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地主 曾经饮水处:我记忆中无锡马山的古井与古泉
小编 2024年10月23日 18:18:50 小说大全 823
许民荣原创/马山记事之十四
编者:51年前,本文作者许民荣先生曾在马山生活了10多年,他曾探访过马山诸多古泉井,文中涉及的就有十四五处泉井,饮水思源,记忆深处的情怀,令文字生动而精彩。读之,内心被唤起一种立马探古寻幽的欲望……
山,不可无泉。清·张潮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马山的泉井。 且以此文,纪念我在无锡马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51周年。
据考古考证,马迹山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那时的人们逐水而居,太湖边上生活又不易,洪水一来,淹没一切,甚至夺去人的生命。
于是人类在山坡边搭建窝棚,或找泉水,或挖掘水塘、浅井,生存下来。
先秦(旧石器时代一公元前221年)时期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诗人用诗歌描述了那时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50多年前的马山公社,九个大队,众多自然村落,都有泉井。马山人不喝太湖水,只喝泉井水。那泉井有的无名,有的有名字,有的还名气大得上了《马迹山志》。
公元1968年,农历八月十六,我们被送往太湖之中的马山人民公社,我被分发在檀溪,因此,先从檀溪写起。
在马山这样一片充满水和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
无锡马山景观
隐君泉,在马山,名气最大。1968年10月,我初到檀溪,队里政治队长徐光熙的父亲徐泉根老汉告诉我关于马山的典故,第一个说的就是隐君泉。他还说了一首诗,后来我查阅资料,方知是杨一鹗的《吟隐君泉》:传道泉名是隐君,还嫌君隐以泉闻。如何不与泉俱隐?千古空余一片云 。
此泉井相传为北宋邵协归隐于此时,亲手所凿,在檀溪三队民居后,有一人多深,得踩着泉穴边上、中、下三块石头,方可步入井底石头上。那石头底下有一石缝,刚好能伸进一铜勺或一水瓢,舀起水,倒入带来的木桶内,凑满半桶递上来,满桶易溢,人再爬上来。
当年,许叔微,就是那位声名显赫的南宋“进士名医 ,隐居在檀溪时,每日取隐君泉水沏茶、烧饭、煮菜。据说,用隐君泉水沏茶二日可不坏,煮食三日不馊。
其实,隐君泉上方是一条山路贞观地主,通往胜子岭,泉穴被绿色藤蔓遮挡,旁边是民居后门小路,天气干燥,尘土飞扬,落叶飘入,又靠近猪圈厕所,稍好的一点,它是在上方,污水只会向下。从卫生标准来看,隐君泉水似乎不大合格,但那些长远的时间里人们喝了,倒也无事。
那水注入杯中,可以高出杯口不溢。此泉井大旱不涸,大雨不溢,估计,进水和泄水流量持平,最重要的一点,它是活水。
1968年,我在三队接受再教育。冬天,吃派饭二个月后,轮到第二家时,刚好是徐锡贤家,住到他家里。他夫妇俩白天去古竹上班,我跟他老父亲徐斐章老汉一起同吃。那老汉平日里吃早晨剩下的冷粥。我俩同吃后,我中午烧饭,他才吃上热饭。为烧饭用水,我也曾数次下到隐君泉穴里去取水,递上来,再提到家里。
徐斐章老汉年纪大了,不参加队里劳动。他老伴早已过辈,白天他孤独一人,实在无事,随处转悠,去路边,去山上,捡拾干枯的树枝树桩,弄回家来。他出门回家第一件事,是抄起扫帚扫地,从大门客堂,扫到厨房,扫走弄,扫到后门。其实,那地早上他已扫过,蛮干净的。他眼睛有疾,不正视他人,总是低头看地。他的鼻子好像不大灵光,老是嗤嗤,有点清水鼻涕,他用手擦了,甩在地上,手指在衣襟上胡乱地揩二三下,再双手搓搓,然后,两手笼在一起。
村民徐衍兴告诉我,徐斐章老汉曾经拿隐君泉水搞过恶作剧。大约是他看不惯儿子儿媳星期天晚起,有一回,竟然在天蒙蒙亮时,数次上下隐君泉穴,取水,灌满了家里的水缸,还给灶台上的两口锅也盛满了水。弄得他儿媳妇早上起来无法做饭。
隐君泉井,取水有点不易。但,万万动不得。三队会计徐山根跟我说过,队里有人想让大家取水变得容易一些,把隐君泉台阶改造一下,岂料,工程还未完工,那人就生“膨胀病 ” 死了。以后,就再也沒有人敢去那里动土动石的了。
檀溪有座古庙,叫栖云庵,在胜子岭下。栖云庵建于宋朝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屡毁屡建,最后毁于1938年日寇扫荡 。
栖云庵当初规模宏大,建有山门、留云阁、凝秀轩,还有一高亭,亭上额题:“东湖一览 ”。庵里僧人众多,饮用水全靠庵右边月牙形的卓锡泉。当年,我吃派饭轮到队长陆性元家时,沏茶饮食就是用的卓锡泉水。
上世纪30年代,马山曾属于常州管辖。常州和武进的富商士绅在马山最高峰海拔263米的冠峰顶建有别墅房舍,用于避暑。
檀溪湾底,是一队居民区,有一条几乎直上直下的黄石路直通冠嶂峰。檀溪人如果挑一担水,或者,送些新鲜蔬菜、鸡蛋等,可以得到几个银角子几枚铜板或几张金圆券。
大队书记徐全春跟我说过,那条山路上曾经血迹斑斑,日本鬼子 “扫荡 ” 檀溪湾时,把湾里老百姓搜出来,赶到那山路上,用机关枪扫射。山路上几乎每一个台阶上都有死人,有的甚至有两到三个,鲜血流淌在黄石阶上。
1969年春,我曾经去爬过那条山路。那用黄石筑就的台阶,经历风雨磨砺,岁月沉淀,雨雾露水、汗水、井水、血水浸润,已经变得棱角圆滑,包浆润厚,透射着顽石的刚毅。
耿湾大队的原耿湾学校,这里本是一个祠堂——里社祠,门口有一棵柏树,相传是隋炀帝大业 (公元605一618年)年间种植的,称为隋柏。树旁有一井,为隋泉井。井水甘冽。1970年春起,我到此校任教,日常饮用的就是隋泉井水。
耿湾八队所在是一个小小的山湾,现在拈花湾的入口处,有两个名字,一曰伴奴湾,一曰盘龙湾。伴奴湾,得名于当初西施伴随范蠡灭吴后隐居于此,建造了转盘楼。这里不仅有西施桥,还有范蠡井。范蠡西施的故事迄今已有2500年了。盘龙湾,传说汉刘秀当年避王莽兵追杀,躲藏在这里。后来刘秀当上了东汉的开国皇帝,此地改名盘龙湾;井改称汉皇井。至今也有2000多年了。
桃坞小墅湾,湾小景美。许叔微从檀溪迁居而来,在山坡地上垒起一人多高的平台,建房54间,起名 “梅梁小隐 ”。我在桃坞学校时,小墅队长许怀大请我们吃新年夜饭,在他家门口驻足,右手边就是一口井,梅梁井,路对面是一棵乌忽歇树,相传是许叔微当年亲手所植。南宋距今也有900多年了。
桃坞西纽湾,是马山初中首任校长许汉法先生故里。许校长终身致力于马山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鞠躬尽瘁。1970年初春,我随老同学孙士奇到许校长家白相。进了门,许校长即吩咐士奇去取水。士奇拿了一个木桶和一勺,又递给我一只桶。两人出门,往右手,走山坡上一条斜路,行数百米,全是乱碎石,见一无名泉水塘,泉水汩汩涌出。士奇一勺一勺在泉塘里取水,两桶满了,提回。
见水到家,许校长即烧水沏茶,老叶子茶,几人围桌饮茶,说闲话。许校长用一只中号白搪瓷杯,杯身上缺了几块搪瓷,红字却仍完整:马山初中 1958 001。杯子内壁茶垢黑厚。许校长是一个爱喝茶的人,犹喜用活水沏浓茶。
古竹原名苦竹,只因此地苦竹丛生。塔山头北侧有一妙湛庵,建于宋代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明代诗人聂大年诗云:无尘林壑涨烟霞,中有栖禅修子家。山色送青凝几席,湖光摇绿映窗纱。雷轰老树撑枯干,风度长于落细花。有暇还来借游憩,地炉烧笋漫煎茶。
妙湛庵当年香火很旺,庵内饮用水全靠庵旁一井,此井一名仙井,又名龙泉井。听这井的名字,就觉得气度不凡。几百年人来人往,诗人骚客,络绎不绝,该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演绎!聂大年当年吟诗品茶,当亦是取此泉水来用。民国时此庵改造成“马迹山旅馆”,接待往来游人。人多,饮用水就多,全赖此仙井。文革中此地已成废址,后建起古竹五七学校,小学连初中,七年一贯制。师生用水,皆从那井中提取。井水甘甜澄澈,周边无污染。
祥符寺地处原群丰大队,唐朝贞观年间有柴泉湾杭姓地主舍山建庙。古谚称:先有祥符寺,后有天宁寺。天宁寺在常州城东,是祥符寺上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祥符寺仅存一间破屋、一口八角井,青石井圈内圆外八角形。现已疏浚,但不饮用。
从群丰大队到东半山牛头去,经过庙下生产队,有一口井,称庙下井。因往上坡有座庙,村子和井都在庙的下坡,故名。庙下有个驼背老人叫钱茂春,曾经告诉我,那庙下井,原本有两个半泉眼,泉水汹涌,冲毁村庄,淹没田地。后,大禹治水经过此地,用法术堵住了两个泉眼,这才有如今的庙下井。大禹治水是4000多年前的故事,让人充满无限遐想。当年学大寨去庙下宣讲,在队长钱梅德家里,我喝过用这口井的井水沏的茶水,好喝,淳厚。
在群丰新城村原有一口井。新城,这个地名还是阖闾时代起的,当有2500多年了。1974至1975年,我住群丰学校时,假期劳动自开伙食,每天早上会去那井上担两桶水,以作生活之用。那时此井刚疏浚不久,黄石铺就的井台,平整宽大。因位于在冠嶂峰下,泉水层层过滤,清澈明朗,烧开后,灌热水瓶,瓶内无水垢。我给它起名:新城井。现在灵山景区开了停车场,马路拓宽,井就被湮没了。
1976年以后,我在西村学校教书糊口。学校在操场一角挖有一口井,井水不旺,但够用。
西村东头山坳里,听老农说那里本有个“云居道院 ”,又叫 “神仙庵 ”。是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有一口“葛洪井”。 有诗句曰:神仙留丹灶,五色精璀璀。我曾经去东头山坳里寻找过几回,但那里不是种满了山芋,就是荆棘藤蔓遍地,已无处可寻,只得返回。葛洪,东晋句容人,道教学家,炼丹家。
再说说另几处的泉井。
吴宫井贞观地主,在龙头万丰大队内闾村。那井,传说是阖闾在那里逍遥时开凿的。井口两尺方圆,用黄石垒起,井壁上满是苔癣,“空余废井干,寒泉侵蔓延”,仿佛在诉说2500年前凿井的故事。
原嶂青大队东入村口处,有一口龙眼井。此井水旺,蹲下,用手掬水即得。现已疏浚、立碑,成了一个景点。
马山最高的井,叫剑井,在胜子岭上。关于这口井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当年,真武大帝和观音菩萨同时看中了这块宝地,争夺不下,乃比试,谁的宝物先落地,谁得。大帝抛剑,观音抛罗汉线。没想到,宝剑从罗汉线眼里穿过,戳在地上,拔起,即成剑井。那胜子岭,我每回经过,总会去剑井处看看,荒草萋萋,爬满了藤蔓,开着野蔷薇花,那剑池里倒是有半池水,终年不涸,映着蓝天白云。
世事变迁,眼花缭乱。历史让我有机会在那个十年间,饮用了马山原九个生产大队中六个大队的泉井水,感慨良多。正乃是:于泉井处,思先民恩泽;在雨露中,抒乡党情怀。
泉井水维系着生命。泉井的历史有多长,山村的底蕴就有多厚;泉井的历史有多古,山村的人文就有多深。马山的文人历史,也许就蕴含在那一口口甘甜的泉井水中。
作者介绍:许民荣先生是位老无锡,青年时代曾在无锡马山待过10年多(1968—1978)。进入晚年,诸多回忆缓缓而来,他娓娓写了10多篇,每一个刹那都仿佛刚刚经历过,细腻而真实。本文原题为《马山的泉井》,是其中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