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问高僧国运,高僧留下22字预言,直到溥仪被废方才明白
小编 2024年10月26日 09:45:50 小说大全 1015
我们经常在古代影视剧中看到一些封建迷信的“求神问卦”,由于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古人常常面对无常的命运。在总是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一些人就会试图通过谶言等方式把握住命运的脉搏。
谶言是方士对未来的预言,作为占卜凶吉的征兆,谶言流传已久。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亡秦者,胡也。”
预言塞外胡人将入关灭秦,这也一度被认为是秦始皇耗尽心血,费尽国力修筑长城的原因。
自此,谶言多被用于政治中,或用来证明统治者的合法性,或成为一些政治行为的依据。
历代的帝王在上位之时也习惯向得道之人问卦占卜,求得一些建议。
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历经一波三折的命运,这才坐稳了皇位。
他迫切地想知道清朝未来的走向,于是便向高僧问询清朝的国运。
这位高僧只留下了22个字供顺治帝参考,但直到末代皇帝溥仪被废,这个谜团才得以解开。
这位高僧到底说了哪22个字,这个预言最后又是如何应验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往事。
灵童降世弘扬佛法,哲布尊丹巴的前世今生
明朝末年,朝野上下内忧外患。
内有党羽之争、宦官专权、农民起义;外有辽东遭女真族进攻恐难以抗敌。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诏书,公然表达对明朝的愤恨不满以及想要推翻统治的野心。
26年后农民起义,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坐实了亡国之君。
悲愤难当的他在宫后煤山的槐树上吊死,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也终结了明王朝的国运。
届时,摄政王多尔衮看准时机和吴三桂一同带领清军攻入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
占取了李自成刚刚打下的江山,自此汉人对中国的统治告一段落,清王朝建立起来了。
顺治皇帝作为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个皇帝,自然对这个刚刚诞生的国家非常关切。
和前朝的帝王一样,他准备请高僧预言清王朝的命运。
那么谁能成为那个被顺治帝信任,并给出预言的高僧呢?我们且看这位高僧的前世今生。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当时最受顺治帝宠爱,被其视为知己的董鄂妃身患重病,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顺治帝不忍看爱人离去,却又对命运的安排无能为力,他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能为人间苍生化解灾难的佛教。
于是,顺治帝请了很多高僧喇嘛来到宫中为董鄂妃诵经祈福,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
但这些祝福都没能从死神手里拉回董鄂妃。
在宠妃去世后,顺治帝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苦海中挣扎的他希望能够早日寻得解脱之道。
于是他对佛教的热情日益高涨,后来甚至还传出了他违背祖宗,一定要出家的传闻。
同年,外喀尔喀喇嘛哲布尊丹巴按照惯例进京履行“九白之贡”的义务。
所谓“九白之贡”就是指外蒙古喀尔喀部落每年都要向清朝廷上贡白驼一匹、白马八匹以示敬重。
看到来者是藏传佛教的高僧,顺治帝便将不少佛像回赠给了哲布尊丹巴。
哲布尊丹巴不是某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尊称。
正如藏传佛教中把活佛、上师尊称为仁波切一样,哲布尊丹巴的意思是“至上光明者“或是”圣贤尊者“。
故事还要从第一代哲布尊丹巴说起。
第一代哲布尊丹巴本名多罗那他,是西藏觉囊派的活佛,他在明朝末年受喀尔喀首领阿巴岱汗之邀,前往库伦等地传教20余年。
宅心仁厚,学识渊博的他赢得了信徒们的爱戴和尊敬,对藏传佛教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阿巴岱汗对他信赖有加,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基于此,阿巴岱汗才授予了多罗那他”哲布尊丹巴“的美名。
崇祯七年,公元1637年,多罗那他圆寂。
藏传佛教中有活佛转世之说,信徒们把能引导他人觉悟的得道高僧称为上师,认为上师就是转世到人间的活佛。
而上师则可以在圆寂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转世重返人间,继续普渡众生。
因此,在上师去世后,在他指定的地方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就是他的转世。
多罗那他圆寂前告诉阿巴岱汗,他将转世在喀尔喀首领土谢图汗的家里。
于是,土谢图汗家的新生儿札那巴札尔刚出生就被冠上了哲布尊丹巴的尊称。并于公元1649年前往西藏,拜五世达赖为师,学习佛法。
在哲布尊丹巴学成之后,他便着手改宗五世达赖所在的格鲁派。
因其精通佛法,善于改革,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朝廷和教廷双重认可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后与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古族两大活佛。
哲布尊丹巴善用自己的影响力。
顺治14年摄政王皇帝车,公元1657年,他回到了喀尔喀地区宣扬格鲁派教义,成为了外蒙喀尔喀部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领袖。
同时他还是清王朝的拥护者,因此,那年的“九白之贡"就交由他来完成。
青年皇帝上位经波折,年轻高僧进京献谶言
看完了以上的介绍,大家心里大概有了一幅哲布尊丹巴的画像——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
其实不然,哲布尊丹巴虽然既有成就又有威望,但他仍是一个22岁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年少有为。
顺治帝也是一样,虽然历经了千万波折,但6岁登基的他此时却还是一个19岁的少年。
两个青年人在紫荆城相见,顺治帝本就信奉佛教,看到眼前的高僧与自己年纪相仿便更觉得他亲切可信。
于是,顺治帝决定请哲布尊丹巴为自己解惑。顺治帝先问哲布尊丹巴:“大清何时会走向灭亡。“
哲布尊丹巴回答:”我身不缺,我国不灭。“这里的”我“并不是指哲布尊丹巴。
而是哲布尊丹巴站在皇帝的角度上说话,第一人称指的是皇帝。
听闻此言,顺治帝松了一口气。他以为“我身不缺”的意思是说,皇帝的身体不残疾。
如果是这样,那只要不选身体残缺的皇子当皇帝,清朝就不会灭亡了。
顺治帝又问到:“大清能绵延多久。”
面对这个问题,哲布尊丹巴只留下了耐人寻味的14个字便不再多言了:“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
顺治帝闻言既喜又忧,心中百感交集。
喜的是他认为哲布尊丹巴所说的十帝、九帝、一帝是不同的帝王,这样说来清王朝就可以绵延二十代而不灭。
虽然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王朝可以繁荣昌盛,永不衰败。
但通晓历史的顺治帝当然知道,秦始皇“皇位传之于万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前明朝也不过存在了276年,传了16代帝王。
如果清朝能传20代帝王,那就可以绵延三四百年,这已经超出了顺治帝自己的预期,让他感到十分满意。
但哲布尊丹巴的那句“九帝囚”却成了卡在顺治帝心间的一块大石头。
如果后世的九代子孙都过着大权旁落,被人囚禁的生活,那这个皇帝当得又有什么意思呢?
顺治之所以特别介怀这句预言,还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关。
作为皇太极的第九子,年纪尚小的他上面还有手握重权的皇兄豪格,因此他本来无缘皇位。
但在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当时顺治帝的皇兄豪格和皇叔多尔衮都想继承皇位。
无奈双方势均力敌,久久无法分出胜负,权衡过后,两人协商决定立另外一个皇子为帝。
因为福林是宫中仅有的两个蒙古族五宫后妃所生的嫡子,而且他的年纪比另一个皇子更大。
加上其生母内敛俭朴备受好评,他的登基受到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认同。
所以他就成了那个被推上皇位的傀儡。六岁的福临当然无法亲政。
多尔衮作为打败李自成,带领清军入主中原的皇叔,在朝野之中威望极高,于是他便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真正的掌权者,以“皇父摄政王“自居。
执政期间,多尔衮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势力,一直把顺治帝当做笼中金丝雀,丝毫没有要真正让位于他的意思。
顺治帝就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生活了整整七年,受尽了被人牵制的痛苦。
直到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摄政王皇帝车,多尔衮骤然离世,顺治帝这才得以解脱。
否则,他早晚会被羽翼丰满的多尔衮赶下台。故而顺治帝对”九帝囚“的预言表现得非常在意。
但顺治帝的这番心理斗争都白做了,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参悟哲布尊丹巴的预言。
而且在两人会面后的第四年,22岁的顺治帝就因病去世了。
清传十代而倾覆,末代皇帝溥仪终明预言内涵
这个没有被初代皇帝解开的谜团最终在被末代帝领悟。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疲态已现,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逐渐成为时代主流。民主和自由已经逐渐在各国人民心中扎根;
工业革命让西方的文明水平突飞猛进,在我们用火药造烟花时,西方列强已经将装满火药的手枪对准了我们;
当我们用指南针占卜时,西方列强已经用罗盘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显然,我们的封建小农经济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面前不堪一击。
但晚清政府并不打算直面挑战,仍然固步自封,内部政治腐朽,特别是慈禧太后,独揽大权生活奢靡,任由列强摆布。
终于,在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签字,从此清王朝灭亡。
溥仪是清朝的第十代皇帝,也是清朝的末代皇帝,贵为帝王的他却有着悲惨凄苦的人生。
溥仪是摄政王载沣之子,他和初代皇帝一样,本没有继位的可能。
但在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一心想要废除光绪帝。
光绪帝无子,因此在他病重之时慈禧太后就将小小的溥仪抱进了皇宫。
不久后光绪帝病逝,两岁的溥仪继位,年号宣统。
从此,他开始了自己末代皇帝的生涯,日日像提线人偶一般受醇亲王和隆裕太后的摆布。
仅仅在三年之后,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压力之下,五岁的溥仪匆匆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
期间,他也经历过短暂的复辟,但逆历史潮流的行为终将失败;而后他又在1932年受日军扶持,成了伪满洲帝国的“皇帝“。
最终,日本战败,溥仪也被关押进了战犯管理所,出狱后在北京了此残生。
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他从来没能主宰自己的一生,上到帝王下到战犯,他的人生就像末代的清王朝一样风雨飘摇。
晚年,当他回想起当年哲布尊丹巴的预言,他方才觉得如梦初醒。
“我身不残“原来根本不是说残疾的皇帝,而是在说溥仪自己。
因为“仪”的繁体字写作“儀”,在中国古代,有“为尊者讳”的习惯,即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尊者的名字。
因此,人们往往在写“儀”字时会去掉下面的“我”,这才有了“我身不残”的说法,意为,只要溥仪上台了,那大清就将灭亡了。
那句“十帝在位九帝囚”中的“九帝“指的就是被慈禧太后囚禁的第九位皇帝,光绪帝。
光绪帝曾经试图自救,他听取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准备开展维新变法。
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加上维新变法的消息被慈禧知晓,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发动了政变,抓捕维新派,还将光绪帝囚禁在了瀛台之中。
至于“还有一帝在幽州”指的仍是溥仪。
刚刚提到溥仪的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去过的紫荆城、天津、伪满洲和抚顺战犯管理所,包括出狱后定居的北京,这些地方在都属于汉魏时期的幽州地区。
至此,谜团解开,但清朝也已经覆灭。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其中的每个人都只能被裹挟着向前跑去。有的时候,就算能对未来预知一二,也阻挡不住历史的脚步。
后记
顺治帝问国运的典故出自《清稗类钞-方技类》,也曾在《新世说》中被提及一二。
这两本书的作者分别是徐珂和易宗夔,二位都是清朝遗老,他们所写的书自然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典故中的那位精准预言的高僧却得到了康熙的赏识,成为了整个喀尔喀地区宗教事务的管理者。
一生为佛教事业奉献的他在雍正元年寿终正寝。
他圆寂后,哲布尊丹巴的称号一直被流传了下来,成了藏传佛教的四大活佛之一。
-完-
作者 | 钟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