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策:秦伐魏
小编 2022年7月1日 11:27:55 小说大全 375
齐策:秦伐魏
我们今天谈战国七雄的历史,好像都会有一种错觉,即:只有秦国是吃人的虎豹豺狼,其他六国都很无辜,很值得人同情。
这怪不得现在的历史叙述。撇开汉代以来儒家对秦国的抹黑,在战国时期,为了合纵抗秦,总要找找大家的共同点,找了半天,纵横家们为山东六国找到了一个万世不移的——我们都是弱小的好人,秦国是强大的大坏蛋,所以我们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没错,历史走到战国后期,秦国俨然是战国中的超级大国,一强独大了。但是以战争为手段的国家,不止秦国一个,以兼并为最终目的的国家,不止秦国一个。耍阴谋,玩计策,搞手段的“奸诈小人”,也不止秦国一个。当时的战国,哪一个是无辜的?
人们很愿意看到七个小矮人打败歹毒的皇后。恶势力虽然强大,但最终还是被善良的人们联合起来打败了,世界又重归一片祥和安宁,河晏海清,岁月静好。可惜,在“战国”这部剧本中,善良弱小的“七个小矮人”居然被“歹毒的皇后”打败了,这不是大家喜欢的结局。所幸秦国后来还是灭亡了,大家突然有了一种“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的快感。秦国是强大的坏蛋!不如此,它的灭亡不能被当成,不能叫大家相信,是理所应当,死有余辜的。
你发现了没有,这是一群巨婴在以童话准则要求历史。无怪乎木心评论中国没有纯阳刚的文学。就这,真硬的起来才怪!
公元前298年,秦国攻击魏国,又到了需要合纵抗秦的紧要关头。在陈轸的牵头下,和秦国毗邻的,同样想吃掉别国的三晋立马结盟了。但是凭三晋的力量,要抗击秦国还不够,于是陈轸还想拉上一个同样想吃掉别国的齐国,保保险。你可千万别跟我说,三晋跟齐国的宗旨、目标是天下大同,世界和平啊!写到这,锤子突然想到一句台词:“身逢乱世,何来无辜?”
陈轸对齐王说,古代王者用兵,是为了匡正天下而为后世树立榜样。现在我们山东六国互相攻伐,不足以为后世树立榜样,徒然使秦国强大,而削弱我们自己。最终对我们会造成危害的,是秦国。我们不对付秦国,而一味地互相削弱,为什么秦国那么聪明,而我们山东六国要这样傻呢?希望大王能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的危害很大,对齐国危害小,不是因为秦国对齐国亲近,对韩魏疏远,而是齐国离得远。现在秦国想攻打魏国的绛和安邑两地,一旦秦国的手,那秦国下一步就能对齐国下手。现在三晋联兵驻守在绛和安邑,秦国一定不敢来,只能南下攻楚国,一旦秦国和楚国纠缠上了,三晋腾出手来就会对付齐国,谁叫你不跟我们站一边呢?
就这样连说带吓,齐闵王答应陈轸合纵三晋。从这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一点,要说服别人,光说理是没用的,还得吓一吓,让对方生出恐惧。
锤子不想纠结于陈轸说的:“古之五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是不是符合事实,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
陈轸说:“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
这句话的意思是,六国互相攻伐,才导致秦国坐收渔翁之利。可是六国为什么要相互攻伐,屡屡让秦国得利呢?肯定不是六家都为了好过秦国,是他们都为了自身博取更大的利益,才叫秦国蹑后得利。山东六国合纵抗秦为什么老失败,或收一时功效,但马上土崩瓦解,不能长久?因为利益永远分不平。秦国纵然是大坏蛋,是“皇后”,山东六国也不是“善良的七个小矮人”。他们又是什么好鸟了?也和秦国一样,成天在打别家土地的主意。本来就是一群各怀鬼胎的国家,联盟能坚固到哪儿去?用马克思的方法来分析,当时的主要矛盾,不是山东六国联盟和秦国之间土地互相兼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必须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于当时已知的中国疆域之内的所有国家之间。没错,在秦国和其他六个大国中的任何一国之间,都有它不可调和的身影。但同时它也是十分公平的,它以任何一个国家为中心,对这个国家以外的所有已知国家,呈放射性姿态施加着它那不容摆脱的影响力。它不是秦国单方面创造出来的怪物,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一视同仁地对每一个国家施加的压力(弱小没法活)。不同的是,秦国很好的承受住了压力的考验,而别的国家最终败下阵来。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在看待战国史时,一向被忽视的大问题。
陈轸还说:“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五霸)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大意是说,以前的圣王霸主们有德,兴起战争,也是针对那些无道的人和国家的。现在秦国兴起的战争却是反动的,暴虐的,不人道的,一定要让敌国君死臣辱,民亡臣服的。秦国是无道的,那三晋和齐国当然就是无辜的,有道的了。
我们先不去讨论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时期,在社会形态上,制度上,战争的目的和规模、手段上和战国时期种种的差异。陈轸这句话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实际是以春秋时期的道德标准来攻击秦国,一如拿古典时期的标准,来指斥当代女子都是不贞的荡妇一样荒唐。夏商周三代的战争主格调是“革命”,春秋时期战争主格调是“维护礼制和王权”,战国时期的战争主格调则是“兼并”领主之兵伐天下,完全不同。何况发生在夏商周三代之间的革命,并不像儒家标榜的那样,是完全符合道德和仁义精神的。春秋时期兼并战争很少,是受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的限制,并不是春秋时期的人心天生比后来的人光明善良。人们总是愿意相信战争都有绝对正义的一方。儒家的亚圣孟子甚至相信:“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这个逻辑,我中国近代抗战,该当所向披靡,兵不血刃将日寇驱逐于国土之外才是。因为至仁至义无过于我中国之抗战,至不仁至不义,无过于日寇侵华。那何以我国土半壁沦丧,死伤千千万同胞,血流之漂大杵?
荒唐!还是那句话,“何来无辜”?
“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千古之下,我问陈轸:天下既有道,何故相割?天下既存仁,何故相烹?仁义有道之国无力御暴戾无道之国领主之兵伐天下,天下岂有是理哉?天下相烹割,岂无反乎?无反,何相烹割乎?既相烹割,六国宁有道乎?
总之,说秦国强大,会先于把他们兼并了,所以他们要合纵抗秦,可以。说只有秦国会兼并,只有秦国道德低下,别的国家都是与世无争的白莲花,所以他们要合纵抗秦,则不可以。
原文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亲齐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谁、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