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祖师明知孙悟空日后定会惹事,为何不将他留在身边加以约束?
小编 2023年1月29日 08:32:04 小说大全 168
《西游记》第一回,美猴王出世,统率群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享乐天真,不觉三五百年。然而正在喜宴之间,猴王却忧恼坠泪。群猴不解,猴王解释,所忧虑的是生命的无常:今日虽自在,但总有年老血衰以至死亡的一日,今日愈是欢喜,来日的死亡愈是令人伤感。
能在盛时忧虑衰时,于享乐中忧虑死亡,已是一点灵心生发,所以他的属下通背猿猴称赞他“道心开发”,并告诉他:世间唯有“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于是美猴王毫不犹豫放下花果山的舒适生活,立志“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
美猴王的初心既是求长生,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求道或拜佛都可以。《西游记》中为他安排的第一位导师——须菩提祖师。不少研究者指出,这位菩提祖师的面目其实是佛道兼容;然而书中对其洞府、言语、神通的描写,更近于道家。
美猴王初至菩提祖师洞府门前,“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他不仅没有贸然上前叩门,反而“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道教神仙洞府的静谧气象,令他心生敬畏。
道教追求延年益寿、修道成仙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外丹术,就是炼金烧丹;一是内丹术,讲究内心修持。悟空拜师之后,“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显然是学习后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如此“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以悟空的个性,竟也毫不急躁,心静如此。
有了六七年的修身养性打底,又有炽热的求道之心,悟空很快习得了菩提祖师独传的长生之术。他聪慧好学,深得师父喜爱——菩提祖师后来又主动教给他防身的七十二般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故事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美猴王求长生,如今已经成功,继续跟随祖师修炼下去,成仙也是指日可待。然而,孙悟空的独特天性,注定了他不可能做一个心静如水的道教神仙。
当日在花果山,群猴面对水帘洞前的瀑布,都不敢进去“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展开全文
这个细节中所表现的孙悟空天性,与其说是勇敢,不如说是乐于冒险,享受冒险后胜过他人的成就感。即使在菩提祖师门下修身养性十年,这种天性也没有被磨灭。所以,有了下面这个转折:“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哪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哪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
师兄弟的好奇羡慕,正迎合了悟空天性中的好胜心,所以他分外自豪,“卖弄手段”,而这恰恰违背了道教祖师修养心性的教诲。菩提祖师当下便斥责悟空,将他赶走。
知徒莫若师,菩提祖师教给了悟空长生与神通,却无法约束磨平他的天性。所以祖师预言:“你这去,定生不良!”并重重叮嘱:“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的确,孙悟空此时拥有了大神通,天性又乐于冒险、喜欢卖弄、好胜心强,关键的是,是非善恶观念尚未分明,人格尚处于孩子般的蒙昧状态,这一去,会惹出多少事来?
以菩提祖师的神力和修为,若能预知这一点,为何不将悟空留在身边,善加约束?为何放这个混世魔王下界呢?我们只能揣想,菩提祖师或许恰恰是爱重这个徒弟,知道他此时如同璞玉浑金,未经人世历练,本心未明,只有出去闹个天翻地覆,经大风雨见大世面,方能明心见性,有所大成。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果然,回到花果山后,孙悟空杀魔王、闹龙宫、震地府,自封齐天大圣;稍息片刻又大闹天宫、惊动十万天兵天将、大胆挑战如来佛祖⋯⋯直到被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
此时的孙悟空,拥有了道家给予的神通,但是非善恶未明,全凭天性本心做事,所以对如何善用神通仍处在蒙昧状态。困压山下五百年,孙悟空在等待一个重生的机会,更在等待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天性与神通的机会;所以当观音菩萨到来时,悟空求菩萨救自己,菩萨问他可愿意“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时:“大圣声声道:愿去!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