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平民布衣,“民国诸葛”赵凤昌的通天往事
小编 2022年4月17日 07:11:43 小说大全 398
赵凤昌故居 惜阴堂(现已无存)
上个世纪初,上海的南阳路上,有一栋洋楼,门口之上有一匾额,上书“惜阴堂“,门框两侧挂有一副对联,是当时著名实业家张謇所写:
有闭关却扫之风,左顾儒人,右弄稚子。
以运甓惜阴之志,门有通德,家藏赐书。
这“惜阴堂”的主人名为赵凤昌,字竹君,惜阴是他的号,为他写门联的张謇,是他多年的挚友。
可别被那副对联所欺骗,当时,抽身官场的赵凤昌虽没有一官半职,但他也并非淡隐于江湖的闲云野鹤,相反,在清末民初的混沌局势中,他的政治热情并未减退,表现得格外活跃,可以说他以一人之力,决定了历史方向,影响堪称巨大,在当时有“山中宰相“之誉,人称“民国诸葛”。
赵凤昌
1856年,赵凤昌出身于常州的一个富商家庭,虽出身优渥,但他的童年却并不好过。
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常州被占领,赵凤昌一家放弃家业外逃避难,从此家道中落。但小时候的赵凤昌勤勉好学,在私塾读书也有所得。1880年,24岁的赵凤昌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在官府做记室,相当于文员通天仕途大结局,也正因为此,赵凤昌得以饱览群书,精研幕道。
但是好景不长,这份工作并不长久,短短两年后,上司便被革职,赵凤昌也随之失业,顿时间,陷入困窘,难以度日。
张之洞
直到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赵凤昌凭借其此阿花进入幕府,再次成为了一名文员,很快便得到重用,被张委以督署文案,参与机要,起草文电等重任,很快便成为了张之洞的亲信幕僚,随同左右。
1889年,张之洞移督两湖,赵凤昌一同前往,因为张之洞的关系,赵凤昌得以与当地名绅结交,人脉不断扩大。
1893年,张之洞遭到政敌弹劾,赵凤昌也被牵连,光绪帝估计老臣张之洞颜面对其网开一面,却将矛头指向了赵凤昌,于是,赵凤昌成为了“替罪羊”,被革职回籍。
经此变故,赵凤昌已经对仕途心灰意冷,此后再未进入官场,但他却凭借自己的运筹和谋划,成就了自己呼风唤雨的地位。
赵凤昌(左一)
1900年世纪之交,晚清政坛上演了一出闹剧。
慈禧太后听信主战派的胡话,纵容义和团滥杀外国公使和传教士,并宣诏向列强十一国宣战,一系列的迷之操作将大清帝国推向深渊,然后,八国联军入侵,北方战乱不休,烽烟遍地,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晚清帝国一副末日景象。
然而在南方,却仿佛被隔绝开来,波澜不惊,犹如太平盛世,华阳居民照常生活,丝毫没有开战的意思。南边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老臣,为大局着想,不奉慈禧宣战诏书,并擅自与各参战国达成和议,使南方没有卷入战火之中,史称“东南互保”。
这说来比较反常,慈禧太后下令宣战,北方都云集响应,南方怎么毫无动静呢?甚至还擅自签订和议,这般公然抗命,那几个老臣真有胆妄为?
显然不是,“东南互保”背后,必然有高人谋划,才造就了半壁江山互保的局面,此人,正是赵凤昌。
如此大计,让一众南方大臣安命互保,如何为之?
首先,他一人很难成事,何况又身处江湖之远,他需要一位朝中人相助,于是,他找到同在上海的大理石少卿盛宣怀。
其次,要想成就东南互保之大局,还需要事先成就一些事实,当时,慈禧已经发出宣战诏书,此条件下,赵凤昌和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馆开始谈判,促成上海与各国签订互保条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眼看全国将乱,赵凤昌立即发电报给张之洞:
“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
大概意思是说,希望张之洞等各个督府与各国和谈,促成东南互保之局,安定民心。
当时的慈禧和皇帝不知去向,所谓“有旨“也无法查证,但张之洞毕竟是一位老臣,必然要确定旨意真假,赵凤昌早有预料,于是说服盛宣怀再发电报,为其背书。
如此一来,假亦成真,盛宣怀和赵凤昌,一明一暗,一朝一野,互为表里,以高超的手段和过人的智慧,促成了这件影响整个晚清乃至民国全国政局的大事,不可不谓百年间非凡之人杰。
后来,《辛丑条约》签订,两宫回銮,盛宣怀不但没得到怪罪,反而得到慈禧赏赐,封为太子少保衔。而赵凤昌,因为身在江湖,并未得到任何加赏通天仕途大结局,其功绩,也仅有少数知道真相的人为之感念了。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日本的获胜深深触动了中国敏感的政治神经,国内的立宪思潮瞬间被点燃,急迫的立宪主义者将日本的胜利简单归结于立宪制的胜利,张謇、赵凤昌,都是立宪的追捧者,当时,他们起草了一份《拟请立宪奏稿》,请求朝廷“仿照日本变法,先行宣布天下,定为大清宪法帝国”。
然而,晚清帝国破败之势,岂是简简单单的立宪就能拯救的。
1911年11月,大清王朝大势已去,赵凤昌决心向革命党靠拢,他在《时报》上发表公开信,邀请与革命党人进行面谈。
一时之间,赵凤昌的“惜阴堂”成为了当时讨论国事的会场,赵凤昌游走在革命党和立宪派之间,穿针引线,赚足了好感。
赵凤昌
武昌起义后,孙文回国之后的第二天,就前往惜阴堂拜访赵凤昌。足可见当时,赵凤昌的绝顶声望。
革命党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势,终究是击垮了那个腐朽的、封建的、摇摇欲坠的帝国。
很快,清朝廷不堪重负,派出唐绍仪为首的北方议和代表团,南北议和拉开序幕。
但,当时的清朝廷没有想到,唐绍仪的老上司袁世凯也没想到,这位朝廷的代言人在美国多年,受共和思想影响颇深,骨子里,早已站在了革命党那一边。
唐绍仪心里清楚,自己明面上是与革命军代表伍廷芳进行谈判,实则做主的,还是幕后那位当事决断的赵老爷子。
唐绍仪一行到达上海之后,当天就秘密前往惜阴堂拜访赵凤昌,落座之后,伍廷芳也碰巧赶来,在赵凤昌的安排之下,南北双方正式开始对话。
在惜阴堂内,像这种决定历史走向的事情,并不少见。
南北议和
这场南北议和,最终成为了唐绍仪和伍廷芳的一唱一和。12月18日,和谈在英租界市政厅公开举行,明面上谈得最多的都是些停战的内容,而那些重要内容,诸如清帝退位问题,退位优待问题,以及退位后谁来主持大局等,早已在前一夜就已经商量好了。
据当时南方代表团秘书余芷江回忆,那场和谈就是一场大烟幕,白天晚上说的是两码事,重要的事情晚上谈......
1912年1月,南北双方达成一致:由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南北双方拥护他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而谁又能想到,这些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决定,甚至于中华民国的诞生,竟都是在赵凤昌的调和之下,在惜阴堂中完成的。
如今百年过去,赵凤昌的名字已经鲜为人知,这个传说中的通天人物,以布衣之身,默默谋划,为国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