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昭陵》从谏如流,盛世贞观!
小编 2022年7月28日 10:40:14 小说大全 319
纪录片《关中唐十八陵》(第一季)
这是一位行伍出身的皇帝,为大唐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他,以武立国,以文治国,成为文治武功并盛的伟大帝王。他,以史为鉴,求贤纳谏贞观庶子,劝课农桑,胸怀天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奠定大唐盛世的格局。他,一展宏图,雄立东方,四海称臣,万国来朝,被尊为“天可汗”,取意天下盟主,让历代明君都难以望其项背,成为千古一帝,他就是大唐王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墓草青青,岁月悠悠,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千年的风雨、千年的诉说,这样一位雄才伟略、备受后人颂扬的帝王到底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拂去历史的烟尘,泱泱大唐,辉煌如梦,唯有这座帝陵与苍山相融,巍峨雄伟,似乎还在讲述着太宗皇帝亘古无边的丰功伟绩。
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条横亘东西的北山山脉,山峦起伏,蜿蜒曲折。其中,一座突兀而起的锥状山峰刺破青天、气度非凡,它就是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昭陵。
据《长安志》记载,昭陵封内一百二十里,占地30万亩,共有陪葬墓180余座,是我国历代帝王陵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名字因何而来?唐代谥法释 昭,字曰 圣文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纵观李世民的一生,文能知人善任、安邦治国,武能统率千军、杀战征讨,即所谓圣文周达,昭陵因此而得名。
唐代诸帝王中,只有唐太宗和唐玄宗是生前亲自选定陵址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九嵕山作为自己的陵寝之地,一改前朝帝王堆土为陵的规制,因山为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高达一千多米的九嵕(zong)山峭壁之上呢?
据《唐会要•陵议》记载,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带兵打仗和狩猎多次经过九嵕山,好其挺拔奇绝和秀美风光,他曾对侍臣说,九嵕山孤耸回绝,因山傍凿,可置作山陵。在唐太宗看来,凿山建陵,节俭,雄伟,且能防盗,选择九嵕山峰,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今先为此制,务从俭约,并要求子孙“奉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河。
在这座高大雄伟的山陵背后,究竟隐藏了太宗皇帝怎样的雄才伟略?他为大唐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怎样的汗马功劳?他又是如何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创下历代帝王难以企及的丰功伟绩,实现四海宾服的盛世理想呢?
公元598年,李世民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弓马娴熟,武艺超群。父亲李渊为隋朝地方官员,少年李世民跟随父亲迁居荥(xing)阳、楼烦、长安等地,阅历丰富贞观庶子,深知民情,这些经历对他以后成为一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产生了非常有利的影响。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晋阳起兵反隋。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18岁的李世民担任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与隋兵作战。他一路斩关夺隘,屡立战功。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但当时形势十分严峻,危机四伏,李唐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率领农民军和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军阀仍有很大的势力。他们或独霸一方,或挟隋朝皇室发号施令,威胁着新生的李唐政权。
此时,李渊已贵为天子,不便领兵亲征。李建成为太子,需留长安协助,料理国事。这样,统一全国的重任就落在李世民的肩上,他东征西讨,先后击败消灭了西部的薛仁杲、北方的刘武周、河南的王世充以及河北的窦建德等武装势力,最终统一全国。
在这段铁血征战的岁月里,李世民不但有秦琼、尉迟恭、徐懋功等名将贤士,还与他骑乘过的六匹战马结下不解之缘。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这六匹曾经与他生死与共的战马,颁布诏书,命令当时著名的画家阎立本、阎立德绘制图样,把这六匹战马分别刻成青石石像,列置于昭陵陵山北麓的司马门内,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
更多故事,请点击下方链接购买书籍,读历史,长知识,开阔格局!
多读书!
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