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轩丨两岸教科书所选林觉民《与妻书》文字差异考
小编 2023年2月5日 07:48:02 小说大全 204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刊(教育版)》2012年第10期,此为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刘兆轩老师授权发布!
两岸教科书所选林觉民
《与妻书》文字差异考
刘兆轩
摘要:两岸教科书选录的林觉民《与妻书》存在较大文字差异,从文献学角度考察版本源流变化,可以较好的解开内容差异产生的时代及原因。
关键词:教科书;林觉民;《与妻书》;版本;文献学
台湾歌手童安格曾演唱过一首名叫《诀别》的歌曲,其内容所演绎的是林觉民烈士起义前夕与爱妻绝笔的壮举,歌曲中有一段朗读:“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相信一些细心的听众早已察觉出,这段朗读与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与妻书》在字句上颇有出入,笔者起初曾怀疑是歌曲为了旋律连贯等原因而删节了原文,出于谨慎,检出两岸通行的教科书以及民国时期刊行《与妻书》等诸多版本,对此差异进行一番考察与探析。
1.文本校勘
大陆通行本的《与妻书》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二册第78篇所收录的《与妻书》较为典型(以下简称《读本》),而台湾方面则以国立编译馆83年版《国文》第六册第十一课所收录的《与妻诀别书》较为典型(以下简称《国文》)。通过比勘二者可以发现,《国文》较之《读本》在字句上多有删减,而童安格《诀别》中所朗诵的字句与《国文》所收录的《与妻诀别书》相同。
那么,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与妻书》原文面貌呢,而此种差异又是何时产生的呢?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高级中学语文读本》收录的《与妻书》标题注释称,本文“选自民智书局1926年版《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于是笔者查检该版本作为底本,对两岸教科书所选录的《与妻书》进行校勘:
展开全文
与妻书(底本无题,《读本》作《与妻书》,《国文》作《与妻诀别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至“一鬼”二十四字,《读本》有,《国文》无),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读本》同,《国文》“腥云”作“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国文》同,《读本》“够”作“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至“情也”十四字,《国文》无;《读本》有,并注云:“司马春衫”当作“司马青衫”),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读本》同,《国文》作:“与其使我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国文》同,《读本》“辞”作“词”),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国文》、《读本》“与”下有“汝”字,《读本》注云:“汝字原脱,据文意补”),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必以”至“君行”九字,《读本》同,《国文》作:“必以具告,我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读本》同,《国文》无“相”字),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国文》、《读本》“事势”作“时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国中”至“以死”十字,《读本》同,《国文》作:“无时无地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读本》同,《国文》无“能”字),则较死为苦也(《读本》同,《国文》“为”作“尤”),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国文》“人人”作“之人”,《读本》作“人之”。),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读本》同,《国文》“今”下有“日”字),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日后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读本》同,《国文》“旁汝”作“汝旁”),汝不必以无侣悲!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思(《读本》“思”作“忍”;《国文》无“吾平”至“所思”四十七字),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惟恐未尽(《读本》“体”作“谋”;《国文》无“所以”至“未尽” 十字),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乎,巾短情长(《读本》同,《国文》“巾”作“纸”),所未尽者尚有万千(《读本》同,《国文》“有”下有“几”字),汝可以摸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读本》同,《国文》“吾”作“我”),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读本》同,《国文》作“辛亥三月二十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读本》同,《国文》无“家中”至“为幸”二十二字)
通过以上校勘不难发现,《读本》显然更接近原貌,而《国文》明显存在字句删削。那么《国文》的这些字句删削又是缘何产生的呢?
2.异文渊源考
林觉民烈士慷慨赴义前,留下绝命书,此一壮举与黄花岗起义一同永垂史册,因而民国时期收录此文的书籍颇多,这里仅列举比较常见的四种为例:
1、国立编译馆1933年9月初版《中学国文特种读本》第一册139页收录此文,题作《与妻书》,下注“选《血花集》”。
2、中华职业学校1934年编印《碧血黄花》第27页收录此文,题作《林觉民烈士绝笔书之二》。
3、邵元冲编,建国月刊社1936年4月初版《民族正气文钞》第126页收录此文,题作《赴义前别妻书》。
4、火光波编,经纬书局1940年版《民族正气文选》第六篇收录此文,题作《赴义前别妻书》,
以上四种,虽然题目各异,但除极个别文字外,词句内容基本相同,与民智书局1926年版《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大致无殊。
那么《国文》的删削源自何处呢?笔者在检选过程中注意到一种选本,即教育研究会国语科教学组编,正中书局1935年版《民族文选编》第一篇收录此文,题作《寄妻绝笔书》,其中对四处词句做了删削:
①“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②“几家能彀……语云仁者”,③“抑汝能之乎……此所以敢率性就死”,④文末无“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一句。
其中的①②④三处与《国文》相同。据此推测,《国文》的删削或许即源于此,即使此假设不能成立,至少也可以说明,早在1935年,《与妻书》一文已有删削本行世。
3.结语
笔者认为,《国文》和《读本》作为中学生的课文,在选入教材时做一番改动本是在所难免的。然而相比之下,《读本》的改动较小。这可能是由于《读本》系课外自学,而《国文》则需要师生讲解学习,因而改动较大。但是这也同样造成了一种问题,那就是课上讲解的《国文》版本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课外自学的《读本》版本,而随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在怀念起中学时代学过的优秀课文的时候,往往会翻出当年的教科书,将课文录入计算机,借由网络传播,这就使得《国文》版本的流传愈来愈广,以至几乎被奉为正本,即使是一些较有威信的网络文库(如《维基文库》等),其中收录的《与妻书》也往往是照录网络流传的《国文》版本。明明是删改过的课文,却被当善本广为流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愿本文或能起到保存原作之微效。
【作者简介】
刘兆轩(1986-),男,首都师范大学史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讲师。
相关链接:
刘兆轩丨方正化殉国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