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幻夜》:揭秘唐三藏法师和慈恩寺的秘密!
小编 2023年2月1日 20:00:02 小说大全 192
玄奘是中国唐代著名僧人、旅行家、佛经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了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而在《盛唐幻夜》中则解密了唐三藏法师与慈恩寺的秘密。
玄奘大师俗名陈,父母早年去世,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剃度出家,赐名玄奘。他27岁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声名远播。然当时佛教宗派林立,说法繁多,歧异并存,很多疑难问题无法定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贞观元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取经。
但是因为是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仍“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于唐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孤身一人,跋涉千山万水,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去取经,要取真经。他一人西行五万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玄奘法师遍游西域各国,学习佛法,传播佛教。
而他在离开长安之后,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贞观五年终于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了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他从该寺戒贤三藏学习《瑜伽师地论》等各类论典,历时五年。贞观十年始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广泛参学,几经四年。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之嘱,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
展开全文
“公元七世纪初叶,唐代高僧玄奘策杖孤征,横渡渺无人烟的大漠,攀越号称世界屋脊的葱岭,忍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行程五万里,周游了110多个国家,历时19年,完成西游取经的宏愿。”行迹图迭化成茫茫风雪,绵绵雪山。冰雪皑皑的峡谷,闪现出一支雪山上走下的马队。马队中,一个大象背上坐着身披锦襕袈裟、眉目疏朗、端庄若神的三藏法师玄奘。虽然他已届中年,风尘仆仆,依然英姿勃勃。
玄奘大师用了3年多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艰难跋涉5万余里,穿越100多个国家,到达印度。他用10年时间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理论,又用1年时间游历佛祖的胜迹。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历经多年的时间,前后十八年的时间,他以20匹马驮负着657部梵文的佛经回到了长安,受到唐太宗隆重的礼遇,尊称他为“三藏法师”,这就是咱们后来一直叫唐三藏。唐太宗还特别让他主持弘福寺、慈恩寺,并为他建立了一个译场,就是专门翻译的,翻译中心,让他翻译佛经。他首先在弘福寺组织译场,后来他被当时的太子李治任命为大慈恩寺住持,又转移到大慈恩寺译经。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在译经讲法之余,玄奘法师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记叙了玄奘西行的见闻,记载了数个国家、城邦、地区的概况,有山川、风俗、疆域、宗教、神话传说、气候等珍贵资料,为研究中古时期的中亚、南亚的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玄奘精通梵、汉文字,且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诣,又亲自主译,因此他所译的经典,精确得当,且能矫正旧译的讹谬,在佛经翻译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常称他主译的经论为“新译”。在公元652年,玄奘大师上书唐高宗李治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修建佛塔,供奉佛像、舍利,珍藏从印度取回的梵文经典。佛塔由玄奘大师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三月动工,当年就完成了。
经过翻译,经过阐释,唐三藏就成为唯识宗的创始人。那么他这个唯识宗主张,历史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世界上你所看到的所有的东西,事物包括人类自己都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由人的意识变现出来的,这就是所谓“唯识所变”,都是由人的意识变出来的。
大慈恩寺不仅仅是一处名胜古迹、佛教寺院,更是一处具有巨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场所,其中蕴含着中国佛教的悠久历史,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玄奘西行带来的中印文化的交流碰撞等,它是中国人民,更是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在唐三藏法师圆寂,留下一串刻有上古九族精妙法术的九星天珠,两个随侍弟子天桥与天枢为夺天珠,终酿大祸,引发慈恩寺大火,众师兄弟死伤无数。
就此引出了《盛唐幻夜》的故事,九枚天珠散落,天桥因抢救三藏法师灵骨有功,又向皇上献计,助唐军在战斗中取得大捷,被封为大唐国师,却无人注意天桥手上的手串中有一颗珠子闪闪发光。十九年后,唐高宗、武后二圣统治下的长安,迎来了盛唐时代。平静的郊外,一个带着面具的神秘男子带着手下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少年。少年仿佛失忆,什么都不知道,却力大无穷,被神秘男子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