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终结者:宋朝GDP占世界八成是真的吗?
小编 2023年1月22日 21:48:03 小说大全 193
近几年时不时总能听到一些关于大宋的说法,比如:宋朝的经济很好,GDP占世界 的八成;宋朝虽然不擅长对外征战,但在国内的管理上,还是很有一套的;北宋要是定都洛阳就不会灭亡了……
这些话到底靠不靠谱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分析。
宋朝GDP到底有多少?
先来看这一句:宋朝的GDP占世界的八成。
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的人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的总和。要想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就需要对该国各个区域人口的生产力进行精确地统计。古代的封建政权,别说统计 GDP了,就是统计人口都不见得能搞清楚,在没有人口和经济这两大关键指标的情况下,宋朝的 GDP是靠什么估算出来的?
更要命的是,光计算宋朝的 GDP还不够,还需要计算全世界的 GDP。
北宋时期形势图
先不说谁有这个能力,就想想宋朝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地方,还都是原始的国家、部落,甚至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录,但这些国家或多或少也创造了经济价值。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国家产生的 GDP如何计算?
还有很多人认为宋朝的经济繁荣,和别的重农抑商的王朝不同。但说破天,宋朝也是个农业国家啊,做生意无非就是用低价买进,再用高价卖出,这是一种资源的重新分配,交易过程本身并不创造新的财富,所以,不管一个商人赚了多少钱都和 GDP关系不大。
还有人说,宋朝一年的税收就超过一亿两白银,而明、清两朝,也不过是几千万两。所以,宋朝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了明朝和清朝。
事实上,学界对宋朝财政收入存在着误解。
展开全文
宋朝铁钱
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黄仁宇说宋朝财政收入是一亿六千万。不过他是用英文写的,在原著中这个数字后面的单位是“unit”,而中文版的编辑,则把“unit”译成了“贯”,有人根据宋朝“一贯钱等于一两银”的计算方法,得出了宋朝每年财政收入一亿六千万两白银的结果,以讹传讹,很多人就信以为真了。
但问题在于,宋朝的税收制度并不都是以贯和两为单位,不仅收钱,还收粮食、布匹、干草等实物,而官方在统计的时候,经常会将这些数字混杂起来。
比如,宋朝一年有三千万贯钱,三千万石粮,四千万匹布,然后报上去,就说今年的税收是一亿。因为每种物品的价值都不一样,也就不可能知道宋朝的实际收入是多少。但有人曾估算过,宋朝的财政收入大约在六千万贯左右。有人觉得,六千万两银子,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比明朝还强啊。
但六千万贯和六千万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交子
宋朝的货币,名义上是“一贯等于一两”。懂点经济学的都知道,货币的发放是要有一定的储备金作为保障的,但宋朝滥发交子,导致了通货膨胀,所以市场上的一贯钱与一两白银并不等价。由于宋代货币的价格波动比较大,各地区、各时期货币的价格也各有不同,因此,宋朝的财政收入,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
李龙潜先生以货币对粮食的购买力为基础,将宋明两代的财政收入进行了比较,得出宋朝的财政收入是四千六百一十五万石,而明朝万历年间则达到了四千七百九十三万石。这样看来,宋朝的财政收入比明朝的平常年份还要低一些。
宋代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商业社会”,而是一个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政府的赋税主要来源于农民,很少一部分来自于手工业和小商贩。宋朝没有跨越时代的技术创新,没有特有的丰产农作物,又怎么能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胜过明清?明朝和清朝最差的时候,也是一统天下,宋朝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和东北一带的沃土,农民们是没法种的。
商品官营
许多人都觉得宋朝的财政状况似乎一向不错,很少出现像别的王朝一样的财政赤字问题。实际上,这是由于宋朝实行的“禁榷”制度,使许多商业活动都变成了官方垄断。汉武帝,也就是在攻打匈奴的时候才有了盐铁的官营,而宋朝不仅垄断了盐铁,还垄断了酒、醋、茶、矾等生活用品。因此,宋朝的赋税在历朝历代都是名列前茅的,以致于南宋朱熹曾无情地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税收很高,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
那么,为什么宋朝对老百姓剥削得这么狠,却没有被农民起义推翻?
这是由于宋代“赋重役轻”的典型,尽管剥削百姓,多收赋税,但极少有劳役之类的无偿劳动。就拿秦隋两朝来说,农民起义能把他们赶下台,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赋税太多,而是因为他们总是让平民们去做大项目,最后不得不造反。但宋朝可以用赋税来代替苦力,这让百姓们有了一线生机,虽然生活比较贫困,但至少还能活着,就不会叛乱。
《雪夜访普图》
如今,很多人因为看了《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就认为宋朝国泰民安。那是因为赵匡胤听从赵普的建议“制其钱谷”,让各州在收缴了赋税之后,只留下必要的开销,其余的都被送往汴京。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他们就不会造反,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当地政府就不可能继续发展。北宋的情况,就是用整个国家的财富,来供养一座都城。所以东京汴梁虽然繁华,但是到了汴京以外,再去看宋朝的州县,却是一片凄凉。
现在的人们,都迷信宋朝的经济繁荣、百姓的生活多姿多彩,那都是一叶障目。如果说宋朝真的只有军事方面较弱的话,那王安石还搞什么“熙宁变法”?
从长远来看,经济和社会都在进步,宋和唐比起来,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取消了宵禁,推进了城市化,但不管怎么说,宋朝的经济都不如后世的明清两朝。
为什么宋军谁也打不过?
众所周知,宋朝的军事实力很弱,被辽、金、西夏三个国家轮番欺负,每年都会用“岁币”来换取和平,最终,南宋被蒙古人攻破,汉族的统治也是第一次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全面征服。
《东京梦华录》
有不少人为宋朝辩解,说宋朝财大气粗,所交的岁钱就是小菜一碟而已。但这种说法立不住脚,宋辽虽有“澶渊之盟”,但皇帝生怕辽人不讲武德,所以设置了数十万的常备军,以备辽朝的突袭,而这些军费开支,也渐渐形成了“冗兵”的问题,朝廷不得不加大赋税,渐渐形成了所谓的“三冗两积”,即冗兵、冗官、冗费、积贫积弱。
具体可以看之前的另一篇文章:
超越时代的宏观经济学尝试,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注定失败?
如果宋军能攻下燕云十六州,那么就可以只在山海关保留一小部分兵力,如后世的明朝一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开支。不过,宋军的实力太弱,只能用岁钱来换和平。
澶渊之战示意图
那为啥宋军会这么弱呢?
之前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文官虽然擅长政治,擅长诗词歌赋,但却没有参军的经历,自然不能和真正的军人相比,所以,他们上了战场只会纸上谈兵。
但是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值得怀疑的。赵匡胤在宋朝初期,是不允许文臣执掌军队的。他横扫群雄,与契丹交手,要么让功臣名宿出征,要么亲自披挂上阵,“重文抑武”在宋太祖时代没有出现过。
可以说,从开国至宋仁宗时期,宋军前方统帅,要么是皇帝,要么是专业的将领,很少会出现文臣。
燕云十六州
比如宋辽之战。高梁河一役,宋太宗大腿中箭,导致士气大乱,兵败如山倒;雍熙北伐,是因为太过鲁莽,没有按照宋太宗的计划进行合围,造成军队各自为战,最后被辽军打得溃不成军;澶渊之战,王超率领的十万定州军龟缩不出,宋真宗无奈和萧绰达成了“澶渊之盟”。
宋初与辽军的战争中,皇帝是全权交给专业将领指挥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宋辽两国的胜率差不太多,宋军略处下风,只好妥协休战,然后再支付一笔银子。
实际上,就是因为“澶渊之盟”,宋朝皇帝发现了武将的无能,还不如文臣寇准可靠,逐步导致了“重文抑武”的结果。
也有人说,宋国没有马场,先天条件差,根本就打造不出一支精锐的铁骑,只能靠步兵作战,自然也敌不过契丹的铁林军、西夏的铁鹞子、女真的铁浮图。
事实上,从唐朝到五代,养马事业一直发展得很好,到了宋真宗时期,全国共有十个牧监,养了二十万多匹马,足以支撑一支铁骑。
《清明上河图》局部
但自从“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国就再也没有什么动静了,马政也荒废了,许多牧区都被夷为平地,用来耕种。宋神宗时期,皇帝欲夺回燕云,推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颁布保马法、户马法等新政,又从国外采购马匹,彻底解决了马场缺乏的问题。因此,如果说宋朝没有马场,不能训练骑兵,这是夸大其词。中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不可能连马匹都找不到。
唯一可信的说法是,宋朝的少数民族学习了冶金、铸造等先进的军事技术,对武器进行了更新换代。汉武帝攻打匈奴时,匈奴人用的都是兽骨制成的箭矢,自然不可能是汉人的对手。
此外,宋朝的少数民族也学习到了怎样建立健全的国家制度。例如,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女真人建立了金朝,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总而言之,他们已经不是汉时匈奴和唐时突厥那种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一种完全由官僚体系组成的国家,自然要比以前更难对付。
王安石画像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宋朝屡战屡败的原因。要知道,在宋金联合灭辽的时候,女真人不过是一个刚刚从白山黑水中崛起的小部族,却凭借着三千七百多人,一举歼灭了辽朝的两万精锐。此时的女真,论组织和装备,比辽弱不少,但能将辽灭掉,甚至杀到了北宋汴京。
同样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时候,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也是以万户为单位组成的部落联盟。蒙古人是如何灭掉西夏,又将金兵的主力给消灭的?
所以,客观因素只能说明宋朝对外战争的难度比以往有所提升,但并不能掩盖宋朝政府软弱无能的事实,因为宋朝没有的东西,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也未必有。
朱元璋画像
说没有马场,也没有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天然屏障,根本就打不赢。刘邦、朱元璋,在起步的时候有什么?
说对方是一个组织严密,装备精良的政府,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朱元璋没有马场,又是在淮西起家的,怎么能从南往北完成统一呢?
说到底,只能说自己能力不行,不要把责任推到外部原因上。辽朝打不过,说是没有天险,西夏打不过,说是没有骑兵,金朝还是打不过,说是大意了没有闪,结果被元朝连锅端了,又说外部的大环境不一样了。
怎么你一到哪儿,哪儿的大环境就不好了?咋地,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为什么选择定都开封?
还有人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到没有选好都城上。
秦、汉、隋、唐等王朝,都会在长安和洛阳建立自己的国都,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北宋建都开封,但并未夺回燕云十六州,导致华北平原无险可守,金人突袭东京,导致靖康之耻发生。
《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场景
对此,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过:“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备。”,所以后来的许多史学家也纷纷效仿,将靖康之耻归咎于都城选择不当。
宋太祖赵匡胤在晚年时,认识到在开封建都对国家安全不利,于是率领文武百官到洛阳视察,希望能把都城迁往洛阳。
赵匡胤知道,如果将都城设在开封,没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就必须要增加兵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冗兵”的情况。可是,赵光义一开口,就把他的建议给否了,北宋的迁都计划也就泡汤了,赵匡胤临死前还感慨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现在有人指责赵光义,说他不同意迁都,还说什么“在德不在险”,最后北宋灭亡,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循环。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不过,这种说法实际上是牵强附会的。不能仅从建都开封对宋朝的不利影响上分析,也要关注开封对宋朝的有利影响。
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开封虽不利于守卫,却方便打江山。而章如愚在《三都论》中,专门对长安、洛阳和开封三地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长安便于守,洛阳便于利,大梁便于战,三京利害,各有一偏。”,说到底,宋朝未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定都开封可以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实现统一。当然,赵匡胤也没想到,后人会这么没用。
除了激励子孙后代之外,漕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定都不出数十年,一定会有人口聚居,粮食就会成为问题。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产粮区在东南,如果定都洛阳,东南粮食自扬州经通济渠至开封,需要再经汴渠至洛阳,而汴渠已经被毁;如果定都长安,需要的是陆上的交通工具,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要多得多。
隋唐大运河
或许有人会问,宋太祖为什么不像隋炀帝那样搞一条大运河呢?
就算宋朝开凿了运河,定都洛阳,但粮食还是要经过开封的。一旦开封被敌人围困,洛阳的粮食就会短缺。
没有了燕云十六州,漕运又不利,是北宋不得不把开封作为首都的根本原因。
北宋的君臣也不傻,在没有天险的情况下,将开封建成了一座坚固的要塞,再加上宋太祖“守内虚外”的战略,东京的禁军数量庞大,足以弥补地形上的劣势。
可是,为什么有如此坚固的城池,还会有靖康之耻呢?
宋徽宗画像
首先,拱卫京师的禁军,在宋神宗时期就被遣散出去了。宋徽宗时期,驻扎在东京汴梁的军队数量只有十万人。原因很简单,汴京不可能养得起八十万的军队,所以要么遣散到地方上领粮,要么去陕西与西夏作战,西军大部分都是来自东京的禁军。
靖康之耻,和徽、钦二宗脱不了干系。金军虽然出其不意,兵临城下,但攻破汴京可没那么容易。此时,宋朝的援军也赶到了,眼看着危机即将解除,金人决定尽快谈和,然后拿点银子走人。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做郭京的骗子,说他有一种可以让金兵退避三舍的法术。更要命的是,宋钦宗还真的信了,把宣化门给开了,让他跳大神,东京被金人趁虚而入。金军登上城墙,城中的禁军和百姓都做好了巷战的准备,金人不敢下来,于是两边就重新谈判起来。
金人说要和宋徽宗赵佶谈一谈。而宋钦宗刚刚登上皇位,又忙于与父皇争斗,若是父皇借助金人之势,卷土重来,自己该怎么办?所以,他做了一个很奇妙的决定:“不必让太上皇亲自出马,我亲自跟你谈。”
宋钦宗画像
宋钦宗就这么把自己送了。
最重要的是,离开之前还下了一道旨意,让所有的援军都不要来,他要和金国永远友好。结果一进金营,果然被软禁,汴京上下一片混乱,外边的援军也没有了,金人一鼓作气,将汴京彻底占领,靖康之耻成为了一段让人不忍直视的历史。
现在你还认为,北宋的覆灭和定都哪里有关系吗?
有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别说洛阳了,就算是定都华盛顿,北宋也一样会被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