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功,150万士卒的殉葬
小编 2023年2月3日 17:32:03 小说大全 144
中国历史上的将军,各有其长,白起放在里头比较,很难评判他到底排名第几。如果综合全面素质来看,他绝对排不上第一,甚至进不了前十。但若以作战的有效性来说,他绝对称得上中国历代名将第一。
因为只有白起,所打的所有战斗、战役、战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歼灭战。这是没有哪一个将军可以比拟的。
唐代诗人那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相信一般读者耳熟能详,做将军者,领兵打仗,既要杀人,手下的战士也要被人杀,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也都认可。但象白起这样以杀光杀净为终身事业的将军,那也不多,而象他这样把这个事业做到如此巅峰的,没有第二人。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起的赫赫杀人功绩:“攻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通“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白起攻韩径城,拔五城,斩首五万。”“长平之战,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以上仅仅是《史记》给出了杀人数字的几次战役,没有给出杀人数字的战役还有多起,如:“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攻魏,拔之,取城大小六十一”。“攻垣城,拔之”。“白起攻赵,拔光狼城”。“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攻楚,拔郢,烧夷陵”。“取楚,定巫、黔中郡。”“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以白起作战必打歼灭战的习惯,他拔取的所有城池,不会有哪一座没被鲜血浸染。前面司马迁给出数字的战役是89万人被杀,没给出数字的战役就算半折之后再半折,也该有二十多万,两两相加,白起一生做战,杀人过一百一十万之多。
而这一百一十万还仅仅是杀掉对方的士卒,白起就算是神仙级名将,也不可能做到秦军一无伤亡,伤亡能够仅仅是对方的一半,就是很好的战绩了。史书中明确记载,让白起名垂青史的长平之战,他虽然杀了赵国45万将士,让赵国的力量一夜间耗尽,但秦国付出的代价则是十五岁以上精壮男子,半数战死。这也是秦国在长平歼灭了赵国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后,却不能乘胜吞并赵国的最大原因。
那么,就算给秦军的伤亡也打个折上折,按三十万计算,白起一生作战,杀人与被杀的总数,就该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就算拿到现在人口膨胀的时代来看,150万人战场死亡,也够惊人了。放到地广人稀的战国时代,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杨宽先生,在他们的专著中,给出过战国时代的中国人口数量:2000万(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第236页;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96页)。
展开全文
也就是说,白起以一个人的力量,干掉了战国总人口的约十三分之一。就算把后世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斯大林这些杀人狂绑到一起,按人口比例来看,也远远不是白起的对手。
一个人的战功,150万士卒的殉葬。一将功成,普天下高于十分之一家庭的碎裂和痛苦。
但我们不能离开历史的现实,站在两千多年后的立场上去苛责古人。对白起来说,他没有错,他为他的祖国立下了第一大功。
后世的史家,总是有意无意地淡化白起的贡献,事实上,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白起无疑是第一功臣。
因为白起所打的仗,无一例外是歼灭战,他最大程度地削弱了敌国的军事力量,并且这种削弱,是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无法简单恢复的。
白起是眉县人,地地道道的秦国土著将领,他在公元前294年,就出任秦军元帅,击略敌国。直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让白起的军事才华、战绩战功走上巅峰,随即陡然殒落。
长平之战,是秦与赵之间的决战,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这一战,秦国15岁以上男子(大约六十岁以下)全部参战。此战若是赵国取胜,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必然推迟,甚至在墙倒众人推的作用下,秦国未必再有统一天下的机会。
赵国是有取胜机会的,并且,机会很大。因为长平之战的最初阶段,赵国统军将领是廉颇。
从历史来看,最高将领未必都能决定战役的胜败,但单独挑出长平之战来说,的确是最高将领决定了战役的走向。
以军队的战斗力来说,赵国并不亚于秦国。赵国自赵武灵王首倡军事改革,变战车战术为胡服骑射以来,轻兵作战能力,几乎是天下第一。廉颇后来被赵王遗弃,被楚王迎去为将领后,没取得军事建树,就曾感叹自己手下的战士为什么不是赵国战士!
廉颇与白起一样,久历战阵,老谋深算,作战着眼全局,而不在意一时一地的胜负。秦军赵军在长平对峙的初期,秦军取得了几次小胜。廉颇不急不躁,坚守不出,任凭秦军在外挑战,充耳不闻。
长平作战,是秦军深入赵地,持久之下,秦军锐气必挫,赵军的机会也就来了。这应该是廉颇打的如意算盘。
这样的算盘,后世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峙时也打过,结果是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但司马懿跟廉颇最大的不同是,当时的魏国皇帝对司马懿言听计从,司马懿因为部下怀疑他畏惧,特意让皇帝颁布圣旨,令他坚守勿出,所以司马懿是奉旨不出战,心安理得。廉颇头上的赵王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廉颇手下的赵军还没怎么觉得将军畏惧,深坐王宫的赵王就耐不住性子,一再催促廉颇出战。
这样的催促连续了好几次,廉颇就是不听,仍然按兵不动。赵王很 没面子,秦军也拖不起了,秦国就派出间谍,到赵国行贿,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就怕赵括。没面子的赵王果然派出赵括,把廉颇免职,弄回邯郸接受审查。
为了国王一个人的急功近利,45万赵军走向覆灭。
赵括接替廉颇之前,与廉颇合演过将相和、称得上廉颇知音的蔺相如劝说过赵王,他的原话是:“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瑟是中国传统乐器,柱是瑟上调弦的短柱,用胶把柱粘住,就无法调整高音。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括虽然熟读他父亲(赵国名将赵奢)的兵书,却只是纸上谈兵,不知变化,不能实际领军。
蔺相如文武全才,不只是廉颇的知音,看来也是赵括的知音。赵括的父亲赵奢也说过类似的话,与蔺相如也可算知音。
但一头驴要撞南墙了,力气比它小的人是拉不住的。赵王就是要毁灭国家了,赵国因为没有比他权力更大的人,所以也就无法制伏他,廉颇不能,蔺相如不能,赵括的母亲(她也劝说过赵王)也不能。
于是,年轻气盛的赵括走上了赵国最高军事首长的位置,老当益壮的廉颇黯然下台。
相信以廉颇的经验和眼光,他能清楚预知到这次换将的后果,但他无能为力。 在权力的魔杖前,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渺小的。
此前与廉颇在长平对峙的,是秦国的名将王龁。赵国听秦国的话,用赵括替换下廉颇,秦国则立即任命白起为上将军,赶赴长平,统一领导对赵括作战,王 龁则降为白起的副将。
赵国一方既然按敌方的期待更换了自己的主将,这战争的胜负其实就已经确定了,否则秦国就没必要行贿送礼散布谣言让赵括上前线。
没有悬念的战争也就没有详细叙述的必要。白起用诈败,诱敌深入,再全面包围,中间分隔,将四十多万赵国大军一网打尽,断其粮道,听其自乱。
应该说,赵括其人虽然没有临敌决策、随机应变的能力,但他不缺热血,不乏勇敢,被敌军团团围住后,赵军连续组织突围,都被秦军打回去。赵括以全军统帅的身份,亲自执刀冲锋,冲在最前头。
每次读史至此,我都无法不为赵括感叹。这其实是位可以造就的青年才俊。他有足够的才华,有足够的军事知识,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足够的担当。他只是缺乏砺练,缺乏经验。如果,他不是全军统帅,而只是前锋之类的中级军官,我相信,他可以出色地完成由他负责的战术任务。
葬送赵军的错误不在他,以他的年龄与经历,他没法看到自身的不足。
历史上打败仗的将军,哪怕是最愚蠢的将军,打败仗的责任,也大多不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不在决策位置上,是那个任用他们的最高决策人,葬送了这些将军,以及万千士兵,以及战斗、战役、战争。
领头冲锋的赵括被秦军射杀。四十多万赵军群龙无首,集体投降。白起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降卒,于是,“尽坑杀之。”
一战而杀赵兵四十五万,白起战神的名气,如日中天。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你没处在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那么,你的影响越大,你的同僚就会越眼红嫉妒,最高领导人就会越不放心。
白起也走不出这个圈子,他的鼎盛也成为他衰落的拐点,并且呈自由落体状,仅两年时间,他就由秦国第一战神,成为被秦王赐剑自杀的犯人。
白起握着赐下来的宝剑,非常苦恼:“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想了许久,他找到答案:“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坑之,是足以死。”于是饮剑自杀。
白起到死也想不通:如果领导宠他,杀赵卒数十万,就是他巨大的功劳,奖赏还来不及呢! 他之所以死,仅仅因为领导不喜欢他了而已。
END
探索DISCOVERY
许家强迄今共出版作品十九部,其中大部分已由作家出版社录制成有声图书,点击阅读原文,可搜索相关有声读物。
● 孙子的成功
● 在没有底线的地方,有底线是混不下去的
● 夜郎怀李白
● 姜夔其人
● 陶渊明和孙子楚的“愿”望
● 最美的爱与人生
● 越走越远的村庄,回不去的故乡
● 开禧元年(长篇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