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的不败战神白起,最终败于朝堂,他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小编 2023年1月16日 12:00:02 小说大全 125
如果给战国四大名将排名,白起是毫无疑问的NO.1。他为秦国效力30年,大小战役70多场,斩杀百万余人,一生从未打过败仗。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这样评论他:“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名将,最终的结局却是被自己辅佐了30年的君王赐剑自刎,下场极端悲惨,自古至今为其喊冤者无数。
那么白起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是秦昭王的年迈昏聩、是丞相范雎的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还是白起本身的性格原因呢?
杀神登场
都说三岁看老,白起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真正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前脚看他还安安静静蹲那玩泥巴,一转眼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相当强。
小白起自幼就是战争的狂热爱好者,每天对着自家门口的大山思考如何排兵布阵,这可是个打仗的好苗子。
为了过上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白起15岁就隐瞒年龄参了军,干了没几年这匹千里马就被大领导魏冉发现了。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是秦国实际的掌控者,白起背靠大树自然好乘凉一些。
当然了,秦国的法律制度相当严格,没有军功就算你贵为王子也不会得到封赏,白起可不是水货,人家升职加薪全是自己拿命拼来的。
展开全文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领兵攻下韩国新城,升任左庶长。一年后,秦昭王决定打场大战役,他惦记上了伊阙这个地方。
如果打通伊阙要塞,秦国就可以把手伸进东方,伊阙同时也是韩魏两国西部的重要屏障,如果此地被攻破,韩魏二国就将沦为待宰的羔羊。
因此三国铆足了劲,大战一触即发。
本来秦昭王选定的将领是老将向寿,但老舅魏冉极力推荐白起担任总指挥。
关键时刻,秦昭王选择豪赌一场,把10万秦军交给初出茅庐的白起,“小兄弟,就看你的了。”
年轻的白起,面对的是韩魏24万联军,两倍于秦军的兵力。
关键时刻白起展现了天才的判断能力,判断出殿后的魏军是来摇旗呐喊的,于是他绕道从后面猛冲帮架看热闹的魏军,魏军毫无思想准备,瞬间乱套。之后白起从正面猛攻韩军,韩军前面挨秦军的揍,后面被溃败的魏军踩踏,那感觉实在是太绝望了。
此战是白起的成名战,他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战争模式:歼灭战。以前打完仗都是打跑为止,讲究穷寇莫追,到了白起这,不存在打跑这一说,必须全部灭掉才行。
看一下白起的杀敌战绩:伊阙之战斩首24万,华阳之战13万,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
从此,白起之名成为六国梦魇,他也被冠上“人屠”的称号。白起滥杀在后世始终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嗜血凶残,有人认为情有可原,毕竟当时秦国人压根就没有道德感。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白起的歼灭战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六国青壮年几乎被屠戮殆尽,再也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为后面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问题重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白起的谢幕之战,其实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已经靠边站了很久,而且长平之战的首发阵容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原因嘛,是白起在朝中的靠山倒了。自打宣太后去世后,秦昭王奋起夺权,把老舅魏冉赶回自己封地享清福,任命范雎为相,白起作为魏冉的亲信也被秦昭王雪藏。
说回长平之战,当时秦赵两国均倾全国之兵而来,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起初秦军的将领是王龁,赵军首领是廉颇,没多久两国都耗不下去了。赵王率先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下廉颇,秦昭王一看这种情况,赶忙抛弃自己的政治成见,秘密任用白起为主帅。
白起是大秦帝国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一出山就是大手笔,使用了被后人称为“口袋战术”的打法,把赵军困在自己的包围圈中。这个战术听起来挺简单,但按照通常的规律,如果要打保卫战,那么就得出动远超对手的兵力。
可白起却是用40万兵力困住赵军的40万人马,这种打法除了他之外,几乎无人能够办到。
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白起与秦昭王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
白起建议乘胜追击,直接打到邯郸把赵国彻底灭了,可秦昭王却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同意了韩、赵割地讲和的请求, 命令白起撤军。白起这暴脾气上来了,加之也上了年纪,从此怄气称病不出。
很多人谈到这段时都认定是赵国派使者苏代使用反间计,范雎收取巨额贿赂后说动秦昭王退兵。大家讥讽秦昭王的短视,说范雎嫉妒白起的才华,其实秦昭王也算是一代雄主,他的考虑要比白起考虑的更为深远。
白起是没错的,他站在秦军统帅的立场上看问题,长平之战后赵军毫无还手之力,此时正是打击赵国有生力量的最佳时刻。
但秦昭王同样也是没错的,秦军打了大胜仗看着挺风光,但内里却已经虚弱不堪。40万秦军损伤过半,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秦昭王后来对白起所说“国虚民饥”。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内发生大饥荒,已经要发生人吃人的惨状,丞相范雎劝说秦昭王开仓放粮。把国家的储备粮食都用上了,可见秦国当时的情况不容乐观。
两个都认为自己没错的强硬派人物,碰到一起必定火花四溅。
秦昭王、范雎、白起之间的爱恨情仇
就在白起气呼呼休病假期间,赵国开始兴风作浪。当初秦国中止白起的军事行动而答应韩 、 赵的求和是有条件的, 即 “割韩垣雍、 赵六城” 。韩国被秦国打怕了,乖乖献出土地,可赵国恢复元气后翻脸不认人,将本该割让给秦国的土地送给了齐国,同时结成了五国联军联盟以抗击秦国。
秦昭王这老脸被赵国打得生疼,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亲自到白起家里请他出山,搂着他的肩膀解释自己当年为什么要白起退兵。
“老白啊,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前年那时候咱们真穷啊。”“现在不同了,这两年咱们的GDP成倍增长,军队工资翻了一番,别跟我怄气了啊,起来打仗去了。”
白起冷冷地告诉昭王,早干什么去了?现在人家赵国和其它四国成功组团,你这时候找人家麻烦,还不得让人家爆捶一顿?反正我不去,谁爱去谁去。
秦昭王碰了一鼻子灰,蔫头耷脑地回到皇宫,心里那个气啊。小样,我就不信没有你白起秦国就转不动了,没你照样打胜仗。白起以病要挟秦昭王,君臣二人关系破裂,给自己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结果秦昭王派出的大将王陵在邯郸城下惨败,损失了4万多秦国精锐。秦昭王再次下令白起领兵代替王陵,白起压根不搭理他。秦昭王上次被白起拒绝感到相当没面子,于是派范睢去劝说白起。
范雎可是著名说客出身,在白起面前各种招术都用上了。他先是吹捧白起,说他“以寡击众, 取胜如神”,然后跟他分析赵国现在国力很弱,是个软柿子。又给白起描绘了美好的前景,“咱们大秦现在军队数量远超赵国,你只需要随便打打就能把赵国灭了。”
白起压根不听他那一套,“爱谁谁,我老了,打不动了,你们另请高明吧。”
据说范雎回去后说了白起的坏话,秦昭王的愤怒值更高了,改派王龁继续猛攻赵国,然而打了8、9个月,还是打不下来。
没法子,秦昭王怒气冲冲奔到白起家,“别装病了,赶紧给我起来,你要是再说自己不行我就真恨你了。”
按理说大老板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白起就算真病了,抬也应该让人抬到前线去。
可白起的回答是:“我水平已经不行了,你还不如杀了我呢。”
最后白起得到了秦昭王赐给他的一把剑,用这剑抹脖子自杀了。
白起失败原因分析
政治靠山倒台
白起属于宣太后、魏冉一派,自从宣太后去世,魏冉失势后,白起也就只能靠边站,几乎被雪藏了近10年时间,无仗可打的痛苦一定深深折磨了他很久。
政治斗争就是如此,败的一方只能接受现实。因为白起不是秦昭王的嫡系,所以秦昭王自然会对他保持戒心,毕竟当时世界那么乱,如此优秀的将领带着大军在外厮杀,拥兵自立的可能性非常大,不得不防。
白起因此对秦昭王心生不满。
与决策层矛盾尖锐
很多人把白起之死归结于范雎成天在秦昭王面前说白起坏话,一提起范雎,立刻给他打上“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标签。
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证实范雎因为私利迫害白起,但二人之间的不合显而易见。白起属于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脾气那拨的,在朝堂之上估计没少怼人,从他被赐死时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也能看出来。
战国时代将相不合是常态,有时候帝王出于权力平衡的考虑,也不愿意见到将相和的场面。
白起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被范雎陷害,而是和大老板秦昭王矛盾太大。
就说秦昭王亲自上门两趟请白起出兵,白起梗着脖子拒绝服从命令,这要是换成暴脾气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白起绝对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初步形成君主集权制,王权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白起却视王权如粪土,一次次藐视践踏,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最后的下场只能是悲剧。
性格有缺陷,情商太低
白起性格暴躁,这种性格在战场上可以所向披靡,在官场上却相当危险。
他以为自己气走范雎挺解气,可是却躲不开人家给他挖的政治陷阱。在政治谋略方面,白起就属于幼儿园水平,拿什么和人家专业的政客相比拼?
并且当前线战事不利,国内怀疑秦昭王执政能力时,白起不光没替君主分忧,还屡屡跑来打昭襄王的脸,对昭襄王的战略决策说三道四,甚至抗命。换做任何上位者,都不会希望有这样的手下。
我们在职场上也常常发现这种人的存在,自己有才华却不能为领导所用,长期坐冷板凳,天天各种抱怨,其实这种人更应该从自身查找下原因,别总是抱怨领导识人不明。
白起的结局还是与他过于执拗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过于强硬,缺乏以柔克刚的韧劲,政治智慧上有巨大的短板,比起后来的王翦,差着不止一个档次。
而且白起极力主张先灭掉赵国,和秦国“远交近攻” 的策略相抵触。随着秦国统一方略的确定,白起注定要被时代抛弃。
他的悲剧不能简单归结为国君的昏庸或者范雎的嫉妒,归结于性格决定命运也是有些片面,归根结底在于制度问题。
由于君主专制要求每位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王意志,就算君王做出错误决定,臣子也必须无条件服从。白起能为一场战争的胜利进行精密谋划,却对逼近自己的政治阴谋毫无察觉,更不具备绕过政治漩涡中激流和险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