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垃圾债券之王,轻松筹集百亿美元,帮别人完成不可能的并购
小编 2022年8月27日 08:53:37 小说大全 262
前两年的宝万之争让许多人熟悉了一个名词:门口的野蛮人。
门口的野蛮人是指资本市场不怀好意的收购者,这个叫法源自布莱恩·伯勒所著的《门口的野蛮人》一书。
野蛮人最多的地方是巨额财富暗流涌动的华尔街,华尔街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资本构建的丛林猎场。
而日夜不眠的金钱就是野蛮人们以小博大,强行敲开目标公司的武器。
《门口的野蛮人》一书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华尔街对跨国糕点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股权争夺战。
当时共有四家机构参与竞标,最终KKR集团以250亿美元取得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控制权。
让人震惊的是,这笔250亿美元的收购中,KKR集团只从自己兜里掏出了1500万美元现金,剩下99.94%的资金都是借来的。
从出资比例上来看,这就好像今天你口袋里只有6000块钱,但你在北京看上一套价值1000万的房子,你还真的买到了。
因此许多人称这场著名的融资并购案是一场合法“诈骗”。
融资的难度可想而知,少不了各种高水平金融技术的辗转腾挪,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提供资金的金主。
在KKR集团的这次收购中,剩下99.94%近250亿美元的资金,都来自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的搬钱游戏。
今天再说起迈克尔·米尔肯,许多人可能都不太熟悉。
但在当年的华尔街,人们把迈克尔·米尔肯称为“垃圾债券大王”,把他当作神来膜拜。
在KKR集团收购RJR纳贝斯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尔街有一系列恶意收购事件。
当时华尔街的公司掠夺者有很多,比如现在仍然在美国非常活跃的卡尔·伊坎就是其中之一。
卡尔·伊坎盯上的公司包括电影制造商米高梅、手机制作商摩托罗拉及大型石油公司德士古等。
虽然投资风格有所不同,但这些野蛮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背后的金主都是迈克尔·米尔肯。
有人说,只要米尔肯愿意,他能够帮助任何一所他看中的公司完成看起来本不可能的并购。
因此米尔肯一度被视为继JP摩根之后华尔街最有权力的人。
尽管后来米尔肯因欺诈和代人持有并买卖股票的罪名而锒铛入狱,但他毫无疑问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之一。
在美国非常卖座的电影《华尔街》就是根据米尔肯的事迹改编而成。
米尔肯并不是富二代,作为许多野蛮人背后的金主,他的资金源于当时大多数投资者看不上的垃圾债券,因此他被称为“垃圾债券大王”。
米尔肯出生于1946年,1970年获得沃顿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随后以分析师的身份加入华尔街当时的第五大投行德崇证券。
当时华尔街的传统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仅仅参考历史业绩,也就是选择那些过去业绩优秀的企业。
他们不太关注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错失了很多目前处于困境但前景良好的公司。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书的时候,米尔肯接触到 W ·布拉多克·希克曼教授的研究。
希克曼教授的结论是,低评级的债券经过多元化的组合配置,回报率能高于高评级的债券。
1972 年到1974年,美国经济受创,通胀率和失业率双双攀升,导致信用严重紧缩,许多债券的信用等级大幅下滑,成为垃圾债券。
垃圾债券并不是垃圾,也并非没有价值,它的本质和普通债券并没有差别。
不同处在于,发行垃圾债券的公司信用等级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较大。
为了吸引人投资,这些公司会以高利率作为诱饵。
垃圾债券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利率我是超级收购王,所以,垃圾债券还有另一个名字:高风险债券。
敏锐察觉到这一切的米尔肯想到了希克曼教授的关于低评级债券的结论。
经过研究他发现,很多债券信用等级的降低,并不是企业自身业务出现问题,而是由宏观经济低迷导致的。
只要企业的前景够好,这些债券的质量就有保障。
当时很多基金公司投资组合中原本为投资级的高回报债券受大环境影响,都被债券评级机构下调为“垃圾债券”。
基金公司都急于抛售这些债券,以免亏损损害基金及公司的形象。
米尔肯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美国的监管措施已经逐步完善,投资者不会因为企业破产或者违约而遭受损失。
例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之类的大公司是不能破产的,其股票不会停止交易。
因而债券的信用等级越低,违约后投资者的回报就越高,
米尔肯把这些垃圾债称为“值得拥有的所有权债券”,认为这些债券在利率风险高企时反而能保持稳定,因为其回报是与公司的发展前景挂钩,而不是与利率相关。
因此,米尔肯建议当时拥有大量垃圾债券的“第一投资者基金”坚定持有,而事实也验证了米尔肯的判断。
1974年到1976年“第一投资者基金”连续三年成为全美业绩最好的基金。
随后,米尔肯对他的老板提议,要在德崇证券成立一个低等级债券买卖部门,专门游说投资人买卖垃圾债券。
结果在华尔街一战成名,经该部门推荐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垃圾债”方面的年收益率达到50%以上。
米尔肯和德崇证券因此名声大噪,成为“垃圾债券”市场的垄断者。
据统计,米尔肯仅在1977到1987年就筹集了930亿美元,而德崇证券在垃圾债券市场的规模达到2000亿美元,米尔肯成为当之无愧的“垃圾债券大王”
看到米尔肯的在垃圾债券上的高额回报,投资者迅速更正了对垃圾债券的看法,开始抢着购买垃圾债券。
投资者的认可和追捧,让垃圾债券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流动性越来越高,价值不断蹿升。
垃圾债券越来越受欢迎,随着经济形势转好,不少垃圾债券的信用等级又得到提升。
因此市场上于是出现了垃圾债券供不应求的局面。
米尔肯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等待机会我是超级收购王,还会主动创造机会。
他做了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既然市场上垃圾债券不足,那就“创造”一些垃圾债券吧。
以往垃圾债券的形成都是由大公司信用降级造成的,不如找到一些发展中的初创公司,放债给他们。
这些初创公司的信用和那些因宏观经济萎靡而信用下降的大公司差不多。
但由于它们处于发展上升期,这种垃圾债券的质量其实要更高。
开辟了这个新市场的米尔肯和德崇自然成为市场掌控者。
这个业务不仅让米尔肯、德崇和投资人发了财,还为美国小公司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
要不是米尔肯为它们筹资,许多业务前景非常不错的小公司可能早就因资金不足倒闭了。
有米尔肯的帮助下,这些公司有了资金来源,不少都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比如电信公司 MCI,当时米尔肯以 9.5% 的回报率,为它发行了 10 亿美元债券。
正是凭着这些资金,MCI 才有实力开拓电信光纤业务,还向行业巨头 AT&T 发起了挑战。
美国电信业在 80 年代的蓬勃,很大一部分仰仗于米尔肯的远见和对相关公司的相助。
米尔肯之所以被称为垃圾债券之王,不只是因为他把垃圾债券玩出许多花样,更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米尔肯发现了一个垃圾债券的新玩法,掀起了华尔街恶意收购的潮流,让他成为华尔街众多野蛮人背后的金主。
这个新玩法就是小公司发行垃圾债券,从市场上得到足够的资金,大量买进大公司公众股东手中的股份;
由于大公司通常信誉良好,小公司能用大公司的资产与未来现金流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最终以轻撬重,上演“蛇吞象”的杠杆收购。
这类通过资本运作以小吃大的做法,通常被认为是“恶意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1989 年,传播集团 WPP 就是通过这个模型,以超过 8 亿美元收购了奥美,最终完成了从超市购物篮生厂商到全球最大传播集团的蜕变。
米尔肯虽然不是这些恶意收购的主谋,却是这些活动的重要推手。
正是他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扶持小公司成长,并通过利用“杠杆收购”模型,间接促进了美国 1980 年代的并购热潮。
米尔肯的筹资能力无人能比,他承销的债券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美誉,所有产品在发行日基本“秒光”。
通过发行大量垃圾债券,米尔肯具备在数天内为企业筹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能力。
随着各项业务的大获成功,米尔肯的个人收入也水涨船高,其1986年的佣金收入就高达5.5亿美元,
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米尔肯在华尔街的影响扩大,他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他进行调查。
资金实力雄厚的米尔肯和德崇证券坚称并未违反任何法律,并聘用了强大的律师团队。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并没有放弃调查,而是静待时机的到来。
1986年,一个得到米尔肯资金支持的野蛮人伊万·博易斯基被监管部门抓住了小辫子,双方达成和解。
博易斯基不仅承认自己从事了内幕交易等证券欺诈违法行为,还指控米尔肯也参与其中。
迫于压力,德崇开始自查,并很快发现了米尔肯的不轨行为:他与数名认购垃圾债券的货币基金经理共同设立了一家有限合伙公司,提前认购高收益债资金支持的收购对象股份。
以此为突破口,司法系统彻查了米尔肯所经手的全部垃圾债券承销业务,并据此提出了98项指控。
很多罪名都史无前例,可以说是为米尔肯量身定做的,例如掩盖股票头寸、帮助委托人逃税、隐藏会计记录等。
1990年,米尔肯与法院达成和解,承认6项较轻的罪名,其中包括代人持有并买卖股票、教唆和协助证券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不正确的报告。
最终,米尔肯被判入狱10年,罚金和民事赔偿共计11亿美元,并被终身禁止从事证券业务,受此拖累,德崇证券也宣告破产。
1993年,米尔肯被提前释放,1996年他投资5亿美元创办了教育服务类公司 ,并相继收购了智能玩具公司跳蛙和学前教育连锁机构儿童发现中心,目前 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5亿美元。
随着“垃圾债券大王”的陨落,高收益债券逐渐显露出了其“垃圾”本质,许多大量购买垃圾债公司因此而倒闭,20世纪80年代在华尔街横行的杠杠收购高潮退去。
米尔肯蔑视规则,他的一生都在建立新的秩序,在打破规则和秩序的同时,他游走在财富和法律的边缘。
如今米尔肯早已远离证券行业,但华尔街和金融江湖依然有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