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战略失误是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
小编 2022年9月14日 16:08:07 小说大全 244
为何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原因非常复杂。若细究根源,笔者认为,曹操的战略失误是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
再直白一点:曹操战略方向上的失误是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
一、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东汉疆域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深重: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公元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为了尽快平息战事,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虽然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但却使地方地主豪强拥有了武装。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助长了他们拥兵自重,进而形成群难割据的局面。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
《三国演义》篇末一首《古风》(选取一部分),简洁而详尽地概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情形,并逐步演变为三国鼎立局面: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
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
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二、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获得了最大的优势,攫取了其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桶金!至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基本上统一北方。
三、曹操的战略失误在哪里?
笔者认为,曹操不应该先攻荆州,直取江东的东吴政权。因为东吴政权是势力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号种子选手,凭借长江之险,兵精粮足,国势稳固,难以一举灭掉。诚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言:“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此时势力较大的割据政权还有刘表之子刘琮占据荆州;刘焉之子刘璋占据益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张鲁占据汉中;而此时的刘备集团则是将寡兵微、东奔西走,依托于荆州刘琮,势力很小。那么曹操应该向谁下手呢?这就牵涉到一个战略进攻方向的大问题。
汉末十三州
曹操显然是看中了荆州重要的战略位置。《隆中对》中说“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地处南北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之显然有利于曹操扩充势力,扫灭南方。但如此重要的地方一旦失守,其对周边群雄的震动也是极大的,很容易使本来较弱的各方迅速联合,共同防备曹操。从这一点看来,虽然得之在战术上很有利,但在战略上却并不合算。
荆襄九郡
只要顺着历史的脉络大体上看一下就清楚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军南下,攻占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形成了孙、刘联军共抗曹军的格局,并最终在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迫使其北退中原。赤壁之战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原因。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历史已经证明,曹操先取荆州,再图谋江东,统一天下,在战略进攻方向上出现了战略失误。曹操一着不慎,导致了三国鼎立60年的局面,造成了多少战乱和曲折!
四、曹操正确的战略进攻方向
笔者认为,曹操应暂缓攻取荆州,将战略主攻方向指向北方未统一地区,先取西北凉州的韩遂、马腾,这可是一股严重威胁曹操北方根据地、令其日夜担心腹背受敌的势力,以致于在赤壁之战中都不能全力以赴。实际上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解除了乌桓对其根据地的侵扰后,应对东吴政权采取拉拢、安抚政策,减轻其军事压力,使孙、刘两家不致于结盟,然后于建安十三年兵锋直指韩遂、马腾,将其一举灭掉,然后取关中、陇西,然后由陈仓(暗渡陈仓之地)出大散关(“铁马秋风大散关”所说的那个地方),夺取汉中,进而占据益州,然后兵分两路,水陆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荆州、江东;陆路从中原渡长江,兵锋直指江南,水陆合击形成钳型攻势,迅速统一中国!诚如是,则曹操霸业可成,一举完成统一大业,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系一代奸雄,不会看不到来自北方地区的威胁,所以在赤壁之战失败北归以后,遂用兵于关中、陇西、汉中,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但显然是晚了点。
益州
曹操在益州方向上的无所作为,是出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曹操对益州不是不重视,而是动作迟缓,徒劳无功,甚至于是功亏一篑!张松第一次向曹操献益州地图,曹操竟因张松邈丑而给予冷遇,遂使其愤而投向刘备,使曹操失去了一次绝好的进占益州的机会。但是说到图谋益州,就不能不夺取西北之地,由秦川而入巴蜀,所谓“得陇望蜀”,因此夺取凉州应列为首选。
曹操对于益州的动作迟缓,甚至达到了迟钝的程度。看看吧,曹操于建安十三年进军南方时,刘备尚未取得益州。直到建安十六年,刘备才率部进入益州,并逐步占据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期间隔了三年!这期间曹操毫无作为,使刘备集团有充分的时间谋取并顺利占据益州。
建安十五年刘备借荆州
曹操失去益州,使其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另一个极好的根据地,刘备占得先机成功入蜀,遂成三国鼎立局面。
蜀地对于任何割据势力来说都是极好的安身立命之所!益州四面环山,形胜之地,易守难攻,并且“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见《后汉书》)。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赞美川西平原:“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实在是世所难找的天府之国!《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其实何止汉高祖,秦国就是接受司马错的建议后攻取蜀地,为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立下了坚实的根基。
以后的历史也不只一次证明,益州对于一个政权的兴衰荣辱关系太大了。元灭宋、清灭明,都与当时的统治者未能有效地守住四川地区有极大的关系。失去了四川,一个割据或偏安政权就失去了休养生息之地,退到我国的东南地区,基本上无险可守,一个政权面临着水路、陆路的联合打击,鲜有不败亡者。攻击方一旦占据蜀地,然后顺江而下,直取东南,往往会势不可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至此胜败往往没有了悬念。
再多举两个例子,蒋介石显然是吸取了宋亡、明亡的教训,在抗战时期实行战略收缩,保有西南地区,牢牢地守住了半壁河山,有效保存了实力。老蒋在这方面确实见识不俗,善于寻找根据地,使自己始终有一块立足之地。后人形象地将其总结为“胜不离川(四川),败不离湾(台湾)”;建国后,面对外国侵略势力的讹诈和战争威胁,毛泽东主席果断地开展了“大三线”工程,也是将西南地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这么重要的地方,曹操没有及时攻取,也没有有效阻止其政敌刘备集团入蜀,对于其统一大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后来钟会、邓艾攻占蜀汉,江东独木难支就是个鲜明的例证。
曹操不顾后顾之忧,举兵南下,意图一举灭掉江南割据势力,迅速统一全国,现在看来是犯了冒进主义错误。是头脑发热、思虑不周的贸然之举,失败也就不奇怪了。在后方未稳,时刻受到西北等割据势力威胁的情况下,曹操不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而急于攻取南方,迫使孙、刘联合,实为不智。
实际上,只要曹操的军事压力一小,孙刘两家的矛盾马上就显现出来了,你看赤壁之战后东汉霸业,随着孙、刘两家共同敌人的失败,暂时的危机消除,两家因荆州之争矛盾激化。先是吴攻蜀 夺取荆州,杀掉关羽;再是蜀攻吴,致“夷陵之败”,蜀国精锐大减,元气大伤。只有蜀吴双方互斗,才符合曹魏政权的根本利益。曹操却先夺取荆州,虽占据地利东汉霸业,但此处为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且民心未附,立足未稳。更要命的是因此而使南方割据势力因畏惧而走向联合,增加了统一的难度,战术上有利,但在战略上有害,实在得不偿失。
三国鼎立
用一段话作个总结吧,曹操在战略进攻方向上的失误是导致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赤壁之败是导致三国鼎立的主要原因,但也只能延缓统一的进程,还不致于出现鼎立局面,曹操在益州方向上的无所作为,致使刘备进占益州进而攻取汉中,则三方势力遂成鼎足之势,一时谁也无法吃掉谁,就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