢动作……动作戏中某个别慢动作的确可以凸显出力量感和震撼感,可一旦你连篇累牍运用,动作戏的行云流水、快意恩仇就成了拖沓迟滞。
打斗戏种种定格、慢动作
不客气地说,如果新版《倚天屠龙记》换一下角色的名字,如果观众事先不知道小说的背景是病入膏肓、民不聊生的元朝,你倒真的很难将这部剧划入武侠剧的行列。相反,它更像是那种架空的玄幻剧,背景永远是明明朗朗、漂漂亮亮,人物个个唇红齿白、白衣飘飘,武打场景始终是特效加持、美轮美奂……是拍得挺美的,就是看不到让人热血沸腾的侠气,感受不到让人百感交集的人生况味。
声明:我们是澎湃新闻文化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栏目官方微博为“澎湃有戏”,唯一的APP叫“澎湃新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有戏”栏目,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发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