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Ⅱ》中的伦理冲突及其折射的中国伦理观
小编 2023年2月6日 09:32:02 小说大全 207
作者:彦波(沃民高科沃德研究院评论员)
由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Ⅱ》,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震撼心灵的场景设计和不失细腻的细节刻画,在2023年度春节档爆棚走红,为世界奉献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大片。
对于这样一部史诗级大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笔者看来,伦理冲突构成这部影片的底层逻辑;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来袭时所表现出来的伦理冲突不仅主导着故事情节的生发与走向,而且主导着银屏外观众们的神经与情感起伏。从这个意义讲,把握影片背后的伦理冲突,就掌握了解开《流浪地球II》的“钥匙”。
另一方面,影片在复杂而激烈的伦理冲突中给出了中国人的伦理选择,展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战争观和中国人对人类文明与前途命运的价值理念。我们对此毋庸讳言,因为在科技高度发达、各种风险急剧增加的现代世界,人类文明的存续需要中国式伦理观。如果说影片中构想的太阳核闪及其带来的灾难较为遥远,那么看看时下愈演愈烈的俄乌冲突及其带来的核战争阴影,便不得不说中国式伦理具有光辉的世界意义与未来意义了。
“流浪地球计划”vs“精英主义”
“流浪地球计划”是这部影片的核心。该影片预设太阳即将疾速衰老膨胀并吞噬一切,地球和承载其上的人类文明面临毁灭性危机,人类必须寻找出路。“流浪地球计划”正是中国人提出的危机应对计划。顾名思义,该计划就是要带着地球“流浪”,使地球脱离太阳系,到达遥远的另一个宜居的太空位置,让地球上大多数人都活下来。这一点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有很大不同。好莱坞大片的场景设置大多定位于地球面临风暴、冰寒、外星人入侵等灾难,结局多是一少部分精英人士依靠高科技手段获得重生而绝大多数人失去生命。例如,在电影《2012》中,美国人要建造一个诺亚方舟来拯救世界,票价10亿美元/人,造船的人都上不了船,只有精英才能活下去。
展开全文
如此格调与格局,高下立判。有人讲,《流浪地球》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只有中国人才能有这样的思维,西方人是构思不出来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背后反映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观价值观。
在西方人的政治哲学中,人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那塑造了所有人的神,在那些将会当统治者的人的成分中混入了金,而在将成为战士的人的成分中加入了银,在农民、工匠的成分中加入了铁和铜。”这意味着一些人天生就是统治者,另一些人天生就是战士、农民、工匠,社会由此形成森严的等级。尽管近代西方在文艺复兴后喊出“自由”“人权”的口号,但白人至上观在西方政治社会主流意识中一直有很强势力。
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屠杀犹太人自不必说,近年来美国白人欺辱亚非裔民众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体也是有力例证。再加上信奉上帝的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加持,美西方影片中暴露出鲜明的精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便不难理解了。好莱坞塑造的“美国队长”“刀锋战士”“蜘蛛侠”“奥特曼”等鲜明形象,就是精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反映,他们把美国精英阶层具象化为一个上帝般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每个个体都应得到关照,大丈夫理应自觉承担起匡时济世的责任。儒家经典《论语》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道路漫漫。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相同意思。古代中国社会是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士”族阶层统治的,这些“士”族阶层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并通过考试选拔入仕,因而统治阶层总体上是富有同情心同理心的知识分子。历朝历代,凡是国难当头、时局艰危的时候,总有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站出来,试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如宋朝的岳飞、杨家将;明朝的戚继光、俞大猷、袁崇焕;清朝的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民国的孙中山、黄兴、蔡锷等。
近代以来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尽管他们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帜,但这丝毫不影响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他们的塑造作用。近年来,网络上曾经热切讨论“共产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共产主义”。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共产主义为何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并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在它的诞生地德国不行?曾经作为共产主义阵营核心的苏联也半途而废了呢?原因当然非常多,但文化基因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向来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千多年前诞生的儒家经典《札记•礼运》所呈现的中国主流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见,中国古代这种“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和近代诞生的共产主义可谓异曲同工,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执政过程中可以实现很好的伦理观价值观嫁接。
可以说,无论是儒家的“大同社会”,还是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论上都是没有国家边界的“胸怀天下”。尽管现实中奢谈没有国家边界的“天下主义”确是不合时宜的“乌托邦”,但是在这个核武器足以摧毁整个地球、气候灾害频仍、流行病毒肆虐的年代,人类难道不需要有点这样的“乌托邦”思想么?这样的“天下主义”由此而崇高。换言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潜藏着人类文明的前途与未来,而西方主流政治文化极有可能将人类引入歧途或深渊。《流浪地球》准确地传达出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值得全世界人民品读玩味。
“数字生命计划”vs“碳基文明”
影片中,“流浪地球计划”实施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数字生命计划”的支持者——他们发动骚乱,捣毁机器,攻击“联合政府”所在地,野蛮地阻挠计划实施。
这一点在普罗大众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对热衷数字科技尤其是沉溺于数字世界中的年轻一代而言仿佛不难理解。所谓“数字生命”,就是用先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构造的“虚拟人”,这些虚拟人有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世界,可以自我进化。“数字生命计划”的支持者们认为:与其耗费巨资实施异常艰难且失败概率极大的“移山计划”,倒不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研发“数字生命”。
在他们看来,“数字生命计划”可以延续人的生命和人类文明,是应对地球可能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有效方法。影片中,这种虚幻的“数字生命”显然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而且那些“数字生命计划”的支持者们像着了魔席卷如潮。这显然是颠覆普通人三观的价值理念,它与长久以来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本主义”产生了严重分歧。
但是,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度纠缠,“数字生命”仿佛迟早会在人们的观念中扎根。影片中,图恒宇(刘德华饰演)是一位朴实善良的中国数字系统工程师,他因中年失独而迷信“数字生命”,利用工作间隙孜孜以求“创造”一个虚拟的女儿,并经常和这个“女儿”互动。这个“数字女儿”几乎承载着图恒宇的全部精神寄托,他相信他的女儿可以在数字世界中得到永生。
回归现实,当前的科技水平尽管距离创造一个“数字生命”尚有一定距离,但是方兴未艾的“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概念新工程都在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大踏步前进。可以预期,影片中“数字生命计划”在未来的现实世界中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正如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在游戏营造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一样。春节档另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熊出没•伴我熊心》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里头也有数字生命形态的熊。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传统伦理道德在此受到了空前挑战。而影片中,人类的主流意识形态坚定地站在传统伦理道德一边,而没有受到“数字生命计划”的影响。宏观层面,周老师(李雪健饰演)在联合政府以坚定的意志和清晰的思维说服其它国家代表,推动“移山计划”尽快重启。微观个体层面,图恒宇的上司宁理(马兆饰演)面对图恒宇的执迷不悟,始终不为所动,并且不失时机地规劝图恒宇要摆脱幻觉、直面现实。宁理为排除互联网根服务器故障壮烈牺牲前,抛下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这句台词不仅说给图恒宇,而且说给所有“数字生命计划”的支持者,同时也可视为影片对该伦理之争给出的最终裁决。
更准确地说,作为中国大陆出品的科幻作品,这句台词也代表了中国主流传统的伦理观价值观。众所周知,作为影响中国传统政治两千余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向来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世界观。孔夫子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体现的正是儒家对人鬼之辩、生死之辩给出的答案,核心意思就是:要把人的关注点集中到人的生命成长与现实生活上,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中,而不要考虑那些虚幻的、不切实际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所以,中国这块大地上是没有产生宗教的。若是孔夫子在世,他也一定会反对所谓的“数字生命”。可见,《流浪地球Ⅱ》延续这样的伦理观并不意外。再看西方伦理观。尽管“人本主义”这个词源自近代西方哲学,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是基督教,西方人相信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存在。因而,从思想渊源看,西方人的伦理观更可能由信奉“上帝”滑向信奉“数字生命”,两者都属于外在的存在。
“移山计划”vs“个人主义”
“流浪地球计划”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名称。影片中,该计划的前身是“移山计划”。取名“移山”,暗示这项计划实施起来非常之艰难,很容易让人想起古代成语“愚公移山”,可见作者或制片方可谓匠心独具。要带着地球“流浪”,谈何容易。影片显示,人类需要在月球、地球上分别建造数百台、数千台行星发动机,以挣脱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并最终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迈向更遥远的星空。这无疑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
技术复杂自不必说,“联合政府”内各国都有各自的想法,说服各国政府并统一它们的意见都非常难。工程期间还遇到月球上的发动机工程失败、月球坠向地球可能引发灾难事件等问题,需要说服各国紧急合力应对危机。整个故事一波三折,惊险万分,不时出现的危机随时可能葬送整个人类与人类文明,又遑论“流浪地球计划”的成败得失。怎一个“难”字了得!
好在科幻片毕竟是科幻片,再艰难也要始终有一线希望,也会等到拨云见日的时候。影片中,在克服“数字生命计划”带来的困扰后,尽管有波折,但仿佛一切进入顺利的快车道,展现出一幕幕激动人心、激越奋进的情景。在全自主工程建造机器和拥有超强计算能力的550系列量子计算机的助力下,月球和地球上的行动发动机建造工程顺利展开;当月球坠向地球可能提前引发灾难事件时,世界各国空前团结,有核国家都愿意把本国的核武器贡献出来,300多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宇航员志愿将全部3700多枚核武器送上月球并完成部署,而他们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为完成各国核武器解密并联网同时起爆,最优秀的工程师宁理在地下工程中作业时被水湮没,图恒宇在关键时刻和他的“数字女儿”创造奇迹、完成解密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丝丝入扣、行云流水,仿佛没有一点违和感。然而,当脱离电影回到现实世界,却并非如此,甚至简直判若泥云。在西方,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乌克兰战场上逐渐加码,提供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对抗俄罗斯军队,全球核战争的风险再次笼罩世界。
在东方,美国将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日趋上升的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全方位全领域展开极限施压,并且在军事上毫不讳言地进行各种对华高端战争准备。再加上诸多敏感地区不断发酵的种族宗教冲突、地区争端、历史遗留问题等,世界不仅不安宁,而且大有滑向不可控悬崖的危险趋势。影片中,“联合政府”中的中国人坚持正义,纵横捭阖,“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说服世界各国空前团结。但是在影片外,尽管中国外交官们在各个场合苦口婆心地阐述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理念,但是美西方宁可“从实力的角度”看待中国,为了维持他们在世界的优势地位而不择手段。
从这个意义讲,“移山计划”或“流浪地球计划”是一种不比较的比较,它使观众在享受影片带来的视听盛宴后冷静地反思冷漠的现实。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西方人而言,它是一种对照,更是一种警醒。因此说,抖落外表披挂的各种炫酷的高科技想象,《流浪地球》留给世人的是中国人的伦理观价值观。它的主旨思想是,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需要同舟共济、精诚团结。这也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虽千万人吾往矣”,明知会遇到巨大困难,但是中国人艰难而又坚定地行走在符合人民利益、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大道”上。影片末尾,老戏骨李雪健讲,“灾难当前,唯有责任”,这算是点睛之笔吧。
中国人懂,西方人懂么?
——【“沃德研究院”只传递清醒正能量!但愿您能喜欢赏欣、支持!】