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李母碑上的弹痕是日本飞机打的
小编 2023年2月1日 09:32:02 小说大全 182
——《鹿邑往事》系列乡土回忆文章选
口述:梁龙辉
整理:王汉章
编辑:七台八景
(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山门 )
在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的后宫,有一通北宋时的“先天太后之赞碑”,细心的人会发现碑后(阴面)有几处坑舀,有人说是过去被人破坏的,有的说文革时被人用手枪打的,这些说法都不对,其实那是日本鬼子的飞机打的。
(宋“先天太后之赞碑”, 又称“三御碑”,俗称李母碑)
一、做客
1972年夏天,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梁天佐受鹿邑太清“五七干校”校长田广才的邀请,去其家做客闲叙,父亲就带上我一同前往。
田广才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家就住在干校内,那时的干部很少有自己的私宅,一般都住在单位的公房。当时的鹿邑五七干校前身是太清国营农场,而农场前身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老子诞生地——太清宫的后宫。
展开全文
后宫,史称洞霄宫,初建于东汉延熹八年,时称李母庙,与前宫太清宫相隔二里,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追封老子母亲益寿氏为“先天太后”,对李母庙进行大规模扩建(后宫修葺增建,大改其观),并改名为“洞霄宫”,由此形成以“两宫一观”(洞霄宫、广灵宫、先天观)为主的宏大建筑群。现仅存圣母殿、娃娃殿、先天太后之赞碑等。
到了田伯伯家,大人们聊天,我因无聊,加上天气炎热,就到干校大门口东边鱼塘洗澡摸鱼。鱼塘东边十几米,就是立于北宋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公元1014年宋真宗来鹿邑拜谒老子和李母时所立),因为碑座是一个巨大的赑屃(bixi),当地人俗称为“老鳖驮石碑”。
(北宋“先天太后之赞碑”,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午饭的时候,父亲和田伯伯到鱼塘边叫我回去吃饭,我赶忙找衣服换上。这时,我父亲走到石碑面前,站了一会儿,然后转到石碑后面,久久凝视着石碑,好一会儿才转过身,然后指着碑后的几个坑舀对着田伯伯和我说,这块石头曾经救过我的命,上面的坑舀其实是弹孔。我一听非常好奇,就问怎么回事?我父亲笑了笑就把话匣子打开了。
(新四军四师主要领导合影,左起:刘瑞龙、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
二、回忆
1938年9月,父亲在鹿邑白马驿(今属郸城县)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抗日游击支队,先后参加了开辟永(城)萧(县)宿(县)根据地、二次回师睢杞太、进军淮上、新兴集六一反击战等战斗。
1940年冬,父亲所在的老3团(3大队)在亳县(今亳州谯城区)与涡阳交界一带活动。一天,支队副司令员吴芝圃让父亲前往柘城抗日游击区送信。接到命令,父亲连夜出发,骑着马顺着涡河一直向西北走。为避免碰到日军和汉奸部队,他尽可能沿着河边的小路走。
(日寇战斗机)
下午三四点钟,父亲来到鹿邑县太清宫的后宫附近,突然从天上传来轰轰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从南面飞过来一架飞机,越来越近,越飞越低,能看到飞机上的人和飞机上的膏药旗。是日寇飞机,父亲一惊,策马加速向前跑。
很明显,飞机上的鬼子驾驶员发现父亲是一名军人,因为老百姓不会有骑马的,加上区别于伪军的灰军装,日寇飞机抵近后立马开火打了过来,机枪子弹打在地上泥土乱飞。
(百年前的鹿邑太清宫后宫全景照片,图右即为“先天太后之赞碑”,摄于1921年11月)
冬天的豫东平原一览无余,很难有藏身之处,危急时刻,父亲看到前面高大的“老鳖驮石碑”,趁着飞机飞过拔高还没掉头的间隙,赶忙往石碑处跑。跑到石碑前刚下马,日军飞机就转了回来,对着父亲再次扫射。
此时父亲已转身到石碑的南面,子弹打到石碑后面发出沉闷的怪声。飞机向南飞过又转了回来,父亲又赶忙转到石碑北面,飞机看打不着人,只好扫兴的飞走了。
(2003年修复后宋“先天太后之赞碑”)
三、尾声
父亲讲完这段惊险的经历后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吃饭的时候又乘兴和田伯伯一起回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斗往事,俩人聊得非常开心,都喝了不少酒。说实话,像这样的场景我也很少碰到,这件事虽然过去40多年了,今天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最后,希望大家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太清宫的古碑上,还留存着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的一个罪证。
(宋“先天太后之赞碑”碑亭)
附:有关资料
一、人物简介
1.梁天佐(1921年7月-1988年4月),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前梁庄人。1938年9月在鹿邑白马驿(今属郸城县)参加新四军,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抗日游击支队、新四军四师9旅骑兵团、淮北军分区泗南大队、江淮分区独立旅、34军101师通讯连服役。
(解放战争时期的梁天佐)
解放后历任福建省漳州市公安支队副支队长、南安县武装部部长,198X年,以副师级待遇光荣离休。梁天佐一生百战,九死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等数百次战斗,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五次。
2.梁龙辉,梁天佐长子,原鹿邑县木材公司副经理,后调人民医院工作,退休干部。
3.王汉章,鹿邑县纪委原室主任,退休干部。1981—1985年曾在21军62师服役(该部原为新四军四师,今为西部战区雪枫旅)。
二、五七干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教育科研文艺单位人员下放到农村的非常态机构。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都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
1968年5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五七指示”,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的柳河办了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人民日报》报道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的情况,并在“编者按”中公开发表毛泽东的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此后,各地纷纷办起五七干校。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文艺事业单位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从事农副业生产和革命大批判。仅中央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就在河南、江西、湖北以及东北等18个省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10万余人。各地下放五七干校的干部、职工数以百万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宋“先天太后之赞碑”)
三、先天太后之赞碑
是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民间俗称“李母碑”。
该碑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形体高大,气势恢宏。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国罕见”八个字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